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识字《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读“春、夏、秋、冬、吹、落、降、飘、青、草、红、花、鱼、鸟”等汉字,掌握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四季的自然现象和典型特征。通过互动游戏、动作模仿和绘画活动,激发学生对四季变化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认词,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难点:区分动词“降”与“落”、“飘”与“飞”;理解“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的意境。三、教学准备教具:四季现象卡片(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及对应图片。汉字卡片(带拼音)、词语卡片(如“青草”“红花”)。四季动态视频、轻音乐背景(用于朗读)。磁贴黑板、田字格书写板贴、彩色粉笔。学生材料:汉字描红本、四季填色卡、空白画纸、彩笔。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8分钟)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冬天可以堆雪人”“春天有花开”)。图片展示: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四季典型图片(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教师指图提问:“这是哪个季节?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春风”“冬雪”等词。播放四季儿歌:播放简单儿歌《四季歌》,学生跟唱并拍手打节奏,初步感知四季名称。2. 新词学习(20分钟)(1)四季名称与汉字配对卡片教学:教师出示“春、夏、秋、冬”四张汉字卡片,带读拼音(chūn、xià、qiū、dōng),学生跟读3遍。游戏“举牌抢答”:教师展示四季图片,学生快速举起对应的汉字卡片并齐读。字形拆解:以“春”为例,板书分解:“三横代表阳光,中间是‘人’,下面是‘日’,合起来是温暖的春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书写,边写边念笔画。(2)动词与自然现象学习动作演示:教师出示句子卡片:“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教师示范动作:双手做“吹”的动作,模仿树叶“落”下,手指向下“降”,手掌轻轻“飘”动。学生分组模仿动作,边做边读句子。对比区分:提问:“‘雨落下来’和‘霜降下来’有什么不同?”(引导:雨是液体,直接“落”;霜是固体,像小冰粒“降”)。用纸片模拟“雪花飘”和“鸟儿飞”,让学生观察动作差异。(3)拓展词语与图片联想图文配对:教师展示“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的图片,学生用词语卡片配对。造句练习:“池草青,小鱼游;山花红,小鸟飞。”小组竞赛:分四组,每组抽取一张图片(如“青草”),限时说出相关句子(如“春天池草青”),正确得一分。3. 课文朗读与背诵(20分钟)分层朗读:教师范读:播放轻音乐,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逐句跟读:教师读一句(如“春风吹”),学生跟读,重点纠正“霜降(jiàng)”“飞鸟(niǎo)”的发音。分角色朗读:男生读“春风、夏雨”,女生读“秋霜、冬雪”;两组对读“池草青”和“山花红”,模拟对话。填空背诵:教师将课文板书分段遮盖,如“春风吹,落,秋霜,冬雪____。”学生举手填空,答对者上台贴回被遮盖的词语。配乐背诵:播放轻音乐,学生集体背诵,教师用动作提示(如“飘”时抬手),增强记忆。4. 互动巩固(15分钟)游戏一:四季剧场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扮演“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用动作和语言表演课文句子(如“春风”组边吹气边说“春风吹”)。最佳表演组奖励“四季小明星”贴纸。游戏二:汉字闯关黑板上贴“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四句话,挖空部分汉字(如“池__青”)。学生分组竞赛,用磁贴汉字补全句子,速度快且正确者胜。绘画表达:发放空白画纸,学生任选一季,画出“青草、红花”等元素,并标注汉字。作品展示时,学生用课文句子描述画面(如“我画的是春天,池草青,春风吹”)。5. 书写指导与作业(7分钟)书写示范: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春、冬、花、飞”,强调笔顺和结构(如“春”三横间距均匀,“飞”的撇捺舒展)。学生书空练习,边写边念笔画名称。课堂描红:学生在描红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握笔姿势。课后任务:背诵课文,家长签字。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用学过的词语写/画一句话(如“今天下雨了,夏雨落”)。板书设计春 风 吹 ︱ 池 草 青夏 雨 落 ︱ 山 花 红秋 霜 降 ︱ 鱼 出 水冬 雪 飘 ︱ 鸟 入 林(左侧为四季现象,右侧为对应景物,用彩色粉笔区分季节。)六、教学反思与调整分层指导:对识字较慢的学生,课后提供拼音卡片辅助练习。延伸活动:下一课时可开展“四季小记者”活动,学生采访家人喜欢的季节并记录关键词。难点强化:针对“降”与“落”,设计对比造句练习(如“秋霜(降)下来”“树叶(落)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