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第24课 “蛟龙”探海【教学目标要求】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2.了解“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理解“蛟龙”探海的科学价值,学习海试团队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浏览课文,筛选信息,概括课文内容,了解取得的成就。2.揣摩重点语句的表现力,体会作者对探索者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本文作者许晨,1955年生,山东德州人,作家,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居者有其屋》《真情大援川》《巍巍泰山》等。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他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创作了反映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海试及其重大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挑战深海》。 2.我的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蛟龙(jiāo) 蓦然(mò) 憧憬(chōng jǐng) 矗立(chù) 浩瀚(hàn) 蹒跚(pán shān) (2)解释下列成语。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事物的发展变化起伏不定。 劈波斩浪:形容船只冲过波浪前进;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3)填空。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报告文学(体裁)。“蛟龙号”的深潜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我国海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段) 介绍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 第二部分(2—20段) 记述“蛟龙”探海以及海空连线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1段) 抒写对我国一天内诞生两项奇迹的自豪之情。 二、研读文段,探究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古今中外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写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为后文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2.第4、6、7段:文中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有什么作用?这次下潜至7000米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②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3.第8段: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明确:因为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海域,去冲击下潜7000米的目标,虽然空间距离遥远,但在情感上是亲近的。 4.第14段: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明确:作者抓住试验母船上现场指挥部的情况,从视觉和听觉上来说明水下任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5.第16~20段:海空连线说明了什么? 明确: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三、品味语句 1.品析第5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词语“怀抱”。 明确: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贵重,流露出作者对“蛟龙号”的喜爱之情。 3.品析第5段中的比喻句。 明确:第二句将大海比作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上的瞬息万变;第三句将科考船比作定海神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科考船停泊的稳定;第四句将“蛟龙号”潜水器比作小鲸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潜水器的外形特点。 3.品析末段中的独词句“好啊”。 明确:简要地表达了作者对“神舟”上天、“蛟龙”入海的赞美和自豪。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第2段的疑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关于深海探测的话题。 2.指出第9段“蛟龙”一词的双重含义。 答:既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指“蛟龙号”海试团队。 3.第12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们接到任务的欣喜和做好准备的自信。 4.这次载人深潜的意义是什么? 答:(见第15段末句) 【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国深海探测事业发展的展望。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生总结 提示:归纳生字新词、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 2.教师补充 要务: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并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作业(弱差生不做课外阅读题)。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书网, 积累知识。 借助资料,快速完成。 梳理信息,概括段意。 分工合作,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独立完成, 教师巡查, 小组评改。 师生互动,巩固所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