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件(共1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件(共1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15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你对表达技巧的分类和构成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各种修辞手法,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被考查到修辞知识时,为什么常常还是会丢分?
各种修辞手法的实战易错点,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你是否能根据要求准确辨认出各类手法?
你是否能依据各种手法技巧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不同表达效果?
考情微观
考卷 真题回顾
2023全国乙卷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全国卷Ⅱ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1浙江卷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2019全国卷Ⅱ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19江苏卷 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18浙江卷 这首诗与柳永的《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诗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6全国卷Ⅱ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表达技巧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点解读
必备知识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 考情分析
高考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9种
修辞手法① | 判断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喻: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① | 比喻
试判断下列表述中是否含有比喻: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7.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修辞手法② | 判断
第二联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修辞手法② | 借代
借代就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等。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或强调突出。
修辞手法② | 辨一辨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8.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回顾两者区别。
修辞手法③ | 判断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
“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其作用是为了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修辞手法③ | 练一练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此句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说卷帘间,“春愁”像鸟儿一样被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具体可感。表达了诗人融入大自然春天的怀抱,无尽春愁得以释放的喜悦之情。
修辞手法④ | 判断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夸张)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齿笑先闻。(超前夸张)
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
修辞手法⑤ | 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练集中,概括性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不幸的遭遇
折杨柳①
萧绎②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修辞手法 | 练一练
[注]①折杨柳:古乐府诗题,初多用于写士卒辞家出征,后内容不限于此。
②萧绎:南朝梁代梁元帝。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山如莲花般明艳,水如月光般素洁。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莲花喻山,以明月比水,尽显山之明丽,水之清素。描绘出一幅明丽清幽的山月美景,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写猿声清哀、游子思乡形成反差,倍增其哀伤之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修辞手法⑥ | 判断
采葛
《诗经·国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修辞手法⑦ | 判断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行香子·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增文势广文义。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作品气势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 | 真题演练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①比拟。“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两者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排比。同时三句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修辞手法⑧⑨ | 判断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末句使用反问修辞,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之必然,已无法挽回。
修辞手法补充① | 判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乐府诗《西洲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修辞手法补充② | 判断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造成一种周而复始、首尾回环的妙趣,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趣盎然的美感。
诗人在复沓回环的诗句中,抒发了缠绵缱绻、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修辞手法补充③ | 判断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其一》
指诗文同一句子或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诗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修辞手法补充④ | 判断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贾岛《客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李世熊《剑浦陆发次林守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用视觉形象的“针”来描述,突出声声鸣叫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刺痛之觉,从而突出了客思之痛,婉曲而深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修辞手法补充④ | 通感
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感觉、感官”之意。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用形象的语言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使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别致隽永的一种修辞格。
列锦
修辞手法补充⑤ | 判断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简洁凝练,画面感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天净沙·春》
修辞手法补充⑥ | 判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语出《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
①明用典与暗用典。
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起舞闻鸡酒未醒”,如果有积累,就知道这里是暗用典,它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②正用典与反用典。
作者使用典故,有时与典故意一致,叫正用典,如辛弃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意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
修辞手法补充⑥ | 用典
客观题:用了典故的诗歌语言不是朴素直白的,而是含蓄典雅的;诗歌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间接含蓄的。
主观题: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①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②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③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修辞手法 | 答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构成)
3.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作用)。(形式/结构+内容)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修辞手法 | 创新设计191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颈联中的景与情。
答案 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登高咏菊尽
唐·罗隐①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②。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③,要时④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修辞手法 | 练一练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熙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
