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卷1.(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各组中,都是自然光源的是 ( )。A.月亮、星星、太阳 B.星星、闪电、蜡烛 C.太阳、闪电、星星2.(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产品中,主要利用热辐射传递热量的是( )。A. B. C.3.(2024五上·霍州月考)明明跟着张博士采集当地的岩石标本,明明采集到成块状结构的岩石,张博士说,这种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属于(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4.(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 )。A.亮亮买的冰激凌化了B.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雾气C.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5.(2024五上·霍州月考)走在树林中,树枝碰到睫毛,我们会迅速闭眼,从科学道理上分析,闭眼的动作属于( )。A.刺激 B.本能反应 C.受大脑控制的反应6.(2024五上·霍州月考)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 )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A.左脑 B.右脑 C.小脑7.(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面不利于保护大脑健康的做法是( )。A.进行体育锻炼 B.玩轮滑戴头盔 C.深夜上网8.(2024五上·霍州月考)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9.(2024五上·霍州月考)在真空中不能传递热量。 ( )10.(2024五上·霍州月考)喜马拉雅山脉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海洋。 ( )11.(2024五上·霍州月考)脑和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 )12.(2024五上·霍州月考)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 )13.(2024五上·霍州月考)模拟雨的形成。(1)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2)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 遇冷凝结形成的 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14.(2024五上·霍州月考)请在下图中填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名称。15.(2024五上·霍州月考)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与 和 的岩浆活动有关。16.(2024五上·霍州月考)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A.地壳 B.地幔 C.地核17.(2024五上·霍州月考)奇思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在此过程中,信号是如何传递的 请填写出正确的传递顺序。A.奇思停下脚步B.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C.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D.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B.眼睛看到红灯亮起18.(2024五上·霍州月考)在自然界中,水滴的旅行始于太阳,太阳的温暖使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水滴或冰晶聚集变大,当重力无法支撑它们时,就会以雨、雪、冰雹或露水的形式落回地面。当气温在冰点以上时,这些聚集的水滴会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气温低于冰点,它们则会以雪的形式飘落。在某些情况下,水滴在接近地面时会遇到较冷的空气,但不足以使它们结冰,这时就会形成露,覆盖在植物和地面上。当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表面直接凝结成冰晶时,便形成霜。水以三态的形式在大气、陆地、____间循环往复,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循环。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1)把文中的 补充完整。(2)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其动力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 B.反冲力 C.地球引力(3)在自然界中,以下容易形成露的温度是 ( )。A.- 15.8℃ B.1℃ C.25℃(4)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A.遇冷凝固 B.受热蒸发 C.遇冷凝结(5)小明组要设计24节气卡片,请从节气的时间、特点、天气现象等方面帮他们选一张适合做白露卡片的配图。 ( )。A. B. C.19.(2024五上·霍州月考)文中提到水的三态形式,是指什么 再分别举例说明。 (一例即可)三态形式: ,比如: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太阳、闪电、星星(指恒星)都属于自然光源,符合题目要求,所以C选项正确。2.【答案】B【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电烙铁是通过热传导来传递热量,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热辐射来吸收太阳能能量的。选项B符合题意。3.【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题目中提到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符合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所以A选项正确。4.【答案】A【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亮亮买的冰激凌化了,这是固态的冰激凌吸收热量后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而不是凝结现象。5.【答案】B【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本能反应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无需学习的先天性反应,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走在树林中树枝碰到睫毛会迅速闭眼,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目的是为了避免眼睛受到伤害,这种反应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属于本能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6.【答案】B【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右脑主要分管音乐、绘画、空间感知、情感、想象、技艺等方面,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和情感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B选项正确。7.【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深夜上网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睡眠对于大脑的休息、恢复和整理记忆等过程至关重要。长期深夜上网、熬夜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引起大脑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可能影响情绪和内分泌系统,不利于大脑健康。8.【答案】正确【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解答】潜望镜的主要部件是两面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及透镜成像的应用;了解一些光学器件所利用的光学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比如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地球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宇宙空间近乎真空,热量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在其中传递。所以在真空中是可以传递热量的,只是热传导和热对流这两种需要介质的热量传递方式在真空中无法进行。10.【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质学家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化石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岩层中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菊石等。这些海洋生物化石是远古时期该地区处于海洋环境的有力证据,表明在远古时期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区域很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壳不断抬升,逐渐形成了如今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11.