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2022年课标解读
(1)朝代兴衰:要求学生了解隋朝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明白隋朝快速灭亡、唐朝兴盛的原因,从政治更迭中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重要史实:涵盖科举制创立、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内容,这些史实分别从制度、交通、民族、外交层面,展现隋唐丰富的历史面貌。
(3)唐朝地位:引导学生从制度创新、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昌盛、民族交往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社会危机:通过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让学生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影响。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繁荣与开放的光芒,构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
这一时期,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大运河的开凿,如一条经济纽带,贯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影响深远。而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途径,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唐朝建立后,更是将繁荣与开放推向新高度。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汲取隋亡教训,任人唯贤、虚心纳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承上启下,推行改革,延续唐朝发展态势;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全面繁荣,国力鼎盛,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名家辈出,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大气、吴道子绘画的栩栩如生,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对外交流方面,唐朝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法,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学习,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与包容,也让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但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对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繁荣与开放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究。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文化上,诗歌、艺术、科技等领域成就斐然;对外交往频繁,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了解隋唐繁荣开放的表现,认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单元标题与引言
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简洁地概括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
(2)课文正文
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有“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曲辕犁和筒车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3)史料与史论
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如在介绍科举制时,引用了相关的古代典籍记载。
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评价和分析。
(4)辅助栏目
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像学隋朝大运河,用不同记载助学生判断其影响。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例如借三省六部制史料,助学生理解唐朝政治制度。
栏目4、学史崇德:
厚植家国情怀:“相关史事”等栏目讲述玄奘西行等事迹,让学生感受先辈使命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美德:通过正文、史料展现古人品质,如唐太宗纳谏、魏征直谏,引导学生践行正直、谦逊等美德。
汲取精神力量:“课后活动”等板块设讨论,如鉴真东渡,让学生汲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激励自己直面困难。
(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
①课后活动:
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隋唐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隋唐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地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6)单元小结
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说出隋唐建立、统一及灭亡史实,列举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重要成就,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等;能分析隋唐繁荣开放原因、表现及影响,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史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隋唐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开放交流对国家发展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经济繁荣表现、文化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对外交往重要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理解隋唐繁荣开放内在联系及对后世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5课时)《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 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史事,从民族交往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课定位 本单元共8课时,《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为第5课时,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与交融的重要阶段,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影响深远。本课是认识古代民族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内容。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角度理解民族交往交融的根源与影响。时空观念: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民族的活动区域,了解其在隋唐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史料实证:通过分析隋唐与各民族交往的文献、文物等史料,探究民族交往的方式、内容及影响,培养实证意识。历史解释:依据史料,客观阐述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事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学会有理有据地解释历史现象。家国情怀:认识到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繁荣和国家统一,增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难点 重点:文成公主入藏等民族交往的史实,民族交往交融的表现与影响。