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试题练习)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一个令人着迷的星云,形状像一个钥匙孔,被称为“宇宙钥匙孔”(下图),该星云是一颗恒星形成的遗迹,被命名猎户座V380,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星云( )A.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B.自身发光发热C.是静止不动的 D.密度大于地球2.猎户座V380所处的最高级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一起来看流星雨》是2009年大火的青春偶像剧,该剧讲述了一段青年人追求爱情、友谊和梦想的励志故事,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阵“流星雨”偶像旋风。而天文学上的流星雨是指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现象。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数量特别庞大或表现不寻常的流星雨会被称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每小时出现的流星会超过1,000颗。据此回答下列小题。3.假如地球上没有大气,我们将看不到( )A.太阳耀斑 B.月球的光芒 C.流星现象 D.彗星的长尾4.在流星雨形成过程中,属于天体的是( )A.在宇宙中独立运行的流星体 B.进入地球大气层发出闪耀光芒的流星雨C.到达大气层底部的流星 D.到达地球表面的陨石双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规模最大、流星数量最稳定的流星雨。2023年的双子座流星雨从12月14日开始,到17日结束。如图示意双子座流星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形成流星雨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火星与地球之间 B.土星与木星之间 C.木星与火星之间 D.水星与金星之间6.流星雨陨落物可以降落到火星表面,但大多数不会降落到地球表面,源于( )A.火星距小行星带更近 B.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C.火星的质量较地球大 D.地球大气层稀薄2023年9月17日,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镇)海拔4200米赛什腾山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光学)正式投入观测(左图),由这架望远镜试观测拍摄的一张距地球200万光年的由众多恒星组成的仙女座星系照片同日公布(中图)。右图是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墨子巡天望远镜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低平,大气能见度好②风速大,透光性好③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④人烟稀少,光污染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重要条件。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主要得益于( )①日地距离适中②太阳光照稳定③大气成分适宜④宇宙环境安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与仙女座星系等级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月球基地,是指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与工作区域。月球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类生存的重要举措。下图示意理论状态下的月球基地结构,完成下列小题。10.下列有关未来航天员在月球基地生活趣事的描述,可信的是( )A.可见大量流星划过天幕 B.引体向上是主要健身运动C.跳高成绩将刷新纪录 D.基地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1.月球基地所采用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距离太阳较近 B.月面的反射率更低 C.月球距离地球较近 D.月球表面无大气层12.月球基地的居住区建在地下主要考虑月球表面的环境存在( )①强辐射②失重③温差大④陨石撞击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因此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3.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包括(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14.如果“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条件 C.适中的日地距离 D.稳定的太阳光照15.下列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B.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C.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D.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1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祝融号”火星车上共携带了气象探测仪、导航与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磁场探测仪、次表层雷达等,其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并传回了第一批拍摄照片。下图为“祝融号”火星车。材料二: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使得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这一发现无论对寻找外星生命,还是人类移民火星,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材料三: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大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15摄氏度且昼夜温差较小。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1)根据材料一,推测“祝融号”的主要探测对象(至少两个)。(2)分析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的主要原因。(3)与火星相比,说出地球更适宜人类生活的有利条件。17.2024年4月天象大片扎堆放映,日全食流星雨亮彗星齐上线。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月8日(世界时UT),北美地区将迎来一场重大的日全食。