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临平期中)实验室内危险品的容器外都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存放酒精的容器外应张贴下列哪个警示标志(  )
A. 当心辐射 B. 易爆
C. 易燃 D. 当心腐蚀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酒精很容易燃烧,因此属于易燃物品,所以应粘贴易燃物质图标。【解答】A、为辐射性物质图标,故A错误;
B、为易爆物质图标,故B错误;
C、为易燃物质图标,故C正确;
D、为腐蚀性物质图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临平期中) 1665年,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胞”的科学家是(  )
A.魏尔肖 B.胡克 C.施莱登 D.施旺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罗伯特 虎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解答】罗伯特虎克是英国的物理学家,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物体并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木栓薄片中的小室称为“细胞”,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上·临平期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上亿名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点亮了亚运主火炬。下列能作为“数字人”是否为生物的证据是(  )
A.能否繁殖 B.能否走动 C.能否微笑 D.能否对话
【答案】A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都可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运动等。【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能繁殖,即生物能产生后代。其他选项如能否走动、微笑或对话,并不能直接判断是否为生物,因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模拟。
故答案为:A。
4.(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我省海宁市紫薇高级中学刘浩宇同学发现的新物种——海宁卵角蚁。据图判断它属于(  )
A.线虫动物 B.环节动物 C.节肢动物 D.软体动物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解答】A、线虫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等,故A不符合题意。
B、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观察,该物种有分节的身体结构和附肢,明显属于节肢动物门,这类动物通常具有外骨骼和分节的身体,如昆虫、蜘蛛等,故C符合题意。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河蚌、蜗牛、田螺、文蛤、缢蛏、石鳖、牡蛎、鲍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上·临平期中)学习科学经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粉末状药品
B.熄灭酒精灯
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使用试管夹固定试管进行加热时,手不能同时接触长柄和短柄,只需握住长柄即可。【解答】A、将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时,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故A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不可用嘴去吹,要用灯帽盖灭,以防止发生火灾,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距管口三分之一处,故C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4七上·临平期中) 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于是他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并给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给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
A.交流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表达。
【解答】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是进行猜想,给该同学测量体温是为了获取事实和证据。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同学为测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测量仪器中最适合的是(  )
A.2米钢卷尺 B.5米钢卷尺
C.2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对象的长度以及精确度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解答】教室的高度在3m左右,要选择量程大于3m的刻度尺,所以5米钢卷尺和20米皮卷尺都符合要求,但是皮卷尺是软尺,测量高于人体身高的高度不方便,所以选择5米钢卷尺合适。
故答案为:B。
8.(2024七上·临平期中)2023年7月16日,国家发布新物种——卧龙卷瓣兰,叶片呈倒卵状长圆形,每年九、十月份会开黄色的花。则卧龙卷瓣兰属于(  )
A.苔藓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解答】A、苔藓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无花,故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无花,故B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无花,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根据题干可知,卧龙卷瓣兰,叶片呈倒卵状长圆形,每年九、十月份会开黄色的花,因此,卧龙卷瓣兰属于被子植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天宫课堂”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航天员叶光富站立处的天和核心舱的高度接近于(  )
A.0.5米 B.1米 C.2米 D.4米
【答案】C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人的身高估测核心舱的高度。【解答】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升高大概在1.7m左右,当他向上伸直胳膊时,此时手掌到地面的高度大约为2m,因此天和核心舱的高度接近于2m。
故答案为:C。
10.(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用如图所示的显微镜观察装片。当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则下一步要调节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转换器、④反光镜,将低倍镜改为高倍镜时,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很可能不再能够观察到物像。【解答】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能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除了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清晰的物像。因此,当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则下一步要调节的结构是②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上·临平期中)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气泡在视野中是中间透明,边缘为黑色的小圆圈,按动盖玻片,气泡会跑。
【解答】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使盖玻片与载玻片成约45度角,先接触液滴边缘,然后缓慢放下。这是为了避免在液滴中形成气泡,确保样品的清晰观察。选项A示意了这种方法,其他选项的操作都不规范。
故答案为:A。
12.(2024七上·临平期中)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我国组织2600多个科考分队,28000多人次进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不断解码地球第三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考察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模型法 D.类比法
【答案】A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结合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考察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观察法,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科学探究小组周末到郊外进行观察植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有种植物引起了小组成员的注意,经仔细观察,该植物有根、茎和叶,但没有看到花和果实,由此推断它不可能属于(  )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B,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蕨类的器官有:根、茎、叶;苔藓植物的器官有:茎、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种子。【解答】A、裸子植物有根、茎、叶,但通常不显花和果实,其种子裸露;因此,该植物可能是裸子植物,故A错误;
B、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因此该植物不可能是苔藓植物,故B正确;
C、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该植物不可能是被子植物,故C正确;