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层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以典型事件和民族为切入点,展现繁荣的民族关系。内容条理清晰,但部分概念抽象,需结合实例讲解。本课关键词:文成公主、天可汗、民族交往交融本课为五部分:一:文成公主入藏二:突厥三:回纥四:渤海和南诏五、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隋唐历史有一定了解,对民族交往故事感兴趣,但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全面性不足,需教师引导提升历史思维。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重要历史事件、概念和发展脉络,如安史之乱的经过、五代十国的概念等。史料分析法:展示各类史料,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更迭的影响等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展现唐朝长安繁华市井的视频,视频中包含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提问:“在这段视频里,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同穿着的人,这说明了什么?”提示:视频中吐蕃服饰宽大厚实,适应高原气候;突厥服饰窄袖紧身,便于骑射。这些服饰特征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在长安从事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如吐蕃商人售卖药材,突厥工匠展示手工艺品,体现了长安的多元文化交融。 关联现实提问:今天的中国各民族交往是否也有类似现象?提示:今天中国各民族交往密切,如新疆的馕、内蒙古的奶茶等特色美食在全国流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度合作,延续了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优良传统。 观看影像资料,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民族汇聚的现象,从而引入本节课主题——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文成公主入藏1.1.1展示唐朝和吐蕃的地图,介绍吐蕃的地理位置与发展状况。唐朝前期形势与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1.1.2文成公主入藏的背景:《步辇图》局部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先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典籍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蕃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唐蕃会盟奠定了基础。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成公主入藏给唐朝和吐蕃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增加视觉辅助**:展示文成公主带去的物品(如种子、茶叶、书籍)的图片或仿制品,增强直观性。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青海日月山1.1.3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对吐蕃: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茶叶等改善了吐蕃的饮食结构,书籍、工匠等促进了吐蕃的文化教育和手工业发展,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对唐朝: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拓展了唐朝的西部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使唐朝文化更具多元性。 对后世:文成公主入藏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为后世的民族交往提供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1.1.4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对吐蕃而言,文成公主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还有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对唐朝来说,加强了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巩固了边疆稳定。 学生研读地图,了解吐蕃地理位置;分组时分配角色(如唐朝官员、吐蕃百姓),让学生代入视角分析影响,避免讨论流于表面。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史料,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史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突厥2.1.1利用PPT呈现突厥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包括突厥在北方草原的崛起,建立起强大的汗国。2.1.2 唐与突厥的关系演变: 唐朝前期稳定西北、北部边疆形势图 突厥石人像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笼络,击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结束了东突厥的统治,稳定了北方边疆。唐朝对东突厥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重用突厥贵族管理边疆事务,设立都督府,给予突厥部落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突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唐太宗时期,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与唐朝联合对抗东突厥,后来西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唐朝趁机加强了对西突厥的控制。 提问:“唐朝对突厥的政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出恩威并施,既军事打击又加以安抚任用,体现唐朝灵活的民族政策。2.1.3 唐与突厥的互动:突厥汗国的势力范围唐朝与突厥在军事上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时,双方曾联合出兵,共同维护边疆安全。在经济上,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唐朝的丝绸、茶叶等商品流入突厥地区,突厥的马匹、皮毛等特产也进入唐朝市场。 唐朝与突厥在文化交流方面也较为频繁。突厥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唐朝的文化、制度等也对突厥产生了影响,促进了突厥的社会进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通过与突厥的交往,巩固了北方边疆,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突厥则在与唐朝的互动中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讲解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初期,东突厥不断南下骚扰,唐太宗派兵反击,俘获东突厥可汗;之后,唐朝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地图动态演示**:用动画展示突厥势力范围变化及唐朝都督府的设置,强化空间认知。 开展“绘制突厥兴衰史时间轴”活动,学生依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梳理突厥兴起、分裂以及与隋唐互动的关键事件,标注在时间轴上。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时间脉络,直观认识突厥发展历程,理解其在不同阶段与隋唐的关系演变,培养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回纥3.1.介绍回纥的发展,展示回纥从受突厥奴役到逐渐强大的过程。(1)受突厥奴役: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建立起庞大的突厥汗国,回纥等铁勒诸部受其统治与奴役,常被征调作战,承受沉重赋税。(2)摆脱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内乱,回纥等部开始反抗。629年,回纥与薛延陀等部配合唐朝击败东突厥。后东突厥复国,回纥在646年又助唐攻灭之,摆脱了突厥统治。