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引,秉持唯物史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历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培育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筑牢根基。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负责七年级(1)班历史教学,全班共47人,男23人,女24人。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旺盛,但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和自主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在历史学习上,他们对新知识满怀兴趣,然而缺乏系统学习方法与历史思维。同时,他们对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不深,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也需增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较为浅显。因此,教学需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历史发展线索,熟知朝代更迭、重大事件与关键人物。理解隋唐繁荣开放的表现及原因,认识唐朝在多领域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把握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统一进程,及该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特点,树立正确民族观与国家观。了解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举措,及经济、文化成就与局限,认识专制强化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2.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解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使其能够精准把握资料要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着重强化历史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从多维度剖析历史事件与现象,进而提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敏锐捕捉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以历史视角洞察现实问题,并作出有理有据的阐释 。
3.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尊重历史、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念,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突出该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隋朝统一结束分裂局面,大运河开通和科举制创立影响深远。唐朝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民族交融、对外交往活跃,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此时期是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政治上民族政权对峙与和议不断;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交流融合日益加强;文化领域,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持续发展,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文化上,科技虽有成就却逐渐落后,文学艺术繁荣。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科举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科技文化成就。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经济发展特点、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精准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交融的趋势。全面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六、教学措施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精心创设各类历史情境,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朝堂议事、商业贸易等场景;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像 “玄武门之变”“岳飞抗金” 等;播放精彩的影视片段,如《贞观之治》《成吉思汗》等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理解。
2.问题导向法: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在讲解 “贞观之治” 时,提问 “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分析法:对相似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将秦朝和隋朝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统一全国、政治制度建设、短命而亡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区分异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如共同完成历史手抄报、历史短剧编排、历史问题研究报告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运用
1.教材: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为核心,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2.多媒体资源:广泛收集历史纪录片、图片、地图、课件等多媒体资源。在讲解 “丝绸之路” 时,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网络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如历史学习网站、在线课程等,拓展教学资源。推荐学生浏览 “中国历史网”“国家博物馆官网” 等网站,让学生自主查阅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和探究。
4.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岳飞纪念馆、古城墙遗址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和遗迹,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
1.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帮助他们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记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和挑战性的问题,如让他们研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等,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四)多元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等;认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质量、完成的及时性、书写的规范性等;详细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如参观博物馆后的心得体会、社会调查的完成情况等。
2.终结性评价:科学合理地组织测验和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多元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第一单元教学
第1周:隋朝统一与灭亡(2课时),内容包括隋朝统一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
第2周: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2课时),涵盖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
第3周: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2课时),涉及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第4周: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科技与文化(2课时),讲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交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阶段(第5-9周):第二单元教学
第5周:北宋的政治(2课时),介绍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
第6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课时),讲述辽、西夏的建立和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
第7周:金与南宋的对峙(2课时),内容包括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第8周:元朝的建立与统一(2课时),介绍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第9周:元朝的统治(2课时),讲解元朝的疆域和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交融。
第三阶段(第10-14周):第三单元教学
第10周:明朝的统治(2课时),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和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第11周:明朝的对外关系(2课时),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第12周: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2课时),介绍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第13周:清朝前期的统治(2课时),讲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第14周: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2课时),涉及对西藏、新疆地区的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第四阶段(第15-16周):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15周:第一、二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16周:第三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五阶段(第17-20周):期末复习与考试
第17-18周:系统复习,梳理本学期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第19周:专题复习,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专题。
第20周:模拟考试,查漏补缺,讲解疑难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