届时,在适当位置的人们将看到太阳完全被月球挡住而造成的天空黑暗等一系列现象。下图为日全食的日食带,中间圆圈表示日全食带。材料二:“庞士——布鲁克斯彗星”将在4月10日挪步到木星与蛾眉月之间。“这个时间段彗星的高度很低,受到大气的影响,可能很难看清。”北京古观象台专家王玉民建议,观测者最好在天空完全变暗前观测。“在月亮的左上角发现的模糊星云状天体,应该就是该星。”。材料三:4月22日,天琴座流星雨迎来极大。“21日和22日晚上都可以观测到。不过,这两天的月相接近满月,可能会抢了流星雨的风头。”王玉民说,“偶现的火流星,也值得期待。”(1)材料中提及多种天体类型,它们有恒星(太阳)、______(木星)、卫星(月球)、彗星以及______(流星)。(2)根据材料,描述此时月球、太阳、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______,按照这一位置关系,钱塘江地区当日潮汐在本月时段应出现______(大潮/小潮)。(3)日食时由于月球遮挡了太阳光球,所以是观测太阳大气层______、______(填太阳活动)的好时机。(4)当日全食发生时,天光会忽然变暗,环境温度也会略微有所下降,还会感到有些许凉意。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5)像流星雨、彗星等天象观测除了满足特定的天文条件外,还应该注意环境、气象条件,请列举利于上述天象观测的因素:______、______等。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古代,为了航海时辨别方位与观测天象的需要,将散布在天上的星星运用想象力把它们连结起来。最终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仙女座是全天88个星座之一。仙女座中有一个主星系,即M31(仙女星系),直径22万光年,距离地球有254万光年,是距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下图为仙女星系示意图。材料二 彗星主要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凝结而成,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被太阳风吹拂,在彗核后形成长长的彗尾。彗星分裂后碎解为颗粒尘埃,继续在原轨道上运行。1846年11月27日,比拉彗星遵守预测准时造访地球,在比拉彗星接近地球时,仙女座方向当夜爆发了流星雨。1859年11月27日,地球观测者并未在预测轨道观测到比拉彗星,但当夜仙女座方向爆发了大规模流星雨。其后在1872年11月27日、1885年11月27日仙女座方向都爆发了大规模流星雨,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连续不断地如火焰般盛放,估计总数达16万颗。而此后仙女座流星雨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每当地球通过比拉彗星轨道的时候,仍有一些流星从天而降,但是一次比一次微弱。(1)仙女座是天体系统吗?为什么?(2)M31是天体系统吗?为什么?(3)推测材料中流星雨的成因。(4)分析1885年之后仙女座流星雨渐趋微弱的原因。(5)流星体、陨星、流星现象中属于天体的有哪些?为什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自身不发光发热,任何天体都是运动着的,A正确,BC错误;地球属于行星,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与星云相比,地球的密度更大,D错误。故选A。2.答案:D解析: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猎户座V380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不是太阳系中的天体,故不属于太阳系,A错误;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2.6万光年,猎户座V380处在银河系中,不属于河外星系,但是本题问的是所处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已知宇宙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D正确,BC错误。故选D。3.答案:C解析:由材料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可知,流星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地球大气摩擦生热燃烧形成的,故假如地球上没有大气,将不会摩擦燃烧,我们将看不到流星现象,C符合题意;太阳耀斑、月球的光芒、彗星的长尾与地球上大气无关,因此依然可以看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A解析:在宇宙中独立运行的流星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属于天体,A正确;进入地球大气层发出闪耀光芒的流星雨、到达大气层底部的流星、到达地球表面的陨石已经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看做天体,所以BCD错误。故选A。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正确,A、B、D错误。6.答案:B解析:流星体向地球坠落的过程中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大部分会烧尽,不会落到地球表面,相当于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与距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错误;火星质量小,大气稀薄,C、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墨子巡天望远镜(光学)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利于观察,地势低平则空气稠密不利于光学望远镜观察,①错误;风速大可能会携带更多尘埃和颗粒物,会干扰光的透光性,不利于观测,②错误;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晴天多、雨天少,晴朗的夜晚利于观察,③正确;依图文得知选址地人烟稀少,光污染少,④正确。故选D。8.答案:B解析:地球有适宜温度的原因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形成成分、厚度、密度适中的大气层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等有关,①③正确;②太阳光照稳定是共性特征。故选B。9.答案:C解析:仙女座星系距地球22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以外,且由众多恒星组成,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C正确。故选C。10.答案:C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流星体在进入月球前不会因与大气摩擦而燃烧形成流星,A项不可信;引体向上主要是克服自身重力,在月球上重力小,可能不是主要健身运动,B项不可信;月球上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跳高成绩会比在地球上好很多,会刷新纪录,C项可信;月球上没有空气,五星红旗不会迎风飘扬,D项不可信。