D、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但不产生花和果实,而是通过孢子繁殖;该植物可能是蕨类植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14.(2024七上·临平期中) 樟树的茎能够直立,与植物细胞中起支持作用的结构有关。该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细胞壁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解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正是因为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才使的植物体的茎能够直立。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小科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得到的数据,则一元硬币的直径是(  )
A.2.50厘米 B.2.503厘米 C.2.52厘米 D.2.49厘米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通过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答】将测量的数据进行求平均值,可得硬币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A。
16.(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所示,三条线段a、b、c的长度分别为、、,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仪器,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可以使用刻度尺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后再进行对比。【解答】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用身边的签字笔作为“尺子”进行大致测量),会发现线段a最短,线段c最长,即它们长度的大小关系为。
故答案为:A。
17.(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图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顺序正确的是(  )
①取材 ②滴水
③盖片 ④展平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吸、染。“滴”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解答】“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吸”,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染”,重复“吸”动作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分为六步是:擦片、②滴水、①撕取、④展平、③盖片、染色。所以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顺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D。
18.(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面用一把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圆柱形直径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应与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物体一端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解答】A、图中刻度尺的尖部抵住刻度尺,三角板不稳定,故A错误;
B、三角尺没把直角边与刻度尺靠紧,无法确定直径的位置,故B错误;
C、直尺与三角尺测量圆柱体直径时,桌面与0刻度线对齐,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刻度尺靠紧,故C正确;
D、刻度尺的零刻线没对准圆柱形直径,且无法确定直径的位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4七上·临平期中) 下面关于药品取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取用液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②李同学用10mL 的量筒量取 8.88mL 的水
③用试管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取液体药品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取固体药品用量时,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量筒只能估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解答】①取液体药品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故正确;
②量筒只能估算到小数点后一位,不能量取8.88mL的水,故错误;
③取固体药品用量时,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正确;
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024七上·临平期中) 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  )
A.29℃ B.30℃ C.32℃ D.35.5℃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
【解答】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得,解得t=3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2024七上·临平期中)准确读取测量数据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测量数据。
(1)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为“一拃”,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厘米,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2)图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中水的体积是   ,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厘米。
【答案】(1)18.0;1cm
(2)-4
(3)50mL;4mL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中刻度尺每10cm被分割成10小格,每小格表示的是1cm,所以分度值为1cm。
(2)温度计示数由下而上逐渐变小,说明温度在0℃以下。
(3)金属环的体积=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零刻线以下,则所示的温度为-4℃。
(3)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水的体积为50mL;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为54mL,则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1)[1][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零刻线以下,则所示的温度为-4℃。
(3)[1][2]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水的体积为50mL;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为54mL,则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22.(2024七上·临平期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
(2)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   (填序号,下同),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这些绿色物质来自细胞中的   。
(3)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是   (填序号)。
【答案】(1)甲
(2)2;3
(3)4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观图可知: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7线粒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
(3)遗传物质在细胞核里。【解答】(1)甲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结构,所以图甲是植物细胞,因此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甲。
(2)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这些绿色物质是叶绿素,来自细胞中的3叶绿体。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发育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甲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结构,所以图甲是植物细胞,因此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甲。
(2)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这些绿色物质是叶绿素,来自细胞中的3叶绿体。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发育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3.(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所示的注射器最多能测液体的体积为60毫升,即   分米的,小科量出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长度为10厘米,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厘米2。
【答案】0.06;4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解答】已知,则。
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体积为。
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24.(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列三幅图分别是螳螂、蝉、黄雀的外部形态示意图。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间中的一种   关系。
(2)三种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3)螳螂和蝉的体表有外骨骼,该结构的作用是   。
【答案】(1)捕食
(2)螳螂和蝉
(3)保护和保持体内水分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可知三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2)螳螂和蝉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
