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教学 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能够用文字表述出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现,进而了解三方面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在经济中实为一体。(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概括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通过阅读史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史料实证) 3.运用相关材料分析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表现;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法。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看《清明上河图》动态版(见课件)。教师:《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东京的街市繁荣景象。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同学们,你们是否好奇军事上孱弱的宋朝为何经济如此发达呢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感受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农业的发展 1.识读图表(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2)经济因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4)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技术。 2.根据宋代《耕获图》(见课件)和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和成果。 答案:(1)粮食作物:①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②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成果:①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③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导 与 学 过 程 3.观察宋代茶树和棉花的种植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宋元时期经济作物在南方发展的情况。 答案:(1)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2)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②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③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4.观察《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元朝粮食运输在河运和海运方面的成就。 答案:(1)河运: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元朝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过渡语:宋代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板块二 手工业的兴盛 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情况。 答案:(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在四川、江浙地区。 (2)棉纺织:①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②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制瓷业发展的情况。 答案:(1)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2)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 (3)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4)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 (5)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3.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矿冶业发展的情况。 答案:(1)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 (2)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 (3)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 (4)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4.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答案:(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指南针。 (4)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过渡语: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大量剩余成为可能,这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宋元时期商业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板块三 商业的繁荣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答案:(1)商业城市的发展:①宋元时期,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2)活动时空:①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②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3)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辽、西夏、金时期都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答案:辽、西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金在一些地方还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 3.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答案:(1)原因: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表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观看视频《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举江南地区经济超过北方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间。 答案:(1)表现:①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②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 (2)完成时间: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问题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案:(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3)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4)要重视科技进步。 (5)要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积极政策。 结束语: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在南宋时完成。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农业的发展 1.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去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表现 (1)农作物:占城稻传入;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2)经济作物:茶树和棉花 (3)水运:元朝时河运和海运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元朝青花瓷,辽的鸡冠壶,金的耀州瓷 3.矿冶业:北宋时煤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海船配备指南针;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三、商业的繁荣 1.商贸活动:商业城市兴起;店铺增加;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城乡交通要道成为商贸区;商品琳琅满目 2.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唐朝的繁盛有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宋则很容易留下“弱”的认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将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唐代进行比较,利用比较这一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时,将宋代经济发展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审视,帮助学生理解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延续,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史料实证学科素养,进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涵养家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通过填写表格,能够用文字表述出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现,进而了解三方面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在经济中实为一体。(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概括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通过阅读史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史料实证)
3.运用相关材料分析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发展的原因
东汉后期
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唐朝晚期
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两宋时期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经济因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蓄保水分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 教材P42相关史事
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④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技术 .
东汉后期
唐朝晚期
两宋时期
一、农业的发展
2.根据宋代《耕获图》和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宋元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和成果。
2、发展的表现
唐朝的建立
唐朝的建立
《食货志》
秧马
《耕获图》
垦田数对比
“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作饭差硬,土人谓之占城稻。”
—宋史《食货志》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1)粮食作物
一、农业的发展
2.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和成果。
①特点: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②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③推广:由于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南方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成 果
①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1)粮食作物
一、农业的发展
3.观察宋代茶树和棉花的种植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宋元时期经济作物在南方发展的情况?