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
注:①本诗一作李山甫诗。
②兰荪:香草。③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
④要时:迎合时尚。
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
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的典故,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行将开尽的菊花因为陶公逝世之后也难遇知己了,所以那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
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想残菊带露是为陶公已逝再无知己而“泪痕”斑斑,抒发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和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B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 概说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和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表达方式 | 判断
判断下列古诗的表达方式: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白居易《长恨歌》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抒情
记叙
议论
描写
表达方式 | 教材衔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一)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描写技巧 | 概说
景物描写主要技巧 空间角度 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角度
诸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如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色彩角度 色彩鲜明、色彩暗淡、明暗对比
动静角度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修辞角度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
其他角度 白描工笔、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衬托、渲染、意象叠加(列锦)等
描写技巧 | 景物描写
描写技巧 | 判断
诗句 描写角度或手法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常飞絮轻。 远近、高低、多感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视听、以动衬静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侧面描写 视听结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白描 列锦
描写技巧 | 判断
诗句 描写角度或手法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虚实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触、视、听结合
侧面烘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近结合 高低结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
绘声绘色
描写技巧 | 练一练
诗歌的三至六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①,江汉与城闉②。
【注】①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②城闉(yīn):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①由远到近:三四句写远去的船帆,这是远景;五六句写泊处,这是近景。
②视听结合:第三句写听不到行船时的鼓声,这是听觉;第四句写看到船帆与云彩相接,这是视觉。
③衬托:第五句用鸟儿在泊处飞翔衬托船已远行,第六句用人已散去衬托诗人来迟。
④白描:简笔勾勒鼓声、船帆、泊处、离亭。
描写技巧 | ①诸觉结合
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
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试赏析《蜀道难》中这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
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描写技巧 | ②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技巧 | ②正侧结合
《琵琶行》中这几句是如何描写琵琶声的?
正侧结合。从首句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诗人调动比喻通感、想象等手法,使用了形象感极强的拟声词,充分描写出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旋律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以及自己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
最后两句为侧面描写,通过写周围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美妙动听引人入胜的强大魅力。
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
描写技巧 | ③动静结合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描写技巧 | ③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静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以响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描写技巧 | ③动静结合
以静写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 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挡的气势。
赏析时应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
描写技巧 | ③动静结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的下片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①下片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下片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
②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
描写技巧 | ④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
“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虚和实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描写技巧 | ④虚实结合
本诗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①遥想故园松树长新叶,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②故园松树长新叶,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③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描写技巧 | ⑤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描写技巧 | ⑤点面结合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阮郎归·西湖春暮
(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描写技巧 | ⑥白描细描
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只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特点:①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鲁迅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描写技巧 | ⑥白描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也称为工笔。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运用细描手法,精雕细刻,写出了黄四娘家小路上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景象。
通过对刘兰芝的外貌妆扮的精细描绘,充分表现刘兰芝的美。
描写技巧 | 真题再现
安肃道中
(清)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结合诗歌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①多角度描写景物。“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后两句写动景。
③全诗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
(二)抒情技巧
抒情技巧 | 概述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
主要分两类:
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①触景生情 ②情景交融 ③融情于景
④以乐景衬哀情 ⑤以哀景衬乐情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借物抒情——①托物言志 ②象征 ③托物喻理
借古抒情——①借古讽今 ②怀古伤今 ③用典抒情
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所选的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从景、情产生的时间上来说,情在景之先产生,先有情,再选景。景是根据情而特意选的。
从景、情呈现在文中的顺序看,景物在前,才能说是“借景”,情语在后,合成完整的“借景抒情”。才能说成是“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抒情方式 | ①借景抒情
抒情方式 | ①借景抒情 | 区别辨析
①“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说明:借景抒情之“景”是特意选出来的服务于情;触景生情之“景”不是预设的,是临时所见。)
②“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情方式 | ①借景抒情 | 景情关系不一致
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
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贾至《春思》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二句与整诗的意境不协调,你是怎样看待的?