(3)外骨骼起保护作用和保持体内水分的作用。【解答】(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一种捕食关系,即螳螂捕食蝉,而黄雀又捕食螳螂,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关系。
(2)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螳螂和蝉都是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黄雀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
(3)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一种捕食关系,即螳螂捕食蝉,而黄雀又捕食螳螂,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关系。
(2)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螳螂和蝉都是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黄雀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
(3)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25.(2024七上·临平期中)2021年11月,“华顶卷耳”被确定为全球新物种。
1A 有种子……2 1b 无种子……P 2A 花梗长……3 2b 花梗短……Q 3A 花瓣有毛……R 3b 花瓣无毛……S
(1)华顶卷耳在分类上属于有石竹科、卷耳属。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   (填“多”或“少”)。
(2)华顶卷耳花梗长,花瓣无毛,种子与相近种类不同。图中二歧式检索表中P、O、R、S分别表示一种植物,其中一种是华顶卷耳,它是   。
(3)卷耳与其他植物竞争光、水和空间的能力极强。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其生活区域内的优势物种。卷耳的下列结构及特征支持其上述能力的是_________。
A.根系发达,对水肥吸收能力强
B.枝叶众多,覆盖地面范围广
C.种子多,繁殖能力强
【答案】(1)少
(2)S
(3)A;B;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同一属生物的共同点多于同一科生物的共同点,同一属生物的种类少于同一科生物的种类。
(2)根据图中二歧分类表结合华顶卷耳的结构特征判断出华顶卷耳是S。
(3)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种子多,繁殖能力强都有利与卷耳成为优势物种。【解答】(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属比科小,因此,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少。
(2)根据二歧式检索表可知,华顶卷耳花梗长且花瓣无毛,因此按照搜索顺序:1A(有种子)→2A(花梗长)→3b(花瓣无毛),得到结果是S。因此,S代表华顶卷耳。
(3)A、这使得卷耳能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增强其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故A符合题意;
B、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叶片覆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通过遮挡降低竞争对手获取阳光的能力,故B符合题意;
C、繁殖能力强意味着能够迅速扩散其种群,增加个体数量,提高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属比科小,因此,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少。
(2)根据二歧式检索表可知,华顶卷耳花梗长且花瓣无毛,因此按照搜索顺序:1A(有种子)→2A(花梗长)→3b(花瓣无毛),得到结果是S。因此,S代表华顶卷耳。
(3)A.这使得卷耳能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增强其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的生存能力,A符合题意。
B.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叶片覆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通过遮挡降低竞争对手获取阳光的能力,B符合题意。
C.繁殖能力强意味着能够迅速扩散其种群,增加个体数量,提高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C符合题意。
故选ABC。
26.(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一),并用表解形式将这生物进行分类(如图二)。
(1)图二中的C、F分别代表图一中的哪种生物:C是   ,F是   。
(2)图二中生物B,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它的生殖方式是   。
(3)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则水稻与   (填“水杉”或“葫芦藓”)的共同特征多。
【答案】(1)蜈蚣;水杉
(2)哺乳动物;胎生
(3)水杉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由图二可知,C没有叶绿体,所以是动物,没有脊柱,所以是无脊椎动物,可知C是蜈蚣。F有种子无果皮,属于裸子植物。
(2)B是藏羚羊,属于哺乳类动物,特征是胎生、哺乳。
(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一个种共同点最多,据此判断。
【解答】(1)从表解来看,C对应的是无脊柱的多细胞生物,这与图一中蜈蚣的特征相符;F对应的是有叶绿体、有种子但无果皮的植物,这与图一中水杉的特征相符。
(2) B位于“无叶绿体—多细胞—有脊柱”类别,对应图一中的藏羚羊,藏羚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门比界小,故水稻与水杉的共同特征多。
(1)从表解来看,C对应的是无脊柱的多细胞生物,这与图一中蜈蚣的特征相符;F对应的是有叶绿体、有种子但无果皮的植物,这与图一中水杉的特征相符。
(2) B位于“无叶绿体—多细胞—有脊柱”类别,对应图一中的藏羚羊,藏羚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3)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门比界小,故水稻与水杉的共同特征多。
27.(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发现蚯蚓大多分布在潮湿的土壤中,在地上很少能看到。他猜想蚯蚓可能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土壤中,为了验证猜想,小科展开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如图所示的纸盒里均匀铺上土壤,左侧盖不透光纸板,右侧盖透明玻璃板。
②每次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放在纸盒中间,再把纸盒放在适宜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统计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不透光一侧/条 18 17 18 19 17 19
透光一侧/条 2 3 2 1 3 1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在盒子里铺上的土壤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
A.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B.左侧铺干燥土壤,右侧铺潮湿土壤
C.左右两侧都铺干燥土壤
D.左侧铺潮湿土壤,右侧铺干燥土壤
(3)根据统计结果,可得出的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中。
【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
(2)A
(3)黑暗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蚯蚓的生长状况可能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应选择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进行实验。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3)由表中数据可知,不透光一侧蚯蚓数量远大于透过一侧,说明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解答】(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保持每组实验用的蚯蚓的生长状况相近,以便将相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确保实验唯一变量是光照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2)为了验证蚯蚓对光的反应,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是关键。因此,土壤湿度应一致,即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故答案为:A。
(3)根据实验结果,多数蚯蚓集中在不透光的左侧,这表明蚯蚓倾向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
(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保持每组实验用的蚯蚓的生长状况相近,以便将相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确保实验唯一变量是光照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2)为了验证蚯蚓对光的反应,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是关键。因此,土壤湿度应一致,即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根据实验结果,多数蚯蚓集中在不透光的左侧,这表明蚯蚓倾向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
28.(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明发现建筑物中的柱子有大有小且形状各异,承重大小也不相同。他猜想:柱子的承重效率与横截面的形状、周长等因素有关。查阅资料获知,柱子的承重效率可以用承重比(柱子能承受的最大质量与柱子质量的比值)表示,承重比越大,承重效率越高。为研究柱子承重效率与横截面的形状的关系,他开展如下探究:
①用纸板制成高度和周长相同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空心模型(如图)。
②测出模型的质量。
③测量模型的最大承重质量。多次重复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
组别 横截面形状 周长/厘米 承重比
1 30 3116
2 30 3319
3 30 3514
4 30 3776
5 30 ?