【答案】正确【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脑是人体的 “司令部”,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能对各种复杂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指挥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脊髓则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能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脑,同时也能对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进行控制,如膝跳反射等。所以脑和脊髓共同协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进行着精确的控制和调节。12.【答案】正确【知识点】大脑的结构【解析】【分析】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每天控制着机体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大脑消耗的能量肯定最多,是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13.【答案】(1)A(2)A(3)低;快(4)水蒸气;小水滴【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1)水沸腾时会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热培养皿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虽然可能在过程中会有雾出现,但雾是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水滴悬浮现象,不是出现在培养皿底部,而培养皿底部会出现水珠,所以A选项正确。(2)当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后,培养皿的温度会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在培养皿底部液化成小水珠,所以会发现水珠变多了。A选项正确。(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因为水蒸气遇冷才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水珠,温度越低,水蒸气与低温物体的温差越大,水蒸气液化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冰块降低培养皿的温度,能加快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1遇冷凝结形成的2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 在大气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那里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足够大且数量足够多时,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如果地面温度较高,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完全融化成水滴,就形成了降雨;如果地面温度较低,冰晶可能在下落过程中不融化,或者部分融化,就可能形成雪、雨夹雪等降水形式。14.【答案】【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15.【答案】地壳;地壳;地幔【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一般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原因,导致岩石层在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错动而产生的震动。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坚硬部分,由岩石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且不均匀,各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拉伸等,使得地壳岩石承受巨大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所以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区域。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地幔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地幔中的岩浆会产生向上的涌动。16.【答案】B【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地幔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地幔中的岩浆会产生向上的涌动。17.【答案】E、B、D、C、A【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在此过程中,信号的正确传递顺序是:E→B→D→C→A。眼睛看到红灯亮起:这是整个信号传递过程的起始点,眼睛作为感受器,首先接收到红灯亮起这一视觉刺激。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眼睛将感受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把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传递。大脑发出 “停止” 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大脑接收到传入神经传来的视觉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判断出红灯意味着需要停止,然后发出 “停止” 的指令,并将该指令传递给脊髓。 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脊髓接收到大脑传来的指令后,通过传出神经将信号传递到腿部肌肉等效应器。奇思停下脚步:腿脚的肌肉等效应器接收到传出神经传来的信号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使奇思停下脚步。18.【答案】(1)海洋(2)A(3)B(4)C(5)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1)地球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在太阳辐射等作用下,水在这几个圈层之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循环运动,其中海洋是地球上水体的主要储存地,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与大气、陆地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水分交换。(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热量,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能量转换的根本动力来源。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使地面和水体受热,水分通过蒸发过程从液态转化为气态,形成水蒸气。同时,太阳辐射对不同地区的加热程度不同,会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从而产生大气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会推动空气流动,形成风等大气环流现象,为水蒸气的上升提供了动力支持,使其能够上升到高空中。(3)在自然界中,容易形成露的温度一般在 0℃以上且相对较低,接近露点温度时更容易形成,1℃符合这样的条件。(4)遇冷凝结符合雾的形成过程,即水蒸气遇冷后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小水滴或固态小冰晶,大量聚集形成雾,所以C选项正确。(5)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意思是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19.【答案】固态;冰块【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文中提到的水的三态形式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比如雪。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水,当气温低于冰点时,水蒸气在高空云层中遇冷直接变成冰晶,这些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雪花,当雪花足够大且重力作用超过空气浮力时,就会从云层飘落至地面。液态:比如雨。雨是由云层中的水滴形成的液态水,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足够大的水滴,重力无法支撑它们时,水滴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降雨。 气态:比如水蒸气。地面上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会发生蒸发,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 “白气” 其实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在这之前,壶内被加热的水变成的看不见的热空气就是水蒸气。1 / 1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卷1.