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表现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举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表现二: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案例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表现三: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规律描述 主导因素 图示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纬和高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沿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地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注意:沿某线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并非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两侧自然景观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由东向西的植被类型分布与地方性分异规律有一定的关系。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2、形成基础:水热状况差异——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3、分异规律①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陆地自然带一致。②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山地的纬度、海拔、山顶与山麓间的相对高度,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具体如下图所示:案例:①乞力马扎罗山是自然带最丰富的山。(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②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南坡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原因: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或南坡相对高度大)。(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注意①: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注意②:先考虑热量差异,如果两坡无明显热量差异,再考虑降水差异雪线1、概念:常年积雪的下限。 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累积,积雪逐渐发育为冰川。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林线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等温线较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带针叶林的北限,在北纬60°~北纬70°。注意: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热量因素﹥降水因素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5、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气候类型(2)通过带谱高低与阳坡、阴坡的关系判断南北半球依据:①自然带数量:阳坡多于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3)通过垂直带谱数量判断纬度高低;(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一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规律小结①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是由于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呈“少→多→少”的变化,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②一般情况下,向阳坡的热量条件较好,同一植被的形成比同海拔高度的阴坡条件优越。但是有两种情况可能会使阴坡的植被发育好一些:一是阴坡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条件好,自然植被可能会比阳坡发育好。如,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二是如果阴坡是迎风坡,降水条件要比阳坡好,如天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出现了森林带。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对原有自然带造成破坏,出现次生林或农业带。四、地方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地方性分异: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案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①高而陡的山坡,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②河谷地带,水分条件好,生长草甸植被。③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符合陆地地域分异)非地带性:通常指陆地环境因受海拔、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地方性分异规律可以看作是非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地方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虽然有所关联,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方性分异规律更侧重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而非地带性则更侧重于大尺度的地域分异现象。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成因地 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洋 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西部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无 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