(1)研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除横截面周长、高度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写出一个)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   (填“大于3766”“小于3116”或“大于3116小于3766”)。
【答案】(1)模型的质量
(2)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大于3766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因承重比与质量有关,所以应控制质量相同。
(2)横截面形状不同,承重比不同,说明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棱越多,承重比越大,圆有无数条棱,所以承重比最大。【解答】(1)根据题意,要探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还需要控制模型的质量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横截面形状不同时,承重比不同,即: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横截面棱数越多,承重比越大,圆形横截面相当于无数个棱数,则承重比会增大,因此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大于3766。
(1)根据题意,要探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还需要控制模型的质量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横截面形状不同时,承重比不同,即: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横截面棱数越多,承重比越大,圆形横截面相当于无数个棱数,则承重比会增大,因此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大于3766。
29.(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下列四种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红墨水、④碘液,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
(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他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图一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图二是使用显微镜时观察到的两个视野,要使视野甲的图像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   方向移动。
【答案】(1)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③①②④
(3)左下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和吸。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注意镜筒在下降是,为避免物镜压坏玻片,眼睛应注视物镜。
(3)像在哪个位置,玻片就像哪个方向移动。【解答】(1)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需要用到的试剂是②生理盐水;而④碘液则用于染色,使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所以,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镜筒,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眼从目镜观察,向上转动镜筒。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视野甲的图像需要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这样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会向移动到视野的中央,从而看到图像乙。
(1)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需要用到的试剂是②生理盐水;而④碘液则用于染色,使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所以,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镜筒,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眼从目镜观察,向上转动镜筒。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视野甲的图像需要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这样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会向移动到视野的中央,从而看到图像乙。
30.(2024七上·临平期中)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提出以下假说:
①防虫说:条纹能驱虻科昆虫(如舌蝇)。
②防猎杀说:条纹能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逃避天敌。
③条形码说:斑马可以通过条纹识别出彼此。
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挑选一批全白色的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套上材质相同的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如图乙所示。放养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记录30分钟内降落到各组马外套上的舌蝇数量,并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   。
(2)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   。
(3)实验结果能否为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说提供证据?请说明理由。   
【答案】防虫说;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能,由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或“不能,因为白马和斑马的品种不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从图中可以看出:套上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的三组马中,条纹组外套组的舌蝇数量最少。因此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防虫说。
(2)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除了选用的外套色彩不同外,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如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等。
(3)该实验结果能够为基于的假设提供证据。因为据图中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
31.(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答案】(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当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6.7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和4(2和5或3和6)横截面积不同,所以假设是液柱高度h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横截面积相同,温度越高,液柱高度越高。
(3)先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再乘以改变的厘米数,即可求得此时的温度。【解答】(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2024七上·临平期中)地球上的物种丰富多样,其中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32.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结构。比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是为了适应_________环境。
A.热带高温多雨 B.北极寒冷干燥
C.沙漠干旱缺水 D.沙漠土质松软
33.生物学家卡尔·伯格曼发现:同一个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接近球形。下图中哪一组动物能佐证上述观点:_________
A.北极狼和北极狐
B.北极熊和温带熊
C.温带狼和温带狐狸
34.艾伦作出了如下推论: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如果科考队要去查证这个推论的正确性,可以_________
A.选择比较寒冷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B.选择比较炎热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C.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只能一种物种
D.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尽量多种物种
35.对自然界出现上述“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_
A.同一种物种,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
B.像北极这样的地区,食物营养比较丰富
C.四肢和身体的延伸部分就像散热片一样,越短越小,散热就越少
D.体型越接近球形,散热越少,越适应低温环境
【答案】32.C
33.B
34.D
35.A;C;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储存水分能更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2)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说明个体大小与环境温度有关,所以应选择生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动物进行对比。
(3)为了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应多观察种类不同的动物,避免偶然性。
(4)体积大小与暴露部分大小会影响散热,所以生活在温度不同地区的同种动物的体型和外观存在差异。
32.骆驼的驼峰是为了适应沙漠环境中干旱缺水的条件而演化出来的。驼峰可以储存脂肪,当食物和水源匮乏时,骆驼可以通过消耗这些储存的脂肪供给自身能量和水分。这种适应性结构使骆驼能够在水资源极其有限的沙漠中生存。
故答案为:C。
33.伯格曼法则指出,同一种动物在较冷的环境中,其个体往往更大和更接近球形,以减少相对表面积并减少热量散失。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体型一般较大,而温带熊的体型相对较小。通过对比北极熊与温带熊的体型,能够很好地佐证伯格曼法则。北极狼和北极狐、温带狼和温带狐狸都都是生活在寒冷地区或温带地区,无法直接对比出不同气候对体型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4.为了验证艾伦的推论,需要比较同一物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身体特征,尤其是其暴露部分的尺寸。选择不同温度的地区可以观察其是否存在体型适应性变化,比较多个物种可以增加结论的通用性和准确性。
故答案为:D。
35.A、因为根据伯格曼法则,体积较大的动物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小,能够减少热量散失,从而更适应寒冷环境,故A正确;
B、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主要涉及的是体型和肢体暴露部分与温度的关系,故B错误;
C、艾伦推论指出在寒冷地区,动物的肢、尾、耳较短小,以减少热量散失,故C正确;
D、球形体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表面积,相对于体积,减少热量散失,更适应寒冷环境,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36.(2024七上·临平期中)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共记录哺乳动物694种、鸟类1445种、爬行动物626种、两栖动物629种、鱼类5082种、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56886种。
资料二: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40年间从1100余只增至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1) 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   的多样性。
(2) 资料中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得益于   的建立。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请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
【答案】(1)生物种类
(2)自然保护区
(3)不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也称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细胞内具有成千上万个基因,由于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1)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此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就地保护是在濒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故资料中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得益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中学生可采取的举措有: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植物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2)自然保护区;(3)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植物等)。
37.(2024七上·临平期中)请你写出测量虚线框中曲线长度的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答案】实验所需器材:没弹性的棉线、刻度尺、记号笔;
实验步骤:①用没弹性的棉线在图上面与曲线重合,并作标记;
②拉直后用刻度尺测两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曲线的长度不容易直接测量,可通过以曲代直法进行测量,使用的线应没有弹性。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临平期中)实验室内危险品的容器外都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存放酒精的容器外应张贴下列哪个警示标志(  )
A. 当心辐射 B. 易爆
C. 易燃 D. 当心腐蚀
2.(2024七上·临平期中) 1665年,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胞”的科学家是(  )
A.魏尔肖 B.胡克 C.施莱登 D.施旺
3.(2024七上·临平期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上亿名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点亮了亚运主火炬。下列能作为“数字人”是否为生物的证据是(  )
A.能否繁殖 B.能否走动 C.能否微笑 D.能否对话
4.(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我省海宁市紫薇高级中学刘浩宇同学发现的新物种——海宁卵角蚁。据图判断它属于(  )
A.线虫动物 B.环节动物 C.节肢动物 D.软体动物
5.(2024七上·临平期中)学习科学经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粉末状药品
B.熄灭酒精灯
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
6.(2024七上·临平期中) 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于是他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并给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给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
A.交流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7.(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同学为测量教室的高度,下列测量仪器中最适合的是(  )
A.2米钢卷尺 B.5米钢卷尺
C.20米皮卷尺 D.1米木直尺
8.(2024七上·临平期中)2023年7月16日,国家发布新物种——卧龙卷瓣兰,叶片呈倒卵状长圆形,每年九、十月份会开黄色的花。则卧龙卷瓣兰属于(  )
A.苔藓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9.(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天宫课堂”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航天员叶光富站立处的天和核心舱的高度接近于(  )
A.0.5米 B.1米 C.2米 D.4米
10.(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用如图所示的显微镜观察装片。当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则下一步要调节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24七上·临平期中)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D.