11.答案:D解析:月球距离太阳与地球距离太阳相比没有明显更近,A项错误;月面反射率低不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距离地球近与月球太阳能资源丰富无关,C项错误;月球没有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能资源丰富,D项正确。12.答案:A解析: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可以直接到达月球表面,强度远大于地球表面,①正确;失重是在整个月球环境中都存在的现象,与居住区建在地表还是地下并无直接关联,②错误;月表昼夜温差超200℃,对材料和生命系统挑战大。地下温度稳定,可减少温差危害,利于生命活动,③正确;月球无大气层缓冲陨石,撞击频繁。地下建筑能抵御部分撞击,提供安全空间,④正确。1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故地球在远离太阳系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C正确,ABD 错误,放选C。14.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但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和稳定的太阳光照不会变,ACD错误;地球自转停止,昼夜长短将发生变化,昼夜交替的周期将变成365天(回归年),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发生很大变化,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地表不再适宜人的生存,B正确。故选B。15.答案:B解析:地球能够进入比邻星暂居轨道,说明地球能与其距离适中,温度适宜,且宇宙环境也较为稳定,AD正确,不符合题意;避免星际物质撞击的前提是地球表层有厚厚的大气层,B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可知,比邻星为恒星,自身能够发光,可以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6.答案:(1)土壤、天气、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磁场等。(2)①距离太阳远;②大气稀薄。(3)①平均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小;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③海洋面积广大,液态水数量更多。④沙丘砾石少,生存环境更优越。解析:(1)“祝融号”火星车上共携带了气象探测仪、导航与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磁场探测仪、次表层雷达等气象探测仪探测天气;导航与地形相机主要探测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表面成分探测仪主要探测土壤;磁场探测仪主要探测磁场。(2)由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相对于地球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白天温度低;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因而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非常弱,夜间温度低,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平均温度适宜;地球上71%为海洋,且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3)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昼夜温差小;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地球上71%为海洋,海洋面积广大,液态水数量更多;火星表面沙丘、砾石遍布。而地球表面沙丘砾石少,生存环境更优越。17.答案:(1)行星;流星体(2)地球、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大潮。(3)太阳耀斑;日珥(4)太阳被月球完全遮挡,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大幅减少,导致天空亮度明显降低;太阳辐射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太阳辐射减少时,地球吸收的热量也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环境温度略微下降;温度下降会使人体感觉到凉意,这也是环境温度变化的直接感受。(5)高海拔地区;晴朗的夜空。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木星属于行星,流星现象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与高层大气剧烈摩擦形成的光学现象。(2)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地球、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地球、月球只要在同一直线上都是大潮。(3)日食时由于月球遮挡了太阳光球,可以用肉眼观测到色球层上的日珥和太阳耀斑。(4)天光变暗,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挡了太阳的光芒。太阳是地球最主要的光源,它所发出的大量光线被月球阻挡,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急剧减少。没有了强烈的阳光照射,天空中的散射和反射光也相应减少,所以天光会忽然变暗。环境温度下降,太阳辐射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当太阳被月球遮挡时,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幅降低。热量的传递需要时间,虽然这个过程相对较快,但仍会导致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略微下降。这就像阴天时,气温通常会比晴天时略低。感到凉意,温度的下降会使人体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皮肤感受到这种温度变化,就会产生凉意的感觉。同时,人体自身也会通过调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但这种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会感到些许凉意。(5)本题要求列举利于观测流星雨、彗星等天象的因素,注意从环境和气象条件分析,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利于观测;晴朗的夜空没有云层遮挡,能清晰地观测天象等。18.答案:(1)不是。星座是人为划分的,星座内的大部分天体没有相互绕转关系,不能构成天体系统。(2)是。据图文材料可知,M31比银河系规模大,其众多天体能够相互吸收、相互绕转,组成仙女星系。(3)当地球穿过彗星运行轨道附近时,彗星遗留或碎解的碎屑尘埃大批量、高速度地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燃烧而发光,形成流星雨。