(3)归附唐朝:回纥摆脱突厥后,归附唐朝,唐太宗在其地设瀚海都督府等,以回纥首领为都督等官职,双方保持友好关系,回纥在唐朝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4)统一漠北:8世纪中叶,后突厥衰落,回纥在首领骨力裴罗领导下,联合其他部落攻灭后突厥,统一漠北,建立起回纥汗国,势力达到极盛,控制了东起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的广大地区。3.2讲述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经济上回纥与唐朝开展绢马贸易,文化上也相互影响。3.3回纥与唐朝的经济互动: **经济互动解析**:简要解释“绢马贸易”的互利性(唐朝得战马,回纥获丝绸),提问:“这种贸易对双方民生有何影响?”回纥与唐朝的“绢马贸易”是双方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唐朝用丝绸换取回纥的战马,满足了唐朝军队的需要,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回纥则获得了大量的丝绸,用于改善生活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回纥经济的发展。 除了“绢马贸易”,双方还进行其他商品的贸易。唐朝的茶叶、瓷器等商品在回纥地区广受欢迎,回纥的皮毛、药材等特产也进入唐朝市场,丰富了唐朝的物质生活。 回纥与唐朝的经济互动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4 回纥与唐朝的文化交流:**文化影响对比**:展示回纥文字与汉字的异同,说明文化交融痕迹。回纥文字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上创制的,与汉字在书写形式和表意方式上有所不同。回纥文字的创制反映了回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体现了回纥与阿拉伯地区文化的交流。 回纥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宗教、艺术等方面。回纥信仰伊斯兰教,其宗教建筑和艺术风格对唐朝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朝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也传入回纥地区,促进了回纥文化的多元发展。 回纥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双方的文化进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双方的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总结提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册封对回纥和唐朝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明确册封加强了双方政治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组织“我来介绍回鹘文化”的演讲活动,学生分组收集回鹘在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文化资料,每组推选代表进行演讲。 锻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深入了解回鹘独特文化,体会其与隋唐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渤海和南诏4.1展示渤海和南诏的地理位置图,介绍它们的发展概况。 唐朝后期形势与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1).渤海: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渤海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2)南诏: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统一了其他五诏。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南诏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4.2 渤海与唐朝的制度模仿:**制度模仿案例**:列举渤海“三省六部”制与唐朝的相似性。 渤海仿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中台、左台、右台等机构,负责处理政务。这种制度模仿使渤海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渤海的政治稳定。 渤海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模仿唐朝,设立了学校,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原文化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促进了渤海的文化发展,使渤海文化具有了浓厚的唐风。 渤海与唐朝的制度模仿体现了渤海对唐朝文化的认同和学习,促进了渤海的政治、文化进步,加强了渤海与唐朝的联系,使渤海成为唐朝的忠实盟友。小结渤海与唐朝的关系:渤海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被称为“海东盛国”,唐朝册封渤海首领,双方往来频繁。4.3南诏与唐朝的文化交融:千寻塔南诏的建筑风格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如崇圣寺三塔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具有明显的唐风。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体现了南诏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促进了南诏建筑艺术的发展。 南诏与唐朝在宗教、艺术等方面也有广泛的交流。唐朝的佛教文化传入南诏,促进了南诏佛教的兴盛;南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 南诏与唐朝的文化交融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双方的文化进步,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和合作,为双方的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小结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南诏吸收唐朝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总结提升:“渤海和南诏积极学习唐朝文化,对自身发展有何帮助?”提示:让学生明白学习先进文化能推动自身社会进步。 **角色扮演活动**:假设学生为渤海使者,向唐朝“学习汇报”如何促进本国发展,增强参与感。举办“渤海与南诏的发展成就”知识竞赛,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内容涵盖渤海与南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掌握渤海与南诏的历史知识,加深对隋唐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状况的认识,增强竞争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
讲授新课(五) 任务五、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意义 5.1 经济发展 5.1.1 促进边疆开发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例如,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与回纥的贸易往来等,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1.2 推动经济交流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十分频繁,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例如,唐朝与突厥的贸易、唐与南诏的贸易往来等,都推动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 5.1.3 增强经济联系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 例如,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与回纥的贸易往来等,都增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5.2 文化交流 5.2.1 促进文化融合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唐与回纥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回纥文化的汉化进程。 5.2.2 推动文化进步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唐朝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吐蕃、回纥、南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这些民族的文化进步。 