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国家权力机关大单元议题式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宪法意识是法治意识最核心的内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初中学段的法治教育专册,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教育,因而又被称为宪法专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引导学生明白,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保证。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当家作主须通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来实现,我国国家机构有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还有国家主席等。不同国家机构通过行使各自职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本单元教学设计依据“大单元主题式整体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整体的筹划,单元大概念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在考虑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时间安排,以及评价体系进行的分解、重组、整合与结构化处理。结合教学实际,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课标分析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和作用,知道各个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性,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具有强大的优越性。法治观念:学会分析案例,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健全人格: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提升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自觉拥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依法办事。责任意识:热爱、拥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知道国家机构的运行及各自的职责,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民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目标:能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主要国家机关,理解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受法律的约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经济和政治意识。学段目标:知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性职和职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拥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中学会依法办事,努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权力机关,理解其产生、性质、地位、职权,切实感受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它一共包含两目,一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主要讲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性质、地位;二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具体讲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国家权力机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理论与思想基础,也是第三单元课程的重要引领。学情分析学生大致了解有关人大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本节课的前两个单元也学习了公民政治参与、政府服务为人民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但是,初中学生政治理论比较薄弱,尤其对国家机关的构成及相互关系不甚清晰。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与最新时事政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政治,了解和认同政治制度。总体结构(五)单元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结合史实和视频、阅读宪法原文,学生能知道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与形式,识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职权,知道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内容与重要性。2.【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结合社会现象观察、分析相关素材,学生能理解各个国家机构的构成、职责与重要性,以及其他国家机构与人大的关系。3.【法治观念、责任意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六)设计思路学科大概念:宪法至上、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做主、法治精神单元核心问题:国家制度、国家机构教学单元议题:理解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国家机构二、具体课时设计:6.1国家权力机关总议题:如何理解国家权力机关?(一)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小组讨论,能熟练说出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性质及地位,理解其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法治观念】通过分析“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程”,学会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树立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3.【责任意识】通过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民主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够依法参与公共事务。(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议题式教学法(四)设计理念万众瞩目的两会已落下帷幕,一提到两会,人们总能想起“人民的代表”申纪兰,申纪兰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似乎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无私奉献地扎根农村,心系农民,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但她的人生经历却很传奇:中国仅有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首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功勋人物……基于此,本课结合“申纪兰的故事”,设置一个总议题:通过“人民代表申纪兰”理解国家权力机关;下设三个子议题:子议题一:了解纪兰精神,学习人大内容;子议题二:历览会议议程,明确人大职权;子议题三:重温英雄故事,勇担时代使命。知识线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本课设计通过设置议学任务、设置“连一连”等议学活动,逐步推进教学实施。本课遵循在议中学,议中悟,议中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构建知识。其次,要根植社会热点,以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用教材观点透析社会现象,锻炼学生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甄别、选择等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五)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迎着春风,乘着春风,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圆满落下帷幕。每到两会,人们都会想起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因为她的一生,是充满荣誉的一生。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了解申纪兰的故事探究国家权力机关。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申纪兰》片段,快速导入新课,本课时一例贯穿,逻辑性较强,知识点脉络清晰。 2.新课讲授环节一:了解纪兰精神,学习人大内容议学情境:1954年9月,25岁的申纪兰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连续十三届。她说:“当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不是举举手、画画圈就行了,必须要真正履行起代表的职责。”议学任务:申纪兰说“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说话”,请结合所学,回答:①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学生:教师总结:①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②人民代表大会议学情境:阅读了申纪兰的事迹,小明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请同学们帮他解决疑惑。问题一:我国人民怎样选举代表,行使国家权力?问题二: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什么关系?问题三: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职责、构成是什么?问题四:人大代表如何才能了解民意,又如何才能将民意带到人大会议上去呢?人大闭会期间,急需解决的大事去哪里反馈?议学活动:四个人为一组,讨论时间为3分钟,做好记录,选派代表发言。学生:教师总结:议学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连线。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置议学任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国家权力机关的基本内容,并学习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其他国家机关、人大常委会的关系。环节二:历览会议议程,明确人大职权过渡语:通过刚刚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提案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那这些提案又通过怎样的方式被通过和落地实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大的职权。议学情境:当回忆起1954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她说: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当时开的是大会,毛主席主持会议,宪法是举手表决通过的。那时候物质条件简单,不像现在划圈圈或按表决器,但当时会场的气氛还是很民主。我印象所有的人都举手通过了宪法,当时会场的气氛很热烈,很隆重,掌声响了好长好长时间,我跟好些人一样,把手都拍痛了。议学任务:结合材料,思考这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职权?学生:(立法权)教师总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地方性法规)补: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没有立法权。议学情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不仅通过了《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大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议学任务:这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职权?学生:(任免权)教师总结: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议学情境:申纪兰的青春,和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牢牢绑在一起。她的记忆,也更深刻地停留在那些时刻。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后一次报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议学任务:结合材料,思考总理为什么要向人大作报告?这体现了人大的什么职权?学生:(监督权)教师总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议学情境:六十多年来,平顺到北京的路,申纪兰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来来回回。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她说,这个计划规定的方针任务都是正确的,我支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时,她说,无粮就乱,无粮救荒,我拥护。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关于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她说,把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她见证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议学任务:材料中提到的“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草案、决议、报告”,这体现了人大的什么职权?学生:(决定权)教师总结: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补: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国家财政预算等的通过。注意: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并非见到“决定”二字就是决定权。1.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是立法权;(法)2.批准或表决通过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是决定权; (事)3.对国家机关干部的选举、决定、罢免的决定是任免权;(人)4.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是监督权;(事)特别注意:听取或审议上年度的工作报告(已经完成)属监督权,批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将要执行)属决定权。设计意图:此环节根据预设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法治精神,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并呈现易错易混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环节三:重温英雄故事,勇担时代使命拓展: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飞机场的建设、太焦高铁等都是在申纪兰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提议下而实现的。这些年,她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个。申纪兰时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一句话是,“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需要啥,才能清楚自己应该干啥、不应该干啥。”另一句话是,“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请结合申纪兰的事迹与两会十大热词,请你思考青少年应为参与民主生活作出哪些准备?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发挥创意,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突破教学难点,核心素养培育水到渠成。(六)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教学反思与改进这节课从两个方面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感觉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之前的讲课过程中已经渗透过关于人大的知识,所以理解上难度不太大。本课讲人大职权的时候都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的,这样就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