12.(2024七上·临平期中)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我国组织2600多个科考分队,28000多人次进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不断解码地球第三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考察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模型法 D.类比法
13.(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科学探究小组周末到郊外进行观察植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有种植物引起了小组成员的注意,经仔细观察,该植物有根、茎和叶,但没有看到花和果实,由此推断它不可能属于(  )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14.(2024七上·临平期中) 樟树的茎能够直立,与植物细胞中起支持作用的结构有关。该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细胞壁
15.(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是小科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得到的数据,则一元硬币的直径是(  )
A.2.50厘米 B.2.503厘米 C.2.52厘米 D.2.49厘米
16.(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所示,三条线段a、b、c的长度分别为、、,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17.(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图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顺序正确的是(  )
①取材 ②滴水
③盖片 ④展平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8.(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面用一把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圆柱形直径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9.(2024七上·临平期中) 下面关于药品取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取用液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
②李同学用10mL 的量筒量取 8.88mL 的水
③用试管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24七上·临平期中) 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  )
A.29℃ B.30℃ C.32℃ D.35.5℃
21.(2024七上·临平期中)准确读取测量数据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测量数据。
(1)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称为“一拃”,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厘米,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2)图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中水的体积是   ,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厘米。
22.(2024七上·临平期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
(2)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   (填序号,下同),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这些绿色物质来自细胞中的   。
(3)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是   (填序号)。
23.(2024七上·临平期中)如图所示的注射器最多能测液体的体积为60毫升,即   分米的,小科量出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长度为10厘米,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厘米2。
24.(2024七上·临平期中)下列三幅图分别是螳螂、蝉、黄雀的外部形态示意图。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间中的一种   关系。
(2)三种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3)螳螂和蝉的体表有外骨骼,该结构的作用是   。
25.(2024七上·临平期中)2021年11月,“华顶卷耳”被确定为全球新物种。
1A 有种子……2 1b 无种子……P 2A 花梗长……3 2b 花梗短……Q 3A 花瓣有毛……R 3b 花瓣无毛……S
(1)华顶卷耳在分类上属于有石竹科、卷耳属。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   (填“多”或“少”)。
(2)华顶卷耳花梗长,花瓣无毛,种子与相近种类不同。图中二歧式检索表中P、O、R、S分别表示一种植物,其中一种是华顶卷耳,它是   。
(3)卷耳与其他植物竞争光、水和空间的能力极强。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其生活区域内的优势物种。卷耳的下列结构及特征支持其上述能力的是_________。
A.根系发达,对水肥吸收能力强
B.枝叶众多,覆盖地面范围广
C.种子多,繁殖能力强
26.(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一),并用表解形式将这生物进行分类(如图二)。
(1)图二中的C、F分别代表图一中的哪种生物:C是   ,F是   。
(2)图二中生物B,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它的生殖方式是   。
(3)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则水稻与   (填“水杉”或“葫芦藓”)的共同特征多。
27.(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发现蚯蚓大多分布在潮湿的土壤中,在地上很少能看到。他猜想蚯蚓可能喜欢生活在黑暗的土壤中,为了验证猜想,小科展开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如图所示的纸盒里均匀铺上土壤,左侧盖不透光纸板,右侧盖透明玻璃板。
②每次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放在纸盒中间,再把纸盒放在适宜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统计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不透光一侧/条 18 17 18 19 17 19
透光一侧/条 2 3 2 1 3 1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在盒子里铺上的土壤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
A.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B.左侧铺干燥土壤,右侧铺潮湿土壤
C.左右两侧都铺干燥土壤
D.左侧铺潮湿土壤,右侧铺干燥土壤
(3)根据统计结果,可得出的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中。
28.(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明发现建筑物中的柱子有大有小且形状各异,承重大小也不相同。他猜想:柱子的承重效率与横截面的形状、周长等因素有关。查阅资料获知,柱子的承重效率可以用承重比(柱子能承受的最大质量与柱子质量的比值)表示,承重比越大,承重效率越高。为研究柱子承重效率与横截面的形状的关系,他开展如下探究:
①用纸板制成高度和周长相同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空心模型(如图)。
②测出模型的质量。
③测量模型的最大承重质量。多次重复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
组别 横截面形状 周长/厘米 承重比
1 30 3116
2 30 3319
3 30 3514
4 30 3776
5 30 ?
