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全过程。紧密围绕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此标准明确了地理学科教学方向与要求,为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助力每个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理解二者相互影响与制约,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使其能从全球角度看待地理问题与人类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X)班地理,全班共XX人。学生此前经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例如对地球的基本概况、经纬网等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也有所耳闻 。然而,学生个体之间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思维能力方面,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较强,能够快速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有些学生则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上存在不足,难以将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运用 。在知识掌握程度上,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能够准确地记忆和运用相关概念和原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存在知识漏洞,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差异也较为明显,一些学生能够主动地预习、复习和拓展地理知识,而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督促。
部分学生虽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感性认识,比如能观察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更替等,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尚未构建起系统的地理思维。他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也无法将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其理性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涵盖亚洲、我们邻近地区和国家、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西半球的国家以及极地地区等。其中,亚洲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着重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后续章节中,教材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像地形的类型与分布、气候的特点与成因、河流的概况与水文特征等,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的分布与增长、城市的分布与功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特点、文化特色的表现与形成原因等,均进行了详细介绍。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的读图能力、地理信息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世界主要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准确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模式、文化特色等人文要素。熟练掌握常见的地理图表(如地图、统计图、景观图等)的阅读和绘制方法,能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2.通过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河流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的分布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文化习俗的特色与形成原因等。
2.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把握区域差异和发展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六、教学措施
1.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向。积极参加各类地理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教材钻研: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基础强化: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充分利用地图、地理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4.能力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提高学习效率。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
5.课外拓展: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手抄报比赛、地理摄影比赛、实地考察等,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反思:定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周课时数
1 开学教育、课程介绍 1
2 - 3 亚洲的自然环境 5
4 亚洲的人文环境、单元复习 3
5 - 6 日本、东南亚(部分) 6
7 东南亚(剩余)、印度(部分) 3
8 印度(剩余)、俄罗斯(部分) 3
9 俄罗斯(剩余) 3
10 西亚(部分) 3
11 西亚(剩余)、欧洲西部(部分) 3
12 欧洲西部(剩余) 2
1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 3
1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剩余)、澳大利亚(部分) 3
15 澳大利亚(剩余)、单元复习 3
16 美国(部分) 3
17 美国(剩余)、巴西(部分) 3
18 巴西(剩余)、单元复习 3
19 极地地区(部分) 3
20 极地地区(剩余)、总复习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