(4)比拉彗星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组成,每次接近太阳,其中的物质就会升华而脱离彗星,导致彗星质量、体积变小,所以流星雨逐渐微弱。(5)流星体是天体,流星体处于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与其摩擦生热发光的现象;陨星则是坠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烧尽的流星体,所以只有流星体是天体,而陨星是地球天体的一部分。解析:(1)根据星座的含义和绕转关系判断。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的,而星座是人们为了辨别方位和观测天象划分的,无绕转关系,因此仙女座不是天体系统。(2)据图文材料可知,M31是仙女座的一个主星系,与银河系相当,是距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而星系是指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符合天体系统的概念。因此M31属于天体系统。(3)据材料可知,流星雨是当地球通过比拉彗星轨道的时候产生的,而彗星会分裂碎解为颗粒尘埃,当这些颗粒尘埃冲入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就形成了流星雨。(4)仙女座流星雨是由比拉彗星碎解的碎屑尘埃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凝结而成,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导致彗星越来越小,所以流星雨逐渐微弱。(5)流星体处于大气层之外的物质,属于天体;流星现象发生时,流星体已经进入大气层,只是一种发光发热的现象,不属于天体;陨星则是未燃烧尽的流星体坠落到地球表面,也不属于天体。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一颗带有黄色彗尾的彗星。去年1月9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最早发现。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这是一颗逆行轨道彗星。也就是说,这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的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相反。同时,这颗彗星是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完成一次壮丽旅行需要61751年。在今年的10月12日,它达到了近地点,距离地球约7100万公里时亮度也达到了顶峰,其后的几天里,其彗核和彗尾用肉眼就可以清晰捕捉到。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彗星以椭圆形、抛物线和双曲线这三种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彗星结构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彗星核的表面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尘埃、氨和岩石混杂而成。一般彗星是由彗头和彗尾两大部分组成。彗头又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后来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对彗星近距离的探测,又发现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彗云”或“氢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彗头实际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的。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认为是固体,由石块、铁、尘埃及氨、甲烷、冰块组成。彗核直径很小,有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最小的只有几百米。彗发: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氢、羟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钠等,还发现有比较复杂的氰化氢(HCN)和甲基氰(CH CN)等化合物。这些气体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从中心向外流出。彗云:在彗发外由氢原子组成的云,人们又称为氢云。直径可达100万~1000万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没有彗云。根据彗头的形状和组成特点,可分为“无发彗头”、球茎形彗头、锚状彗头等等。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3亿公里(2个天文单位)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当彗星过近日点(即彗星走到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后远离太阳时,彗尾又逐渐变小,直至没有。彗尾的方向一般总是背着太阳延伸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是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远走时,彗尾又成为前导。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彗尾的长度、宽度也有很大差别,一般彗尾长在1000万至1.5亿千米之间,有的长得让人吃惊,可以横过半个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长达3.2亿千米,可以从太阳伸到火星轨道。一般彗尾宽在6000~8000千米之间,最宽达2400万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根据彗尾的形状和受太阳斥力的大小,彗尾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离子彗尾”由离子气体组成,如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碳、氢基和其他电离的分子。这类彗尾比较直,细而长,因此又称为“气体彗尾”或Ⅰ型彗尾。另一类为“尘埃彗尾”,是由微尘组成,呈黄色,是在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下推斥微尘而形成。彗尾是弯曲的,其中较宽的又称为Ⅱ型彗尾;而弯曲很厉害、又短又宽的又称为Ⅲ型彗尾。此外还有一种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阳系方向延伸的扇状或长钉状。一般一颗彗星有两条以上的不同类型彗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docx 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试题练习).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