汉江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抒情方式 | ①借景抒情 | 景情关系不一致
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抒情方式 | 真题再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明作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赏效果)。
抒情方式 | ②借事抒情
指借用一件或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经过及细节,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处:可以使读者在事件中慢慢酝酿情绪,对读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产生更深的代入感,从而使作者的情感更加真实感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抒情方式 | ③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实施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个人志向、人生态度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
托物喻理:借赞扬或详析某一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抒情方式 | ③借物抒情
指作者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为题材,借咏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借古讽今的目的。
借古讽今:是诗歌中的辩证的表现手法,它借评论古代的人以及事来评论现实,是指对现状进行委婉地劝谏。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悲观的思想情绪。
用典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抒情方式 | ③借古抒情
抒情方式 | 判断
诗句 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直接抒情 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 忧国伤时 乱世离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抒情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借事抒情 离别之苦 不舍之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直接抒情 厌恶官场 向往山水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物抒怀 坚贞不屈 爱国不渝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直抒胸臆 亡国之痛 故土之思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抒情方式 | 真题再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B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抒情方式 | 综合练习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B
①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也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也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也是近景。
②作用: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
①明线:“我”带着儿女去参观吴光荣种油茶树的过程,以及儿女内心从好奇到疑惑、质疑,到兴奋的心理发展过程。
②暗线:吴光荣在山区种油茶的曲折创业经历。
2.
①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没有采用比喻常规模式,而是化具体为抽象,贴切、新奇,拓展了想象空间。
②文中把“被拉得很长的影子”比作“她们的幸福”,用具体比抽象,反常的比喻给人新鲜感,把人们拥有的幸福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突出了幸福的永久与绵长。让人回味无穷。
③冰心的名句把青山比做抽象的良心,写出了良心的纯粹、脱俗,比喻独特新奇、精致鲜活。
3.
①吴光荣把自己的事业及人生与茶山连系在一起,和谐共生,创造了美好的乡村生活。
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及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由衷的赞扬)。
4.
理解:①吴光荣选择了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回农村种油茶的路。路远、事难,荒山上原本只长杂草、灌木,种油茶树,困难重重。②吴光荣没有放弃。他的汗水洒遍山岗,他多次跌倒,但他都坚定地站起来,咬定目标不放松:种油茶,套种食用菌、中药材,最终带领周边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启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耐心和毅力,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一定能成功。
1.
①“风过西安”,表层意思为冬季,西安刮起凛冽的寒风。
②本文通过描绘冬季的西安不同人群的生活现状,展示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好的社会政策的体现,“风过西安”又有清明的社会风气来到西安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安赞美之情。
2.
①第一处采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秦岭人的情感,好像它深情地挽留住了北风,(1分)同时说冷空气“坐下”“不走”,赋予了冷空气以对西安留恋不舍的人之情感。(1分)
②第二处采用拟物的手法,(1分)把西安的风当作面团一样“捏”,当作人或小动物一样“搂”,(1分)表达人对风的亲近与喜爱之情。(1分)
3.
①“阳光灿烂”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冬天自然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懒洋洋的、非常舒服,又指当时社会好的政策,清明的社会风气,让人们生活美好,心情舒畅。②“阳光灿烂”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强调了西安冬季的特点,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情。③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情感集中,尽显文章“神聚”的特点.
