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人 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探究式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章节名称:第一章 人 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长:1课时(45分钟)设计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理念;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备 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位老师,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课程标准表述:理解人地关系的基本内涵,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读: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二、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够说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列举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能解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人地协调观:能够举例说明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环境保护和人口合理容量,并提出至少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和分析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评估。三、教材分析内容概述:本节主要讲述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引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并探讨合理的人口规模。本节是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基础。结构分析:引言:世界人口达80亿引发对地球承载能力的思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概念、重要性。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难点: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人口问题。素材分析:图 1.21 世界“第 80 亿宝宝”: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图 1.22 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直观展示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图 1.23 资源“短板”:帮助学生理解资源限制对人口容量的影响。图 1.24 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呈现不同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图 1.25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四、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基本知识,对人地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兴趣:学生对人口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兴趣。共性问题:学生可能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差异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特定地区的人口问题;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个性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五、教学重点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六、教学难点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人口问题。七、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中国的人口政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八、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课本每一节课前情境材料。展示“世界第80亿宝宝”的照片(图1.21),提问:“地球真的能养活这么多人吗?”提出问题: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人口容量”,探究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九、教学过程(探究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教材P16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本思考题:P16 思考题)解答提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回答)教师讲解:强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结合图1.22分析两种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情景更理想?教师提问: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养活多少人?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列举影响因素。教师引导: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人均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引导。教师讲解:结合教材P17-18,详细讲解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三个因素。学生观察:观察图1.23,理解资源“短板”的含义。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木桶原理”?一个地区最稀缺的资源对人口容量有什么影响?(课本思考题:P17 思考题)解答提示:木桶原理说明,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其最稀缺的资源。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即使土地资源丰富,也无法承载大量人口。教师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限制。教师引导:日本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课本思考题:P18 思考题)解答提示:日本的例子说明,通过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以及国际贸易,可以弥补本国自然资源的不足,提高人口容量。教师小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资源是基础,社会经济和科技是支撑,人均消费水平是调节。(过渡):了解了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那么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我们来看一下(图1.24)。(探究二:人口合理容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什么区别?(课本思考题:P18 思考题)解答提示:资源环境承载力关注的是一个地区能够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关注的是在保障生活质量和不影响后代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通常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回答)教师讲解:强调人口合理容量的“合理生活方式”和“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要求。教师引导: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教师提问: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师讲解:对于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学生观察:观察图1.25,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教师提问: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从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进行讨论。(结合图1.25,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 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探究三: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师生互动:教师引导:阅读教材活动内容,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学生讨论:分组讨论,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谈谈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教师引导:(1)收集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了解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2)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活动题:P19 活动题2)解答提示 (环境):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破坏。解答提示 (经济):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变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负担。解答提示 (社会):就业压力、住房紧张、社会矛盾等。(3)确定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考虑哪些因素?(活动题:P19 活动题3)解答提示: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学生回答: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进行补充和总结。教师补充: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例如:计划生育政策对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二孩、三孩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等。教师引导:拓展思考,联系时事:结合当下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比如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新形势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引导: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过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十、课后总结知识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方法总结: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法。问题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解,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人口问题。十一、作业布置基础性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性作业:(1)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析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调查报告:调查当地居民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十二、板书设计第三节 人口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 概念2. 影响因素(1) 自然资源(2) 社会经济和科技(3) 人均消费水平二、人口合理容量1. 概念2. 重要性十三、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教学改进: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以及他们希望改进的地方。资源积累:收集与本节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案例、图片、视频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