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第22讲 乡村和城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第22讲 乡村和城镇

资源简介

第22讲 乡村和城镇
(一)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以农业用地和居住地为主。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乡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乡村规模小时,中心向外:居住用地——农业用地
乡村规模变大时,中心向外: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4、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按空间布局划分:主要有聚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①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其形态还可细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
②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在一些山区,耕地面积不大且分散,农户多建在地势较高处,彼此之间距离较远。还有如水稻生产地区。
③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
(2)按形态特征划分:
形状 自然环境 位置
团状 地形为平原、盆地 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带状 地势高,水源近 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呈条带状延伸
环状 地形为山地,水源为池塘、井等 沿山麓、河湖岸形成
零散分布 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 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
二、城镇土地利用
1、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
2、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分布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出现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功能区 面积 形状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最小 点或条状 区位: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市场最优);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交通最优)
住宅区 最大 片状 区位: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 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③设施完善,生活方便 区位: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城市中心)和工业区。 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③设施缺乏、生活不便
工业区 中 片状 区位:城市外缘和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市区外缘: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涨,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②布局不合理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交通干线两侧:工业生产活动对运输的需求 , 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1)形成: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因素 原因
经济 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土地价格逐渐降低,通常为住宅和工业的分布区
历史 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
社会 由于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
环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应有利于城镇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2)发展变化:
①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②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
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和放射状 组团式
图示
影响因素 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强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特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评价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生产、生活上分散,有利于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
不足 环境污染相对集中,不利于扩建 城市交通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运距较大;各部分联系不便;建设投资大 用地分散,各片区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条带状:兰州、洛阳 放射状:延安 重庆
城镇外部空间形态
每个城市的形态虽然有各自的特征,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科技、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城市地域沿高速公路,向环境优美的方向不断扩张,城市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城镇化一般进程——“一条曲线,三个阶段”
1、世界城镇化的时间进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人口比重 大小 大(>75%) 较小(40%左右),差异较大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超前/过度)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①所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②城市化水平高低;③城市化速度快慢;④城市化起步的早晚;⑤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辨析
①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镇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镇化则出现在城镇发展的后期阶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镇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③从城镇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镇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易错提醒: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②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③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
(1)有利影响(意义)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②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提高生活水平;③集中配置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④趋利避害,改善居住环境。
(2)不利影响(“城市病”)
①资源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②污染问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③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植被破坏、城市热岛效应等;④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管理困难、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等。
2、“城市病”的“病因”: 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城市化问题的应对对策(如何“治病”,即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③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④拓展交通,形成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⑤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⑥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废水。
除了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途径外,各国在解决城镇化出现的弊病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了历史文化等。
四、海绵城市
1、含义: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吸纳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功能
(1)“渗”:自然入渗,涵养地下水。(2)“滞”:错峰,延缓峰现时间,降低峰值流量。(3)“蓄”:为雨水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4)“净”:减小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5)“用”:充分利用水资源。(6)“排”:安全排放,确保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