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识字《小青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认读“青、清、晴、情、睛、苗、生”等生字,掌握“青、清、晴、情”的书写规范。通过观察偏旁,理解“青”字家族(清、晴、情、睛)的形近字区别,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流利朗读课文《小青蛙》,背诵重点句,体会儿歌的节奏和押韵特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青蛙保护禾苗的作用,树立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形近字“青、清、晴、情、睛”的认读与书写,掌握偏旁与字义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并复述青蛙的益虫作用。难点:区分“青”字家族不同偏旁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于组词和填空(如“□水、□天、心□”)。正确书写“青”字及含“青”的形近字,注意笔画顺序和结构比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6分钟)趣味激趣:播放青蛙叫声音频,提问:“这是什么声音?猜猜它是谁?”展示青蛙图片或简短视频(约30秒),引导学生观察:“小青蛙长什么样?它生活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小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它的儿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小青蛙》,用绿色粉笔标红“青”字,带读两遍:“qīng——青,青蛙的青。”提问:“‘青’可以组什么词?”(青草、青菜、青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教师范读:教师边指课文边声情并茂地朗读,强调节奏和押韵(如“河水清清天气晴”中的叠词“清清”)。学生手指文字,轻声跟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出不认识的字,用“△”标出喜欢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睛、病”等易错字读音。正音纠错:板书易错字:“睛(jīng,眼睛)”“病(bìng,生病)”,对比“晴(qíng,晴天)”“情(qíng,心情)”。通过“开火车”游戏检查读音: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句子,教师即时纠正发音。三、识字教学(20分钟)“青”字家族拓展:字源引导:板书“青”字,用图片展示“青草、青蛙”,解释“青”表示绿色或蓝色。提问:“‘青’加上不同偏旁会变成什么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逐一贴出卡片:清(氵+青):清水、清澈(关联课文“河水清清”)。晴(日+青):晴天、晴朗(关联课文“天气晴”)。情(忄+青):心情、事情(关联课文“好事情”)。睛(目+青):眼睛、定睛(关联课文“大眼睛”)。偏旁归类游戏:准备偏旁卡片(氵、日、忄、目),学生分组比赛,将偏旁与“青”组合成新字,并组词。其他生字学习:“苗”:展示禾苗图片,组词“禾苗、秧苗”,联系课文“保护禾苗”。“生”:组词“生病、生长”,结合句子“好让禾苗不生病”,理解“生”的反义词是“病”。书写指导:“青”字书写:教师范写,强调结构:上半部分“?”占三分之二,下半部分“月”变形成“円”,横画间距均匀。学生书空练习,边写边念口诀:“横横竖横长,月字变变样。”“清、晴、情”书写:对比三个字,强调左窄右宽,偏旁占三分之一(如“氵”写紧凑,“日”略扁)。学生在田字格上练习书写,教师逐一点评,纠正笔画错误。四、课文精读与理解(15分钟)逐句解析与互动:第一句:“河水清清天气晴”提问:“‘清清’是什么意思?还能说‘清清的什么’?”(清清的湖水、清清的池塘)动作模仿:双手做波浪状,模仿“河水流动”。第二句:“小小青蛙大眼睛”角色扮演:学生模仿青蛙“鼓眼睛”的动作,体会青蛙外形特点。第三、四句:“保护禾苗吃害虫……不生病”讨论:“青蛙吃什么?为什么它是‘好事情’?”(害虫破坏庄稼,青蛙帮助农民)情感渗透:“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对人类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请爱护我”)朗读与背诵:师生接读:教师读前半句(如“河水清清”),学生接后半句(“天气晴”)。配乐朗读:播放轻快音乐,学生拍手打节奏朗读全文。填空背诵:教师擦去部分词语(如“小小青蛙____”),学生尝试补充完整。五、巩固练习与拓展(12分钟)形近字填空(结合练习图):出示习题:眼(睛) (清)水 (晴)天 心(情) (请)问学生口头填空,并解释选择理由(如“清水”要有“氵”)。偏旁归类挑战:分发字卡(清、晴、情、睛、请、蛙),学生分组将字卡按偏旁分类贴到黑板对应区域。拓展讨论:提问:“除了青蛙,还有哪些动物是益虫/益鸟?”(燕子吃害虫、蜻蜓捕蚊等)结合生活:“我们怎样保护小青蛙?”(不捉青蛙、不乱扔垃圾到池塘)六、课堂总结与作业(5分钟)总结回顾:师生齐读板书内容,复述“青”字家族的特点。强调核心句:“保护禾苗吃害虫,请你爱护小青蛙!”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书写“青、清、晴、情”各5遍,注意结构和笔画。给家长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句和第四句。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益虫”,画一画并写上它的名字(如“小青蛙”“七星瓢虫”)。板书设计:3 小青蛙青 → 氵+青=清(清水) 日+青=晴(晴天)忄+青=情(心情) 目+青=睛(眼睛)青蛙功劳大,保护庄稼顶呱呱!七、教学反思:通过偏旁归类游戏和动作模仿,增强学生对形近字的记忆。需关注书写时“青”字下半部分的变形,个别学生易写成“月”,需反复示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