(1)研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除横截面周长、高度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写出一个)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   (填“大于3766”“小于3116”或“大于3116小于3766”)。
29.(2024七上·临平期中)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下列四种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红墨水、④碘液,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
(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他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图一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图二是使用显微镜时观察到的两个视野,要使视野甲的图像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   方向移动。
30.(2024七上·临平期中)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提出以下假说:
①防虫说:条纹能驱虻科昆虫(如舌蝇)。
②防猎杀说:条纹能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逃避天敌。
③条形码说:斑马可以通过条纹识别出彼此。
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挑选一批全白色的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套上材质相同的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如图乙所示。放养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记录30分钟内降落到各组马外套上的舌蝇数量,并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   。
(2)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   。
(3)实验结果能否为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说提供证据?请说明理由。   
31.(2024七上·临平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
(2024七上·临平期中)地球上的物种丰富多样,其中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32.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结构。比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是为了适应_________环境。
A.热带高温多雨 B.北极寒冷干燥
C.沙漠干旱缺水 D.沙漠土质松软
33.生物学家卡尔·伯格曼发现:同一个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接近球形。下图中哪一组动物能佐证上述观点:_________
A.北极狼和北极狐
B.北极熊和温带熊
C.温带狼和温带狐狸
34.艾伦作出了如下推论:比较寒冷的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肢、尾、耳)更短小。如果科考队要去查证这个推论的正确性,可以_________
A.选择比较寒冷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B.选择比较炎热的地区作为考察点,考察同种生物
C.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只能一种物种
D.在冷热不同的地区比较同一物种,并且尽量多种物种
35.对自然界出现上述“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_
A.同一种物种,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
B.像北极这样的地区,食物营养比较丰富
C.四肢和身体的延伸部分就像散热片一样,越短越小,散热就越少
D.体型越接近球形,散热越少,越适应低温环境
36.(2024七上·临平期中)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共记录哺乳动物694种、鸟类1445种、爬行动物626种、两栖动物629种、鱼类5082种、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56886种。
资料二: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40年间从1100余只增至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1) 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   的多样性。
(2) 资料中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得益于   的建立。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请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
37.(2024七上·临平期中)请你写出测量虚线框中曲线长度的方案。(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酒精很容易燃烧,因此属于易燃物品,所以应粘贴易燃物质图标。【解答】A、为辐射性物质图标,故A错误;
B、为易爆物质图标,故B错误;
C、为易燃物质图标,故C正确;
D、为腐蚀性物质图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解析】【分析】罗伯特 虎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解答】罗伯特虎克是英国的物理学家,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物体并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木栓薄片中的小室称为“细胞”,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都可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运动等。【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能繁殖,即生物能产生后代。其他选项如能否走动、微笑或对话,并不能直接判断是否为生物,因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模拟。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解答】A、线虫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等,故A不符合题意。
B、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观察,该物种有分节的身体结构和附肢,明显属于节肢动物门,这类动物通常具有外骨骼和分节的身体,如昆虫、蜘蛛等,故C符合题意。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河蚌、蜗牛、田螺、文蛤、缢蛏、石鳖、牡蛎、鲍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使用试管夹固定试管进行加热时,手不能同时接触长柄和短柄,只需握住长柄即可。【解答】A、将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时,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故A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不可用嘴去吹,要用灯帽盖灭,以防止发生火灾,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距管口三分之一处,故C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表达。
【解答】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是进行猜想,给该同学测量体温是为了获取事实和证据。
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对象的长度以及精确度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解答】教室的高度在3m左右,要选择量程大于3m的刻度尺,所以5米钢卷尺和20米皮卷尺都符合要求,但是皮卷尺是软尺,测量高于人体身高的高度不方便,所以选择5米钢卷尺合适。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解答】A、苔藓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无花,故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无花,故B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无花,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根据题干可知,卧龙卷瓣兰,叶片呈倒卵状长圆形,每年九、十月份会开黄色的花,因此,卧龙卷瓣兰属于被子植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人的身高估测核心舱的高度。【解答】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升高大概在1.7m左右,当他向上伸直胳膊时,此时手掌到地面的高度大约为2m,因此天和核心舱的高度接近于2m。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转换器、④反光镜,将低倍镜改为高倍镜时,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很可能不再能够观察到物像。【解答】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能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除了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清晰的物像。因此,当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则下一步要调节的结构是②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气泡在视野中是中间透明,边缘为黑色的小圆圈,按动盖玻片,气泡会跑。
【解答】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使盖玻片与载玻片成约45度角,先接触液滴边缘,然后缓慢放下。这是为了避免在液滴中形成气泡,确保样品的清晰观察。选项A示意了这种方法,其他选项的操作都不规范。
故答案为:A。
12.【答案】A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结合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考察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观察法,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蕨类的器官有:根、茎、叶;苔藓植物的器官有:茎、叶;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种子。【解答】A、裸子植物有根、茎、叶,但通常不显花和果实,其种子裸露;因此,该植物可能是裸子植物,故A错误;
B、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因此该植物不可能是苔藓植物,故B正确;
C、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该植物不可能是被子植物,故C正确;
D、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但不产生花和果实,而是通过孢子繁殖;该植物可能是蕨类植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14.【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解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正是因为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才使的植物体的茎能够直立。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通过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答】将测量的数据进行求平均值,可得硬币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A。
