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讲 植被一、植被1、概念: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2、植被的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3、植被的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植被垂直分层与植被高度、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4、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在地表,除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外,几乎都有植物生长。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1)森林植被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森林特征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 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常绿 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常绿 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落叶 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 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 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由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2)草原、荒漠植被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植被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区 全年高温干旱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花海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高山地区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以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为主;植物的叶面积逐渐缩小、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特征寒带植被: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是寒带典型的植被类型。根据其分布区域,分为极地苔原和高山苔原。特别提醒:①板状根可以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②茎花的出现,是因为部分树木处于森林的最下层,不免受到上层大乔木的影响,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空间,因此,在它们长期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在茎上开花的习性,使它们能在阴暗茂密的森林里生存下来。③针叶林并不等同于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布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针叶树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一些耐寒树种组成。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地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3)水分条件: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 对植被的影响气候 ①热量: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 ②水分: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水分来源;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也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③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④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 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如旗形树的背风面长势好;山顶风力大,树木矮小匍匐地面(矮林)地形 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 ②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土壤 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 ②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厚薄等影响植被生长水文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植被适应环境的表现植被适应环境的表现可从植被的根、叶、茎等方面分析:案例1: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猴面包树的形态案例2: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高山流石滩植被的形态高山流石滩的自然环境特征:低温、大风、光照强;缺水;土壤贫瘠;动植物稀少案例3: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矮曲林的形态在一些高山的山顶或山脊,矮化、扭曲及变形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的树林分布, 大多分布在山地林线的上限附近。植被形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旱生植物 茎多汁、多肉、肥大;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旗形树:迎风面(损伤),背风面一侧生长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形成(4)水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5)生物: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树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遮光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区域 森林的环境效益 举例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 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沿海地区 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 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 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