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能管老天”的竺可桢》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四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能管老天”的竺可桢》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四年级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5课
“能管老天”的竺可桢
(人自然社会)四年级
01
教学目标
02
课堂导入
03
学习目标
04
从小立志
“能管天”
05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06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7
拓展延伸
08
课堂小结
09
板书设计
0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竺可桢的故事,从中学习追求真理不放弃的品质和不惧困难的优秀品德,丰富自身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故事。
4、通过介绍竺可桢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对追求真理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识。
02
课堂导入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次,毛泽东主席邀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时曾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03
新知讲解
04
竺可桢像
从小立志“能管天”
竺可桢的爸爸在镇上开了一家米店,这给少年竺可桢提供了观察社会的好机会他发现进出米店的农民的神情变化跟天气有关系:风调雨顺收成好,种田人就高兴:遇灾害庄稼歉收,人们脸上就愁云笼罩。他们那“人种天收”的感叹给竺可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如果我能管天,那就好了!”一颗立志研究气象学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04
从小立志“能管天”
竺可桢能从平常的阅读中发现许多科学道理。他读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对同学说:“这首诗不正说明了植物的枯荣循环跟季节变化有关吗 ”他还认真记录了屋檐下燕子到来和离去的日子,院子里桃花开放和凋谢的日子,到了第二年还要认真核对。研究气象学和物候学的种子那时已开始在他心中萌芽。他在20岁那年考取了留美公费生。
04
知识拓展
说一说竺可桢在气象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什么?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他开创气象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建立气象观测网,积累基础数据;推动科研,发表诸多开创性成果;引入现代理念,促进与国际接轨;推广科普,提升民众认知;推动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对中国气象领域影响深远。
从小立志“能管天”
05
竺可桢在美国苦读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一些机构用优厚的待遇请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毅然回国。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05
一天,他在长江边目睹了一场可怕的气象灾难:风平浪静的江面,突然掀起狂风巨浪,一下子吞没了几十艘帆船。他心痛极了:中国的气象站不但少,而且都被外国人所控制。在一次太平洋区域科学会议上,中国气象科学家被规定只能作为列席人员参加,不准宣读和发表论文。在中国香港召开的远东各国气象会议上,中国竟两次被无理地排在最后一位。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05
于是,竺可桢下定决心,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气象科学,要为祖国和人民争气、争权!1921年,竺可桢创办东南大学地学系并担任主任。
1928年,他创办中央气象研究所。他组建了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创了中国气象教育事业,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05
知识拓展
竺可桢的科研成果对中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竺可桢科研成果影响重大。助民众提升气象认知,增强防灾能力。指导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积极科普,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其成就彰显中国科研实力,增强民族自信。还为气象事业奠基,使精准气象服务惠及生活各方,在多领域为中国人民带来深远积极影响。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06
竺可桢家住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东北角,他每天都要到北海公园西南面的中国科学院去上班。但是,他有车不坐,坚持每天步行从公园北门进,南门出。为什么 就是为了观察那儿动植物带来的气候信息,他把公园变成了一座大实验室。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从1936年元旦开始,他就在日记里做气象和物候记录,直至临终前一天1974年2月6日,整整38年零37天,没有一天间断。他最后一篇日记是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最后还注上了“局报”二字--他已无力自己观察,只能靠气象局报告了。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竺可桢从1936年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任期长达13年之久。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就是他主持拟订的。他认为,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浓缩,是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清代的“求是书院”用“求是”做校训,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继承文化传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今天我们走进浙江大学,还可以见到“求是”校训闪耀着光辉。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知识拓展
竺可桢在教育界都做出了什么成果?
竺可桢在教育界贡献卓越。提出 “求是” 校训,革新教育理念;大力延揽苏步青等优秀师资,提升学术水平;推动多学科发展,助浙大成为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众多人才;抗战时率师生西迁,坚持办学,保存教育科研力量。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你知道什么是“求是”精神吗 搜索资料,说说竺可桢身上体现出的“求是”精神。
“求是” 精神是浙江大学精神文化核心,竺可桢将其阐述为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竺可桢身上的 “求是” 精神显著:求学时,依据国情选专业并深入研究中国气候;任教时,创建地学系,培养专业人才;科研上,形成独特方法,开创中国气候学研究;践行中,具有探索勇气与毅力,每日记录物候天气,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他用一生诠释 “求是”,为科学发展和国家进步不懈努力。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交流
06
直至70多岁,竺可桢还在继续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查出南宋年间杭州降春雪达41次,证明了那时的杭州比现在要冷;唐玄宗的妃子因住的地方种满梅花而被人称为“梅妃”,但300年后宋代诗人苏轼却说“关中幸无梅”,证明当地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链接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竺可桢
06
他在83岁那年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对长时间、大范围的气象变化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链接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章淹,1925 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她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7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气象系。她首次提出我国客观化的大范围定量降水预报方法,是我国降水定量预报开创人之一。还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观测、预报分析研究试验基地,创建了水文气象学,为中国气象事业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拓展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陆朝阳,1982 年出生于金华东阳。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量子物理基础和量子计算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大奖。被《自然》杂志称为 “量子鬼才”,推动了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
知识拓展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6
吴明红,吴宁街道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有机复合污染控制研究,率先实现石墨烯及其复合环境功能材料精准调控,开发了污染物治理等成套技术,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拓展
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07
竺可桢
拓展延伸
07
竺可桢是如何推动浙江大学多学科发展的?
拓展延伸
广纳贤才,筑牢发展根基:竺可桢凭借人脉与影响力,招揽数学、生物、人文社科等领域杰出学者,优秀人才汇聚,为浙大各学科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优化布局,推动学科均衡:竺可桢重视全面发展,巩固理工农优势学科,加强人文社科建设,增设学系完善体系,促进学科交流融合与协同发展。
07
竺可桢是如何推动浙江大学多学科发展的?
拓展延伸
营造氛围,激发学术活力:竺可桢倡导 “求是” 精神,营造自由开放包容氛围,鼓励学科交流,打破壁垒,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催生新研究方向与成果。
交流合作,提升国际水平:竺可桢推动浙大与国际交流合作,邀请外校学者讲学,选派师生出访,拓宽国际视野,掌握学术前沿,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
07
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拓展延伸
坚守求是理念:竺可桢强调 “求是”,倡导追求真理。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质疑创新,以探求知识本质为目标。
推进全人培育:竺可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也应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素养,塑造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07
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拓展延伸
强化师资建设:竺可桢积极延揽杰出学者。现代教育需重视吸引和培养高素质教师,提升其素养与能力,鼓励教师不断学习适应时代。
营造学术环境:竺可桢倡导自由包容学术氛围。现代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流融合,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跨学科思维。
08
《“能管老天”的竺可桢》课程小结:通过竺可桢的故事,能汲取诸多宝贵精神。科研上,他数十年如一日记录气象数据,让我们明白追求真理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教育中,他注重全人发展,启示我们要提升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办学时,他广纳贤才,体现出人才对发展的关键作用,应重视人才培养。此外,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这激励我们心怀家国,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
课堂小结
09
板书设计
“能管老天”的竺可桢
一、从小立志“能管天”
二、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三、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课后作业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总结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