16.【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刻度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仪器,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可以使用刻度尺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后再进行对比。【解答】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用身边的签字笔作为“尺子”进行大致测量),会发现线段a最短,线段c最长,即它们长度的大小关系为。
故答案为:A。
17.【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吸、染。“滴”的是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解答】“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吸”,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染”,重复“吸”动作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分为六步是:擦片、②滴水、①撕取、④展平、③盖片、染色。所以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顺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应与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物体一端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解答】A、图中刻度尺的尖部抵住刻度尺,三角板不稳定,故A错误;
B、三角尺没把直角边与刻度尺靠紧,无法确定直径的位置,故B错误;
C、直尺与三角尺测量圆柱体直径时,桌面与0刻度线对齐,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刻度尺靠紧,故C正确;
D、刻度尺的零刻线没对准圆柱形直径,且无法确定直径的位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取液体药品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取固体药品用量时,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量筒只能估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解答】①取液体药品用量时,一般取1~2毫升,故正确;
②量筒只能估算到小数点后一位,不能量取8.88mL的水,故错误;
③取固体药品用量时,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正确;
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
【解答】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3℃,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3℃(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0℃。由上述可得,解得t=3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1)18.0;1cm
(2)-4
(3)50mL;4mL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中刻度尺每10cm被分割成10小格,每小格表示的是1cm,所以分度值为1cm。
(2)温度计示数由下而上逐渐变小,说明温度在0℃以下。
(3)金属环的体积=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零刻线以下,则所示的温度为-4℃。
(3)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水的体积为50mL;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为54mL,则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1)[1][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图中“一拃”的长度为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零刻线以下,则所示的温度为-4℃。
(3)[1][2]图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水的体积为50mL;金属环和水的总体积为54mL,则测得金属环的体积是
22.【答案】(1)甲
(2)2;3
(3)4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1)观图可知: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7线粒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
(3)遗传物质在细胞核里。【解答】(1)甲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结构,所以图甲是植物细胞,因此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甲。
(2)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这些绿色物质是叶绿素,来自细胞中的3叶绿体。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发育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甲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结构,所以图甲是植物细胞,因此图中表示菠菜细胞的是甲。
(2)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开水烫菠菜,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这些绿色物质是叶绿素,来自细胞中的3叶绿体。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发育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3.【答案】0.06;4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解答】已知,则。
注射器刻度10―50间的体积为。
则注射器的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24.【答案】(1)捕食
(2)螳螂和蝉
(3)保护和保持体内水分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可知三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2)螳螂和蝉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
(3)外骨骼起保护作用和保持体内水分的作用。【解答】(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一种捕食关系,即螳螂捕食蝉,而黄雀又捕食螳螂,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关系。
(2)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螳螂和蝉都是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黄雀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
(3)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一种捕食关系,即螳螂捕食蝉,而黄雀又捕食螳螂,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关系。
(2)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螳螂和蝉都是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黄雀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
(3)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25.【答案】(1)少
(2)S
(3)A;B;C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同一属生物的共同点多于同一科生物的共同点,同一属生物的种类少于同一科生物的种类。
(2)根据图中二歧分类表结合华顶卷耳的结构特征判断出华顶卷耳是S。
(3)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种子多,繁殖能力强都有利与卷耳成为优势物种。【解答】(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属比科小,因此,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少。
(2)根据二歧式检索表可知,华顶卷耳花梗长且花瓣无毛,因此按照搜索顺序:1A(有种子)→2A(花梗长)→3b(花瓣无毛),得到结果是S。因此,S代表华顶卷耳。
(3)A、这使得卷耳能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增强其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故A符合题意;
B、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叶片覆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通过遮挡降低竞争对手获取阳光的能力,故B符合题意;
C、繁殖能力强意味着能够迅速扩散其种群,增加个体数量,提高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属比科小,因此,卷耳属的生物种类比石竹科的生物种类少。
(2)根据二歧式检索表可知,华顶卷耳花梗长且花瓣无毛,因此按照搜索顺序:1A(有种子)→2A(花梗长)→3b(花瓣无毛),得到结果是S。因此,S代表华顶卷耳。
(3)A.这使得卷耳能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增强其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的生存能力,A符合题意。
B.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叶片覆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通过遮挡降低竞争对手获取阳光的能力,B符合题意。
C.繁殖能力强意味着能够迅速扩散其种群,增加个体数量,提高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C符合题意。
故选ABC。
26.【答案】(1)蜈蚣;水杉
(2)哺乳动物;胎生
(3)水杉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1)由图二可知,C没有叶绿体,所以是动物,没有脊柱,所以是无脊椎动物,可知C是蜈蚣。F有种子无果皮,属于裸子植物。
(2)B是藏羚羊,属于哺乳类动物,特征是胎生、哺乳。
(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一个种共同点最多,据此判断。
【解答】(1)从表解来看,C对应的是无脊柱的多细胞生物,这与图一中蜈蚣的特征相符;F对应的是有叶绿体、有种子但无果皮的植物,这与图一中水杉的特征相符。
(2) B位于“无叶绿体—多细胞—有脊柱”类别,对应图一中的藏羚羊,藏羚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门比界小,故水稻与水杉的共同特征多。
(1)从表解来看,C对应的是无脊柱的多细胞生物,这与图一中蜈蚣的特征相符;F对应的是有叶绿体、有种子但无果皮的植物,这与图一中水杉的特征相符。
(2) B位于“无叶绿体—多细胞—有脊柱”类别,对应图一中的藏羚羊,藏羚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3)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门比界小,故水稻与水杉的共同特征多。
27.【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
(2)A
