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中的历史文化符号 2025届高考热点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电影《哪吒》中的历史文化符号 2025届高考热点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电影《哪吒》中的历史文化符号
【素材】
1.中新社记者:闽台地区对于哪吒信俗的崇尚源自哪里?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
刘家军:哪吒信俗起源于黄河流域,融合李靖第三子神勇悟道、“助周伐纣”等系列传说及儒家意蕴、道家思想而成。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南徙入闽,将哪吒以“中坛元帅”“太子爷”形象带入新地域。明末清初,泉州府晋江先民许培元等人带领乡民大规模迁台,“人走神随”,哪吒信俗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后播迁台湾。
闽地多山少田,移民之路艰难险阻。台湾海峡海况复杂,且海水颜色较深,闽人称之为“黑水沟”。跨过“黑水”抵达台湾,又见密林杂草,水土多瘴,瘟疫蔓延;天气高温潮湿,旱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面对未知与危险,来自家乡的哪吒信俗给予了他们精神慰藉。移民建神庙、行民俗,哪吒信仰在全岛延展开来。
哪吒有“战神”之称,被视为守护境域的强大神灵。因传说他曾大闹东海,故民众在航海、捕鱼时会祭拜以求平安、丰收。又因他通常以七岁稚童形象出现,家长也会祭拜他祈求孩子平安无灾。经过多年发展,哪吒信俗在台湾落地生根,如今整个台湾的哪吒庙有370多座。
在大陆,河南西峡、四川宜宾、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等地都有供奉哪吒的神庙或祭祀点,主祀哪吒的庙宇不少于10座,配祀哪吒的庙宇不计其数,福建的晋江太子宫、泉州慈恩寺及镇海宫等哪吒信俗祖庭香火尤甚。
明代以来,还有大量的哪吒信俗分炉、分香抵达港澳及东南亚,国际性的哪吒信仰祭祀圈早已形成。
2.哪吒形象的当代传播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相结合,从而引发共鸣?
刘家军:哪吒信俗的传统文化根基稳固,核心内涵是对年轻人的守护、对社会正能量的推崇等。这些价值历经岁月从未改变,成为连接现实和传统的纽带,也是两岸哪吒信俗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变化。哪吒作为“少年神”特别适合文化创新,也为年轻人追溯文化渊源提供切入点。哪吒信俗这一稳定的信俗文化体系和审美形象在台湾,却源于大陆,是经不同代际间的传播变迁而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大陆票房冠军,创作者善于挖掘哪吒形象蕴含的历史元素,凸显其年轻活力,打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既能被新奇的表现形式吸引,又能在内心深处与中国历史深刻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共鸣,进一步理解哪吒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哪吒信俗不是凭空虚构的符号,而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以及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稳固文化根基。
3.中新社记者:在两岸及全球华人聚居地,哪吒形象如何体现文化的凝聚力?
刘家军:当下,传统民俗活动承载了更多社会功能,如庙会、游神等活动满足当代人的社交需求。两岸进香团跨越海峡互动,不仅为台湾民众提供拜谒祖庙的机会,也为两岸交流搭起桥梁。
在全球各地的华人社区,可看到太子宫、哪吒神龛随移民脚步传播的痕迹。每逢传统庙会,哪吒形象常常亮相,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人们对家乡文化眷恋、慎终追远的集中表达。对文化根源的深度认同跨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精神内核。
两岸中国人及全球华人对哪吒信俗的执着坚守,本质上是文化认同的体现,这种文化认同的稳定性源于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底蕴。包含哪吒信俗在内的中华民族共有民俗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成为维系两岸及全球华人社区的精神纽带。
【试题】
1.2019年中国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依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战斗到底”的励志故事,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继出现。这反映出( )
A.电影创作日益契合儿童需求 B.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
C.艺术创新助推传统文化活力 D.市场经济繁荣决定了文艺风格
2.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3.2019电影票房排行榜之首《哪吒之魔童降世》,虽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但却是一部价值观很“现代化”的作品。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故事,体现了“不被命运所禁,勇于和命运抗争”的主题。上映首日,就取得了1.37亿元的高票房。这说明电影艺术( )
A.折射人生真相,触动精神共鸣 B.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商业运作
C.是对外进行文化渗透的主阵地 D.提升综合国力,使价值观融合
4.如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明清小说中的“离经叛道”者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 《红楼梦》
A.文学创作脱离现实 B.文学作品开始世俗化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
5.哪吒并非中国本土原创,而是源自印度佛教神话。作为护法神,原本以凶恶、忿怒的外表示人,而在《西游记》中,哪吒作为“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则成了既清秀可爱又骁勇善战的少年英雄(如图)。这一变化说明( )
A.佛教逐渐本土化 B.神话遭世人反对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社会矛盾的变化
6.新时期的两部动画片中,哪吒形象有所不同(见表)。这主要折射出( )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明代) 哪吒乃“灵珠子”转世,下世保周灭商,曾闹海屠龙。后因龙王告发自杀,复活后助武王伐纣,战功显赫,不恋荣华,功成身退。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79年) 俊美顽皮、天真灵性的少年形象,他神通广大,敌我意识强烈,屠恶龙以保百姓平安。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 叛逆的“魔童”形象,是个黑眼圈、酒槽鼻、双手插兜的“熊孩子”,他敢于打破天命,掌控自己命运,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A.“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 B.文艺创作彰显时代特色
C.影视拍摄契合唯物史观 D.艺术形象迎合工农情趣
7.哪吒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他的父亲是托塔天王李靖(李靖是唐朝开国名将),但历代对哪吒形象的描述不尽相同。罗贯中《三遂平妖传》说,哪吒“三个头似三座青山,六支臂膊似六条峻岭”,类似妖怪。到《封神演义》时,哪吒已成美少年了。佛教信徒说哪吒为了信奉佛陀,把自己的骨肉割下来给父母是曲线尽孝。哪吒形象的改变说明了( )
A.唐宋元明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想格局 B.佛教与儒家斗争的激烈
C.佛教中国化的成果 D.佛教的艰难中国化历程