4.①语言口语特色明显,简洁明快。如:“我们哈尔滨的冬风嗷嗷的冷,风贼拉的大,吹得脸贼疼。西安的风善茬啊,挺温柔的,咱稀罕”;②意蕴丰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两处划线的句子等。“你看咱西安的风怪不?人动,风动;人静,风止;人跑,风撵。这冷风呀,看不见,摸不着,透着明哩”③句子整散结合,简洁明快,如整句“人动,风动;人静,风止;人跑,风撵”,以整散结合的语句,生动、灵活地表达了人们对西安的风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广义上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烘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 ①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登崖州城作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表现手法 | ①象征
李德裕晚年连遭三次贬谪。其初外出为荆南节度使;不久,改为东都留守;接着左迁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最后,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大中三年(849年)正月,诗人抵达崖州。此诗他已年过六旬,但仍心系国事。
诗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表现手法 | ②渲染
写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两个方面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表现手法 | ③衬托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表现手法 | ③衬托 | 教考衔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衬托是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一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的英雄形象; 二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的春风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
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表现手法 | ④对比
以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对比,以突出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表达强烈的情感。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诗中将宫内宫外的景物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通过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对比和衬托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衬托的作用是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表现手法 | 对比 VS 衬托
烘托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表现手法 | ⑦烘托
表现手法 | ⑦烘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表现手法 | 衬托 VS 烘托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为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村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以这样区别:
①烘托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
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
②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
衬托是以“一”写“一”。
表现手法 | 渲染 VS 烘托
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
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另注意:对主体的理解不同,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如前面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表现手法 | 渲染 VS 烘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也是一种从属关系。
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有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表现手法 | ⑤想象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
词有点染,柳者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表现手法 | ⑥点染
表现手法 | ⑥点染
“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渲染出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望海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表现手法 | ⑥点染 | 真题再现
送王昌龄
(唐)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幕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比是打比方,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引子。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俳徊。——《孔雀东南飞》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表现手法 | ⑧比兴
从孔雀因顾恋配偶而俳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表现手法 | 练一练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14. 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并序》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歌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C
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歌声与乐声。《琵琶行并序》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歌声与乐声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写渔歌所具有的吸引力。
表现手法 | 创新设计195
酬贺遂亮(节选)
韩思彦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
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
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手法:①对比的手法。用秋霜来临柳树松脆和飞雪漫天松柏挺立对比,赞美松柏高洁的品性。②象征的手法。用松柏的高洁象征诗人与朋友友谊的坚贞、可贵。
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经过艰难困苦考验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结构技巧 | 答题技巧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①线索的设置。
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
③过渡照应。
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
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
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
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
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
结构技巧 | ①巧设线索
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物,或者是事或者是景,或者是情,或者时间或方位。
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结构技巧 | ②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结构技巧 | ③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结构技巧 | ④照应
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首尾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一首诗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结构技巧 | ④照应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首尾照应”的 请简要说明。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人“分散”则“死生”“无家”则“寄书不达”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究
结构技巧 | ⑤抑扬结合
“抑”是贬损和否定“扬”是褒扬和肯定。诗歌创作中常常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欲抑先扬:是为了否定和贬损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做褒扬肯定,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
欲扬先抑:“抑”为手段,“扬”是目的,这种手法也可称之为“欲擒故纵”。
抑扬结合可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感情,还具有使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结构技巧 | ⑤抑扬结合
诗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梅树,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官舍早梅
张谓
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
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本诗欲扬先抑,先写梅树“画不成”,只剩残花,叶子还未长出,梅子尚小,然后表明梅树最先占得春光,这样一抑一扬,突出了诗人对梅树高洁品格的赞叹与对桃李轻视梅树的委婉批判。
结构技巧 | ⑥以景结情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从而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并进而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构技巧 | ⑥以景结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
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惜、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赤壁
(明)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结构技巧 | 练一练
【注】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结构技巧 | ⑦卒章显志
“卒”为完毕,“志”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章显志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也叫篇末点题。
卒章显志法的运用,既可展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思考,又可使读者获得发掘生活深层内核与思考人生的审美价值,可谓两全其美。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直接抒情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典点出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结构技巧 | 练一练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结合这一注解和结构技巧,请你简要赏析诗的最后两句。
诗人交章显志,尾联抒发了自己因韦曲春色美景而心生隐居山林的情感,同时也隐含了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结构技巧 | 总结
结构技巧 作用
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铺垫伏笔 ①制造悬念,增加张力;②使情节更加合理,形象更鲜明。
首尾呼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使结构完整严谨。
抑扬结合 ①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卒章显志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
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以景结情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结构技巧 | 真题再现
参考答案: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多次运用铺垫手法。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