(3)黑暗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蚯蚓的生长状况可能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应选择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进行实验。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3)由表中数据可知,不透光一侧蚯蚓数量远大于透过一侧,说明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解答】(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保持每组实验用的蚯蚓的生长状况相近,以便将相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确保实验唯一变量是光照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2)为了验证蚯蚓对光的反应,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是关键。因此,土壤湿度应一致,即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故答案为:A。
(3)根据实验结果,多数蚯蚓集中在不透光的左侧,这表明蚯蚓倾向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
(1)实验中,小科每次都取20条生长状况相近的蚯蚓的目的是控制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保持每组实验用的蚯蚓的生长状况相近,以便将相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确保实验唯一变量是光照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2)为了验证蚯蚓对光的反应,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是关键。因此,土壤湿度应一致,即左右两侧都铺潮湿土壤。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根据实验结果,多数蚯蚓集中在不透光的左侧,这表明蚯蚓倾向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
28.【答案】(1)模型的质量
(2)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大于3766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因承重比与质量有关,所以应控制质量相同。
(2)横截面形状不同,承重比不同,说明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棱越多,承重比越大,圆有无数条棱,所以承重比最大。【解答】(1)根据题意,要探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还需要控制模型的质量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横截面形状不同时,承重比不同,即: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横截面棱数越多,承重比越大,圆形横截面相当于无数个棱数,则承重比会增大,因此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大于3766。
(1)根据题意,要探究模型承重效率与横截面形状关系时还需要控制模型的质量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横截面形状不同时,承重比不同,即:当横截面周长、高度、质量相同时,承重比与横截面形状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横截面棱数越多,承重比越大,圆形横截面相当于无数个棱数,则承重比会增大,因此表格中第5组的承重比大于3766。
29.【答案】(1)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③①②④
(3)左下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和吸。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注意镜筒在下降是,为避免物镜压坏玻片,眼睛应注视物镜。
(3)像在哪个位置,玻片就像哪个方向移动。【解答】(1)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需要用到的试剂是②生理盐水;而④碘液则用于染色,使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所以,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镜筒,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眼从目镜观察,向上转动镜筒。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视野甲的图像需要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这样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会向移动到视野的中央,从而看到图像乙。
(1)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需要用到的试剂是②生理盐水;而④碘液则用于染色,使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所以,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②生理盐水和④碘液。
(2)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镜筒,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眼从目镜观察,向上转动镜筒。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视野甲的图像需要调整为乙的图像,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这样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会向移动到视野的中央,从而看到图像乙。
30.【答案】防虫说;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能,由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或“不能,因为白马和斑马的品种不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从图中可以看出:套上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的三组马中,条纹组外套组的舌蝇数量最少。因此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防虫说。
(2)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除了选用的外套色彩不同外,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如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等。
(3)该实验结果能够为基于的假设提供证据。因为据图中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
31.【答案】(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当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6.7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1和4(2和5或3和6)横截面积不同,所以假设是液柱高度h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横截面积相同,温度越高,液柱高度越高。
(3)先计算出每1cm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再乘以改变的厘米数,即可求得此时的温度。【解答】(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1)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温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1、2、3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温度不同,且温度越高,液柱的高度越高,可得结论为: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
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6cm增加2cm,则此时的温度为
【答案】32.C
33.B
34.D
35.A;C;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储存水分能更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2)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说明个体大小与环境温度有关,所以应选择生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动物进行对比。
(3)为了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应多观察种类不同的动物,避免偶然性。
(4)体积大小与暴露部分大小会影响散热,所以生活在温度不同地区的同种动物的体型和外观存在差异。
32.骆驼的驼峰是为了适应沙漠环境中干旱缺水的条件而演化出来的。驼峰可以储存脂肪,当食物和水源匮乏时,骆驼可以通过消耗这些储存的脂肪供给自身能量和水分。这种适应性结构使骆驼能够在水资源极其有限的沙漠中生存。
故答案为:C。
33.伯格曼法则指出,同一种动物在较冷的环境中,其个体往往更大和更接近球形,以减少相对表面积并减少热量散失。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体型一般较大,而温带熊的体型相对较小。通过对比北极熊与温带熊的体型,能够很好地佐证伯格曼法则。北极狼和北极狐、温带狼和温带狐狸都都是生活在寒冷地区或温带地区,无法直接对比出不同气候对体型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4.为了验证艾伦的推论,需要比较同一物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身体特征,尤其是其暴露部分的尺寸。选择不同温度的地区可以观察其是否存在体型适应性变化,比较多个物种可以增加结论的通用性和准确性。
故答案为:D。
35.A、因为根据伯格曼法则,体积较大的动物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小,能够减少热量散失,从而更适应寒冷环境,故A正确;
B、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主要涉及的是体型和肢体暴露部分与温度的关系,故B错误;
C、艾伦推论指出在寒冷地区,动物的肢、尾、耳较短小,以减少热量散失,故C正确;
D、球形体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表面积,相对于体积,减少热量散失,更适应寒冷环境,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36.【答案】(1)生物种类
(2)自然保护区
(3)不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也称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细胞内具有成千上万个基因,由于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1)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此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就地保护是在濒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故资料中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得益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中学生可采取的举措有: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植物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2)自然保护区;(3)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植物等)。
37.【答案】实验所需器材:没弹性的棉线、刻度尺、记号笔;
实验步骤:①用没弹性的棉线在图上面与曲线重合,并作标记;
②拉直后用刻度尺测两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曲线的长度不容易直接测量,可通过以曲代直法进行测量,使用的线应没有弹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