5.2.3 丰富文化内涵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例如,突厥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同时,中原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也对突厥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3 民族融合 5.3.1 促进民族认同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人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5.3.2 推动民族团结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推动了民族团结,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团结友好的关系。 例如,唐朝与回纥的友好往来、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等,都推动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3.3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例如,突厥、回纥等民族在与中原的交往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绘制: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快速说出隋唐民族交往交融的表现,然后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表现背后的意义,如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统一等。案例分析与小组辩论:给出具体案例,如某种文化艺术形式在民族交往中的传播发展,让学生分组辩论其对隋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锻炼学生快速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系统掌握民族交往交融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加深对民族交往交融意义的深度理解。
课堂小结 小组竞赛总结:各小组积极列举民族交往方式,如和亲、册封、贸易等,体现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多样性。 思维导图共建 在黑板上绘制“民族交往方式—影响”的思维导图,学生口述内容,教师板书。示例: 民族交往方式及其影响思维导图(简单文字示意结构)中心主题:隋唐时期民族交往方式及影响分支1:和亲实例:文成公主入藏等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感情、稳定边疆关系分支2:册封实例: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等影响:确立臣属关系、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促进边疆地区发展。分支3:贸易实例:边境互市等影响:互通有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联系。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师补充完善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隋唐民族关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的共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隋唐民族关系的脉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互动 1. **“疑问墙”收集**:课前让学生匿名提交问题,课上选取典型问题解答(如“唐朝为何不直接征服吐蕃?”)。 2. **观点辩论**:抛出争议性问题(如“和亲是平等交往还是妥协?”)答案1. 唐朝不直接征服吐蕃的原因地理因素: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恶劣 ,行军和后勤补给困难。吐蕃实力:吐蕃当时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且有独特军事战术,唐朝难以轻易取胜。战略考量:唐朝边境线长,需应对多方面威胁,不宜全力进攻吐蕃,维持和平关系利于集中力量处理其他事务。2.和亲是平等交往还是妥协不能简单定义:和亲有双方实力均衡下平等交往的一面,通过和亲建立友好关系,开展文化、经济交流 ;也有唐朝在军事压力下为保边境安宁的妥协因素。但总体而言,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是一种复杂政治外交手段,不能单纯以平等或妥协来评判。 这种形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事实和逻辑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隋唐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课堂延伸 **项目式学习任务**: 分组调研某一隋唐民族(如吐蕃)的现代后裔(如藏族),制作PPT展示其文化中的“唐风遗韵”。 **跨学科联系**: 结合语文课《长恨歌》中的“胡旋舞”,探讨唐代艺术中的西域元素。示例:唐代艺术中的西域元素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音乐舞蹈乐器: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筚篥、铜钹、羯鼓等,其中曲项琵琶是唐代最流行的乐器之一。 舞蹈: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西域舞蹈盛行,胡旋舞以快速旋转为特点,胡腾舞纵横跳跃、刚健有力,柘枝舞则舞姿健美、节奏明快。 2.绘画雕塑绘画技法:西域的凹凸画法传入中原,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等是代表人物,这种画法使画面有立体感,对吴道子等唐代画家产生影响。雕塑风格:佛像雕塑方面,吸收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如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在造型、服饰等方面融合了西域元素,线条流畅,体态丰满。 3.服饰饮食服饰:胡服在唐代流行,其特点是翻领窄袖,便于骑射和活动,男女皆有穿着,此外,西域的帽子、靴子等配饰也对唐代服饰产生影响。 饮食:胡饼、烧饼等西域面食传入中原,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葡萄酒也在唐代备受青睐,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也得到传播。4.语言文字语言:突厥语在西域部分地区成为官方语言,其词汇尤其是政治术语得到广泛应用。文字:粟特文在高昌流行,中亚婆罗门文系统的笈多斜体字在焉耆、龟兹一带流行,多种文字并行促进了文化交流。 这种项目式学习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调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隋唐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这种跨学科联系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隋唐民族关系对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分层设计1 基础层 列举3个民族交往事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唐与突厥的“恩威并施”政策、回纥与唐朝的“绢马贸易”等,使学生对隋唐民族关系有基本的了解,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2.提高层 分析唐朝政策对现代民族关系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代民族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史料分析、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有了较好的掌握。不过,在教学节奏的把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讲解部分复杂历史事件时耗时过多,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略显紧张,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够充分。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对民族交往交融的深层次影响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增加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