(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各组中,都是自然光源的是 ( )。A.月亮、星星、太阳 B.星星、闪电、蜡烛 C.太阳、闪电、星星【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太阳、闪电、星星(指恒星)都属于自然光源,符合题目要求,所以C选项正确。2.(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产品中,主要利用热辐射传递热量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电烙铁是通过热传导来传递热量,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热辐射来吸收太阳能能量的。选项B符合题意。3.(2024五上·霍州月考)明明跟着张博士采集当地的岩石标本,明明采集到成块状结构的岩石,张博士说,这种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属于(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题目中提到岩石是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形成的,符合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所以A选项正确。4.(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 )。A.亮亮买的冰激凌化了B.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雾气C.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答案】A【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亮亮买的冰激凌化了,这是固态的冰激凌吸收热量后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而不是凝结现象。5.(2024五上·霍州月考)走在树林中,树枝碰到睫毛,我们会迅速闭眼,从科学道理上分析,闭眼的动作属于( )。A.刺激 B.本能反应 C.受大脑控制的反应【答案】B【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本能反应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无需学习的先天性反应,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走在树林中树枝碰到睫毛会迅速闭眼,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目的是为了避免眼睛受到伤害,这种反应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属于本能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6.(2024五上·霍州月考)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 )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A.左脑 B.右脑 C.小脑【答案】B【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右脑主要分管音乐、绘画、空间感知、情感、想象、技艺等方面,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和情感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B选项正确。7.(2024五上·霍州月考)下面不利于保护大脑健康的做法是( )。A.进行体育锻炼 B.玩轮滑戴头盔 C.深夜上网【答案】C【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深夜上网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睡眠对于大脑的休息、恢复和整理记忆等过程至关重要。长期深夜上网、熬夜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引起大脑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可能影响情绪和内分泌系统,不利于大脑健康。8.(2024五上·霍州月考)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答案】正确【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解答】潜望镜的主要部件是两面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及透镜成像的应用;了解一些光学器件所利用的光学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2024五上·霍州月考)在真空中不能传递热量。 ( )【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比如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地球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宇宙空间近乎真空,热量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在其中传递。所以在真空中是可以传递热量的,只是热传导和热对流这两种需要介质的热量传递方式在真空中无法进行。10.(2024五上·霍州月考)喜马拉雅山脉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海洋。 (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质学家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化石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岩层中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菊石等。这些海洋生物化石是远古时期该地区处于海洋环境的有力证据,表明在远古时期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区域很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壳不断抬升,逐渐形成了如今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11.(2024五上·霍州月考)脑和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 )【答案】正确【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脑是人体的 “司令部”,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能对各种复杂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指挥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脊髓则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能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脑,同时也能对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进行控制,如膝跳反射等。所以脑和脊髓共同协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进行着精确的控制和调节。12.(2024五上·霍州月考)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 )【答案】正确【知识点】大脑的结构【解析】【分析】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每天控制着机体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大脑消耗的能量肯定最多,是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13.(2024五上·霍州月考)模拟雨的形成。(1)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2)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 遇冷凝结形成的 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答案】(1)A(2)A(3)低;快(4)水蒸气;小水滴【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1)水沸腾时会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热培养皿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虽然可能在过程中会有雾出现,但雾是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水滴悬浮现象,不是出现在培养皿底部,而培养皿底部会出现水珠,所以A选项正确。(2)当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后,培养皿的温度会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在培养皿底部液化成小水珠,所以会发现水珠变多了。A选项正确。