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章 复习与提高——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洞悉课后习题【教材课后习题】1.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A.基因突变 B.随机交配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2.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协同进化 D.地理隔离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随机性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只有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4.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现了基因重组 B.提高了繁殖速率C.加快了进化的进程 D.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5.在下面的空白框和括号处填写适当的词语。6.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证据。7.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较多(如狗的变异比狼多)。对此你如何解释?8.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个体数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请提出假说进行解释。9.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且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还存在花色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否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如果能,能否确定过渡类型就是二者杂交形成的?(2)研究人员建议将它们合并为一种。这一建议有道理吗?10.20世纪40年代,DDT开始被用作杀虫剂,起初非常有效。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它的杀虫效果越来越差。人们的解释是昆虫产生了抗药性。请你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昆虫产生抗药性作出进一步的解释。11.学习完“遗传与进化”模块,你对基因、遗传、变异和进化乃至生命本质有哪些深入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请你围绕上述关键词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文体和字数不限。【定点变式训练】12.为了研究冠状病毒的进化史,科学家分析了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它们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变化,试图探索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机制。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13.蔗蟾蜍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害虫,但除害虫外,蔗蟾蜍还捕食多种动物。由于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入后蔗蟾蜍种群的增长受制约较小B.蔗蟾蜍的变异仅来自于基因重组C.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D.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14.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B. 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D.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5%15.脊椎动物的前肢各不相同,如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产生了形态上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相似的骨骼排列。为了探究它们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研究了它们的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C.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完全不同D.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域内的马、鹰和蝙蝠不会发生协同进化1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下图所示),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这种蛾在吸食兰花花蜜的过程中将花粉传递给其他兰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蛾的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17.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脚鹬的觅食环境范围大于绿翅鸭的觅食环境范围B.环境污染可能会对绿翅鸭和青脚鹬的生态位产生影响C.二者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完全是两种生物分别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18.长距彗星兰又名一尺半,具有约30~60厘米的细长花距(花瓣向后延长成的管状结构),花距底部有花蜜。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长距彗星兰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马岛长喙天蛾的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蛾竞争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相互匹配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未发生改变D.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19.野生猴面花有粉色(粉龙头)和红色(红龙头)两种。它们起源于同一祖先种,分布区域有重叠,粉龙头由黄蜂授粉,红龙头由蜂鸟授粉。利用一定工程技术改变两种猴面花的花色,统计传粉者访花率,数据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 )黄蜂访花率 蜂鸟访花率野生粉龙头(开粉花) 15.40 0.02变异粉龙头(开红花) 2.63 1.44野生红龙头(开红花) 0.15 189变异红龙头(开粉花) 10.90 168注:访花率是指单位时间每朵花传粉者的到访次数A. 黄蜂与蜂鸟的访花采蜜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猴面花和与之传粉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 野生粉龙头和红龙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 吸引黄蜂或蜂鸟传粉的只是猴面花的花色20.生物进化论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下列关于生物的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沉积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B.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细菌在青霉素的长期诱导下会产生定向的抗药突变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2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A.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b表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协同进化D. 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结果分别是生存斗争、适者生存22.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C.甲、丙两个海岛的这种鸟朝着相同的方向进化D.甲海岛上某种鸟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23.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B.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D. 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24.某科学家做了如下家兔抗血清实验:将人的血清注射到家兔体内获得家兔抗血清,再将家兔抗血清分别加入到含有其他不同种动物血清的试管中,根据试管中产生的沉淀量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如图为家兔抗血清与不同物种动物血清的反应强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B.图中五个物种都是由共同原始祖先经过染色体变异而形成的C.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可推断出这些动物含有与人相似的血清蛋白D.据图可知黑猩猩血清与家兔抗血清反应最强烈,说明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远25.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26.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大熊猫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现代进化理论,___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熊猫和其猎物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_之间、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_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CD、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均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CD不符合题意;B、一般而言,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故选B。