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B卷一、选择题(共60分)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年度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写入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农业工具的革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 B.C. D.2.《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汉书》则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两本巨著( )A.体裁均为断代史书 B.记载时段基本一致C.叙事风格各有特点 D.作者都是同一个人3.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A.崇文抑武的方针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4.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创新的制度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如图划线处最合适的单元主题是( )第二单元____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6.《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8.如图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领域的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9.2023年3月5日,不少外媒记者把中国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询相提并论。美国国情咨文演讲6次提及中国,不断强调中美对抗;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没提到美国,还强调我国将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这种反差反映了( )A.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B.逆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发展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10.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东西方在这一时期频繁互动和深度融合”。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A.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 B.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C.应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D.传入中国的马铃薯11.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流行 B.西欧城市兴起C.西欧大学兴起 D.伯里克利改革12.美国诗人埃德加 爱伦 坡在《致海伦》( )中身道:“”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有助于理解这句广为传诵的诗句的史实有①古希腊创立了民主政治②古希腊是欧洲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地区③古罗马吸收了希腊文明成果④教皇居住在罗马城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历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在18世纪后期的四十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这里说的“相同目标”指的是( )A.实现民族独立 B.建立资产阶级统治C.确立三权分立 D.废除君主专制14.“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发现新大陆 B.三角贸易C.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第二次工业革命15.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别国借鉴任何能够借鉴的事物:奥地利的军事组织、法国的礼仪、英国的服饰、德国的管理方法、荷兰的务实精神。这表明彼得一世( )A.积极向西方学习 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实行“殖产兴业” D.鼓励兴办现代工厂16.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托尔斯泰 B.雨果 C.巴尔扎克 D.狄更斯17.《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急剧的转变”表现为(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开始实行一五年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18.如图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部分措施”,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时间 措施1933 年 颁布《紧急银行法案》、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1934 年 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1935 年 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成立工程进展署A.奉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C.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经济 D.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19.在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本着“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战死在那里”的精神,与纳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次保卫战被称为“红色凡尔登”,该保卫战( )A.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中 B.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C.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导致了法西斯联盟的直接解体20.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多次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B.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C.两极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材料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2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图3 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图4 1949年开国大典——摘自《图说清朝三百年)《图说百年中国( 1911-2012年》(1) 根据材料,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名称。(2)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任选两幅图所反映的主题,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透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两幅图反映的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2.【图片中的英模】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英模”,先选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然后提取图片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所学中国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图一:焦裕禄 图二:屠呦呦图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群体) 图四: 王伟(1968—2001),“海空卫士”23.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时间 事件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时间 事件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 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视角:(Ⅰ)政治制度。 视角:(Ⅱ)社会生活。 视角:(Ⅲ)国际关系。24.某校九年级杨老师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准备了下列素材,根据下列素材请你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 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促使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的发明。……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随后还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由内燃机驱动的飞机升空材料三 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到1851年,农业人口仅占20.9%,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从农业型人口结构转向城市型人口结构的国家。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剧增,每天排出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地下室,热病蔓延,贫困使他们变得愚昧粗野。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执仗抢劫。——摘编自袁征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素材一,简析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的原因。(2)据素材二中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据素材三,概括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看法。答案解析部分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所以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的是铁制农具。A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不符合题意;B项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不符合题意;C项铁制农具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符合题意;D项耧车出现在汉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采取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2.C 根据所学可知,《史记》的叙事风格具有严谨而生动、雄深雅健、富有哲理色彩和浓郁的悲剧气等特点 ,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以纪传体的形式进行叙述,使得全书结构框架贯通古今,覆盖全面 ,而《汉书》的叙事风格主要表现为笔法精密、平实稳健、语言典雅凝练,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C符合题意;《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书,排除A;根据“《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汉书》则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可知,两部史书记载时段不一样,排除B;《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汉书》作者是班固,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史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的山水画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突出“一角”“半边”,这主要和南宋偏安江南的现状有关,突出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现状,B符合题意;崇文抑武的方针,即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北宋、南宋的比较,无法得出女真族的崛起的结论,排除C;宋朝文化昌盛,即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发达,属于表象,不符合“折射出”题意,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B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排除③。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故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①②④。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地方行政管理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D6.C护国战争是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蔡锷等发起的旨在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战争。题干中提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明显是针对袁世凯称帝这一行为,护国战争正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C正确;武昌起义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非针对袁世凯称帝,A错误;二次革命是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反抗袁世凯独裁的斗争,B错误;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与反对袁世凯称帝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点是护国战争。解题方法:阅读题干,找出关键信息“《讨袁檄文》”“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再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哪个选项是维护共和的即可得出答案。7.C8.A结合所学可知,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1950年;②公私合营后工商业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在1956年;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1964年;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1972年。故先后顺序为:①②③④,A符合题意;BCD顺序错误,排除;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原子弹、中日建交等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题干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可作答。9.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强调中美对抗,而中国强调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这种反差反映了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 ,故选项D符合题意;A. 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不符合题意;B. 逆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发展 ,题干中没有提及逆经济全球化,不符合题意;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0.A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可以直接印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A符合题意;“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排除B;“应用于航海的指南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马铃薯属于美洲农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D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封建时代是指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公元前5世纪后期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奴隶社会时期,是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内容。ABC三项都是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不符合题意;D项伯里克利改革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状况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12.B根据所学可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体现了古希腊罗马以民主政治、法制文明影响,表现为①古希腊创立了民主政治②古希腊是欧洲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地区③古罗马吸收了希腊文明成果,所以①②③正确,故选B项;④教皇居住在罗马城不能证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所以④项错误,排除ACD三项。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古典希腊罗马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典希腊罗马文明的相关史实。1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的40年,大西洋文明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775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它们的“相同目标”是宣传追求自由平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B项正确;实现民族独立,只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排除A项;确立三权分立与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C项;美国没有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14.B15.A16.C根据所学可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故选C项。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复活》等,排除A项;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排除B项;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等,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文学艺术的相关史实。17.A18.C19.C20.A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先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二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不符合史实;C. 两极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不符合史实;D. 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记得准记得牢。21.(1)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2)题目:中华民国时期的“实业救国”道路。论述: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前,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代表就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根据所选两幅图反映的事件, 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 ,加以论述,注意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如:题目:中华民国时期的“实业救国”道路;论述: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前,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代表就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答案为:(1)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2)题目:题目:中华民国时期的“实业救国”道路。论述: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前,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代表就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幅图片事件,确定观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透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2.选择图片:图二、图三。观点:英雄模范引领创新。论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钻研中医药古典文献,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发明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立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英雄模范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论述:本题是观点提取类小论文试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选择图二、图三。根据材料“图二为屠呦呦”及所学知识,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攻关克难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根据材料“图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及所学知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生产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可确定论题为:英雄模范引领创新。论述时围绕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和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的史实及影响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英雄模范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答案为:选择图片:图二、图三。观点:英雄模范引领创新。论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钻研中医药古典文献,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发明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立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英雄模范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图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根据图片反映的史实拟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3.(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2)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视角:政治制度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拓展。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1)成就:据材料一“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改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蒸汽动力成为驱动机器运转的手段, 主要交通工具有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据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产生了汽车或者飞机。(2)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具有开放性,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任选一个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即可。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视角:政治制度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拓展。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故答案为:(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2)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视角:政治制度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拓展。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具有开放性。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24.(1)原因:市场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发展,从而催生了新技术的发明创造。(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发明成果众多。(3)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贫困引发了社会问题。(4)看法: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可见,科技发明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