(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因为水蒸气遇冷才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水珠,温度越低,水蒸气与低温物体的温差越大,水蒸气液化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冰块降低培养皿的温度,能加快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1遇冷凝结形成的2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雨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 在大气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那里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足够大且数量足够多时,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如果地面温度较高,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完全融化成水滴,就形成了降雨;如果地面温度较低,冰晶可能在下落过程中不融化,或者部分融化,就可能形成雪、雨夹雪等降水形式。14.(2024五上·霍州月考)请在下图中填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名称。【答案】【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15.(2024五上·霍州月考)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与 和 的岩浆活动有关。【答案】地壳;地壳;地幔【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一般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原因,导致岩石层在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错动而产生的震动。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坚硬部分,由岩石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且不均匀,各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拉伸等,使得地壳岩石承受巨大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所以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区域。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地幔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地幔中的岩浆会产生向上的涌动。16.(2024五上·霍州月考)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A.地壳 B.地幔 C.地核【答案】B【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地幔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形成岩浆。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地幔中的岩浆会产生向上的涌动。17.(2024五上·霍州月考)奇思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在此过程中,信号是如何传递的 请填写出正确的传递顺序。A.奇思停下脚步B.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C.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D.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B.眼睛看到红灯亮起【答案】E、B、D、C、A【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在此过程中,信号的正确传递顺序是:E→B→D→C→A。眼睛看到红灯亮起:这是整个信号传递过程的起始点,眼睛作为感受器,首先接收到红灯亮起这一视觉刺激。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眼睛将感受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把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传递。大脑发出 “停止” 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大脑接收到传入神经传来的视觉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判断出红灯意味着需要停止,然后发出 “停止” 的指令,并将该指令传递给脊髓。 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脊髓接收到大脑传来的指令后,通过传出神经将信号传递到腿部肌肉等效应器。奇思停下脚步:腿脚的肌肉等效应器接收到传出神经传来的信号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使奇思停下脚步。18.(2024五上·霍州月考)在自然界中,水滴的旅行始于太阳,太阳的温暖使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水滴或冰晶聚集变大,当重力无法支撑它们时,就会以雨、雪、冰雹或露水的形式落回地面。当气温在冰点以上时,这些聚集的水滴会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气温低于冰点,它们则会以雪的形式飘落。在某些情况下,水滴在接近地面时会遇到较冷的空气,但不足以使它们结冰,这时就会形成露,覆盖在植物和地面上。当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表面直接凝结成冰晶时,便形成霜。水以三态的形式在大气、陆地、____间循环往复,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循环。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1)把文中的 补充完整。(2)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其动力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 B.反冲力 C.地球引力(3)在自然界中,以下容易形成露的温度是 ( )。A.- 15.8℃ B.1℃ C.25℃(4)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A.遇冷凝固 B.受热蒸发 C.遇冷凝结(5)小明组要设计24节气卡片,请从节气的时间、特点、天气现象等方面帮他们选一张适合做白露卡片的配图。 ( )。A. B. C.【答案】(1)海洋(2)A(3)B(4)C(5)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1)地球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在太阳辐射等作用下,水在这几个圈层之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循环运动,其中海洋是地球上水体的主要储存地,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与大气、陆地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水分交换。(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热量,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能量转换的根本动力来源。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使地面和水体受热,水分通过蒸发过程从液态转化为气态,形成水蒸气。同时,太阳辐射对不同地区的加热程度不同,会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从而产生大气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会推动空气流动,形成风等大气环流现象,为水蒸气的上升提供了动力支持,使其能够上升到高空中。(3)在自然界中,容易形成露的温度一般在 0℃以上且相对较低,接近露点温度时更容易形成,1℃符合这样的条件。(4)遇冷凝结符合雾的形成过程,即水蒸气遇冷后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小水滴或固态小冰晶,大量聚集形成雾,所以C选项正确。(5)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意思是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19.(2024五上·霍州月考)文中提到水的三态形式,是指什么 再分别举例说明。 (一例即可)三态形式: ,比如: 。【答案】固态;冰块【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文中提到的水的三态形式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比如雪。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水,当气温低于冰点时,水蒸气在高空云层中遇冷直接变成冰晶,这些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雪花,当雪花足够大且重力作用超过空气浮力时,就会从云层飘落至地面。液态:比如雨。雨是由云层中的水滴形成的液态水,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足够大的水滴,重力无法支撑它们时,水滴就会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降雨。 气态:比如水蒸气。地面上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会发生蒸发,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 “白气” 其实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在这之前,壶内被加热的水变成的看不见的热空气就是水蒸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