2.答案:C解析:3.答案:D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具有随机性,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有利变异、不利变异、中性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4.答案:B解析:与有性生殖相比,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5.答案:自然选择;产生;新物种形成;导致(先从上到下,再从左到右填写)解析:6.答案:不一定。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因为生物总是适应具体的环境的。例如,将人置于无氧环境中,人不能生存,但低等的乳酸菌却能存活。解析:7.答案: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解析:8.答案:蟹的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解析:9.答案:(1)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不同花色的杓兰属于同一物种,这些过渡类型可能由等位基因控制。(2)有道理,因为它们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解析:10.答案:DDT的使用使昆虫群体中抗药性差的个体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也具有抗药的基因。即DDT对抗药性基因起了选择作用,使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解析:11.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略。解析:12.答案:C解析:核酸和氨基酸是化学物质,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即C正确。13.答案:B解析:A、由于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可知引入后蔗蟾蜍种群的增长受制约较小,A正确;B、生物体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B错误;C、协同进化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生,蔗蟾蜍可以除害虫外,还捕食当地多种动物,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C正确;D、蔗蟾蜍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所以个体数量增多,同时伴随着进化,一些短而无力的会被逐渐淘汰,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D正确;故选B。14.答案:D解析:A、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熊猫占2×0.7×0.3=0.21,显性纯合熊猫占0.7×0.7=0.49,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1概率约为0.21÷(0.21+0.49)×1/2=1.5%,D错误。故选:D。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B正确;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C错误;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城内的马、鹰和蝙蝠会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16.答案:C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距仅起到选择作用,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项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进化上的密切联系,蛾的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C项正确。蛾的口器与花距进行着相互选择,这种花距较长的兰花对蛾具有选择作用,使蛾种群中口器较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经过多代选择,蛾的口器会越变越长,因此,蛾的口器不是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的,D项错误。17.答案:C解析:青脚鹬的觅食环境有环境1、2、3,而绿翅鸭的觅食环境不包括环境2,A正确;环境污染可能会使绿翅鸭和青脚鹬彻底离开某种觅食环境,因此可能会对二者的生态位产生影响,B正确;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差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差异,这是两种水鸟之间及水鸟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既能够减小竞争压力,还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18.答案:C解析:A.马岛长喙天蛾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花距底部有花宝,因此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城竞争,A正确;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利变异,这都能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B正确;C、相互匹配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D.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选择,表现为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19.答案:D解析:A.黄蜂与蜂鸟取食同种食物而存在竞争,为了降低竞争激烈程度,两者的访花采蜜行为存在差异,发生生态位分化,数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猴面花与授粉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C.野生粉龙头和红龙头的授粉动物分别是黄蜂和蜂鸟,不同动物采蜜行为有差异,因此野生粉龙头和红龙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吸引黄蜂或蜂鸟传粉的信息包括猴面花的花色.花香等,D错误。故选D。20.答案:C解析: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A正确;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故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正确;C、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 C错误;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D正确。故选C。21.答案:B解析:A. a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A正确;B、b标志新物种的形成,表示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C正确;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最终会造成适者生存的现象, D正确。故选B。22.答案:B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产生了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甲岛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 D、该鸟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该鸟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D错误。故选B。23.答案:D解析:A、由题意知: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因此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C正确;D、蛾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24.答案:C解析:黑猩猩和大猩猩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生出可育后代,A错误;进化中变异的来源除了染色体变异外还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B错误;当家兔抗血清(含有抗人血清蛋白的抗体)与某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沉淀,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可知该动物血清中含有和人相似的血清蛋白,C正确;由题意可知,反应越强烈,沉淀物形成越多,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25.答案:(1)短喙 自然选择(2)下降 薄(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解析:(1)平底金苏雨树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对无患子科植物而言,果实的果皮较薄的植物更容易延续后代。(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26.答案:(1)基因库(2)否;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3)种群;自然选择;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4)个体数量多;物种多样性解析:(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第一年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75%、10%,则D的基因频率=15%+1/2×10%=20%,d的基因频率=1-20%=80%,而第二年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5%、30%,则D的基因频率还是20%,d的基因频率还是80%,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