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12.4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课件(17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12.4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课件(17页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十二章 小粒子
与大宇宙
第四节 跨学科:
弘扬科学家精神
预习清单
1.____凭借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____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2.大国功勋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的最重要的精神是_____。
3.为了实现科学目标,大国功勋常常需要克服_____、 _____、_____等困难。
钱学森
邓稼先
创新精神
资金不足
技术难题
外界质疑
导入新课
飞驰的高铁、精准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天技术……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
任务一: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即便受到重重阻挠,仍不改初心,坚持回国效力,他凭借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任务一:科学家有祖国
邓稼先为新中国核事业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他曾说:“做好了这件事,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任务一:科学家有祖国
赵忠尧为弥补当时我国核技术研究的短板,多次远赴重洋学习,他不仅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还十分关注核物理教育工作,为我国核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核物理科学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务二:执着追求,勇于奉献
为探测来自遥远星空的电磁波,南仁东在1994年首次提出“中国天眼”——500 m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程构想。后来,他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创新设计,精进工艺,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任务二:执着追求,勇于奉献
黄旭华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任务三: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东汉科学家张衡幼时曾痴迷观星而彻夜不睡,早在公元132年,张衡就研发了世界上最早的震后测量仪器候风地动仪,该仪器可以测出千里之外有没有地震发生。因其在机械制造以及天文学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出众,负责天文历法和编纂史书,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以及数学著作《算罔论》。
任务三: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元天文学家郭守敬少年时曾动手制作浑天仪来观测天文,对星空的兴趣引导他持续探索,最终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守敬参与制定了《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该历法所规定一年周期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几乎相同,但比西方现行公历早了几百年。
任务三: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我国当代航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孙家栋,从小立志投身科技事业来报效祖国,长大后在飞机、导弹、卫星等多个领域做出贡献,践行科学报国的志向。他曾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航天是我的兴趣爱好,搞一辈子也不会觉得累。”
任务三: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思考:支撑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取得科学成就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启示?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任务三: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启示:培养爱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勇于探索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坚持求真务实,对待问题认真客观,追求真理,学会奉献付出,重注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
课堂评价
1.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家是 (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A
课堂评价
2.科学家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坚持不懈,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的 ( )
A.创新精神 B.奉献精神
C.坚韧精神 D.爱国精神
C
课堂评价
3.简要介绍一位你最敬佩的大国功勋科学家,并说明他的主要成就。
例:袁隆平。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