8.《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其中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与西方人文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哪吒的观点最接近以下哪一种思想( )
A.崇尚理性,强调天赋人权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反对专制,追求民主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篇历史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约成书于明中后期的隆庆、万历年间。书中人物繁杂,有凡人、道教仙人、释教人物之分,且部分人物身份有所转化,如身为道教十二金仙的惧留孙后入释成佛、文殊广法天尊后成文殊菩萨,普贤真人后成普贤菩萨,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大士。小说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起于纣王暴政,终于武王分封列国。小说中还生动描写了一些故事:如哪吒大闹东海,寻父报仇的故事;纣王子殷郊和殷洪被迫逃亡,以纣为仇,后来背叛师教,助商伐周,却终不免化灰犁锄的故事。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图书简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神演义》的故事被制作成动画电影,可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传播,C项正确。材料与儿童需求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排除B项;市场经济可能影响文艺风格,不能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对《封神演义》的内容的叙述可以看出这本小说体现出一定的民本主义思想,尤其注意的是书里面体现出很多反抗精神来追求自由和平等,所以本题选择B;A项错,理学在当时仍占据统治地位;C项社会阶级错误,当时资产阶级尚未产生;D与材料无关,排除。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体现了‘不被’命运所禁,勇于和命运抗争的主题”可知,电影艺术反映了当代人勇于突破命运枷锁的价值观,A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盈利,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外文化渗透,C排除;材料未涉及综合国力的提升,D排除;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家,通过对“离经叛道”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这些“离经叛道”人物的塑造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暗含危机,C项正确;小说作品植根于现实,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情况,排除A项;宋词和元曲就已带有世俗化色彩,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哪吒源自印度佛教神话,以凶恶、忿怒的外表示人,而在《西游记》中,哪吒作为‘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则成了既清秀可爱又骁勇善战的少年英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本土化,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哪吒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佛教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改造,A项正确。《西游记》中哪吒依然是神话人物,无法得出神话遭到世人反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哪吒形象的变化,与思想控制加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社会矛盾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哪吒是一个屠恶龙以保百姓平安的人物形象,而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是一个敢于打破天命,掌控自己命运,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物形象,其形象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具有重大的关系,即文艺创作彰显时代特色,B项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描述的是艺术问题,而非学术问题,排除A项;哪吒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形象,契合唯物史观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农情趣的信息,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哪吒的形象由类似妖怪到美少年,再到骨肉还父的曲线尽孝可以看出,哪吒形象的变化迎合了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体现三教合流,更不是佛、儒斗争激烈,排除AB;佛教中国化的艰难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命由我不由天”可知,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在强调人的价值,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法制无关,排除D项。
9.答案:
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①提取的情节和历史现象相符合②仅有提取的情节或指出历史现象③情节、历史现象与材料无关或错误
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①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素完整准确②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③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①评价全面合理②评价比较全面合理③评价不合理
示例:情节:小说情节中的哪吒寻父报仇。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明朝中后期思想界出现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的现象。
概述和评价:《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兴起。于是,出现了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这些思想抨击了封建礼教,动摇了君主专制的思想根基,促成了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活跃。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图书简介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本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考生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考生可以从明末小说中出现的由道入佛、哪吒闹海、哪吒寻父报仇、殷氏兄弟与父为仇、殷氏兄弟背叛师教化灰犁锄和武王分封列国等情节中指出任意一个历史现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概述和评价。评论时,一定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