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
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2)经济作物——茶树、棉花
史料:(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每年)输(交纳)棉布十万匹。 ——《元史本纪》
20。
宋代棉花和茶树的种植示意图
南宋:江淮、川蜀一带
北宋:广东和福建一带
一、农业的发展
4.观察《元朝的运河和漕运航线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元朝粮食运输在河运和海运方面的成就。
史料:元代定都北京,为巩固全国统治和满足对南方粮食、货物的需求,先后开通了会通河、济州河和通惠河等河道,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改进后的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较隋朝大运河缩短了约700公里。
——摘自景萌《大运河历史演变及运河古桥分析》
(1)河运: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成就:
元朝的运河和漕运航线图
(2)海运:元朝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二、手工业的兴盛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情况。
纺织业
唐朝的建立

材料:宋代丝织技术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名特产品,如“东绢”和“蜀锦”,号称天下第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纺织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在四川、江浙地区。
(2)棉纺织:①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增多。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
②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毛织业: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南宋棉毯
发展情况
二、手工业的兴盛
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制瓷业发展的情况。
制瓷业
①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②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
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④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
⑤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定窑
汝窑
钧窑
哥窑
官窑
宋代瓷器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当时镇里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派官员到镇里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瓷窑300多座,青花瓷是珍品,更显清丽娟秀。
二、手工业的兴盛
3.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矿冶业发展的情况。
史料1:“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新(柴草)者。”
——宋代庄绰《鸡肋编》
矿冶业
史料2:南宋诗人刘克庄为《卖炭图》画作题写的一首五言诗:“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把“窑下人”,即采煤工人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苦难,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发展情况:
(1)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2)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
(3)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
(4)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卖炭图》
二、手工业的兴盛
4.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指南针。
④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开封
广州
泉州
明州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1.城市商贸:
(1)商业城市的发展
①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
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开封城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梦梁录》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三、商业的繁荣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1.城市商贸:(2)活动时空:
①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②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夜市
早市
三、商业的繁荣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1.城市商贸:
(3)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城郊市镇
乡镇草市
《货郎图》(局部)
三、商业的繁荣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史料1: 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
——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
史料2: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
——摘编自梁继红《论西夏对凉州的经营》等
史料3: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宋人许亢宗《奉使行程录》
三、商业的繁荣
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辽、西夏、金时期城市商贸繁荣的情况。
繁荣情况: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金在一些地方还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
唐朝的建立
材料1 四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
材料2 市罗(丝绸)一匹,为钱(铁钱)二万。
——《宋史·食货志》
(2)表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繁荣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元朝至元宝钞
(1)原因: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唐朝的建立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三、商业的繁荣
4.观看视频《经济重心南移》,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列举江南地区经济超过北方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间。
唐朝的建立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②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
①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秦汉
隋唐
南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表现:
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完成时间:
唐朝的建立
5.问题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外来的人力资源。
(3)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4)要重视科技进步。
(5)要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积极政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
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去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农作物:占城稻传入;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
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重要部门
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元朝青花瓷
商贸活动:商业城市;店铺增加;突破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城市交通要道成为商贸区;商品琳琅满目;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矿冶业: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经济作物:茶树和棉花
水运:元朝时河运和海运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海船配备指南针;金造出了撞冰船
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
1.有同学爱吃从泰国引进的香米,而宋朝时期也从国外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你知道它是从哪个国家中引进的吗?(  )
A.波斯 B.新罗 C.天竺 D.越南
2.北宋时期,四川和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A.手工业区域分布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开采冶炼行业处于世界领先
3.宋代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段。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建于(  )
A.北宋东京郊外 B.南宋临安郊外 C.元代大都郊外 D.明代北京郊外
D
A
当堂达标
A
4.(2024·四川遂宁中考)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5.(2024·广西中考)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6.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约370万石(一种计量单位),占总数(全国)的61.67%。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繁荣D.民族交融加强
B
A
D
7.人口流动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旧称苏州府或吴都)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渭南文集》
(2)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并于北宋时远超北方人口。
(2)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特别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学习目标】
1.知道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的史实。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理解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重点难点】
1.重点: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2.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表现
(1)粮食作物
①区域: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②品种:由越南传入的 ,成熟早,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③产量: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粮仓:长江下游和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⑤其他: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2)经济作物
①茶叶: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②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 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水利工程
①河运: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 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 。
②海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以 为主。
(4)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北宋时:南方的 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2) 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
(3)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 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2.制瓷业
(1) 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 、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南宋时, 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元朝时,烧制的 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2)矿冶业: 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3)造船业: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 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 。 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三、商业的繁荣
1.城乡商业
(1)宋元时期
①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 ,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 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②乡镇: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2)其他政权: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
2.纸币的出现
(1)原因: 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出现: 前期, 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4)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 的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 地区。
(2)完成: 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合作探究】
1.南方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当堂达标】
1.有同学爱吃从泰国引进的香米,而宋朝时期也从国外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你知道它是从哪个国家中引进的吗?(  )
A.波斯 B.新罗 C.天竺 D.越南
2.北宋时期,四川和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A.手工业区域分布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开采冶炼行业处于世界领先
3.宋代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段。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建于(  )
A.北宋东京郊外 B.南宋临安郊外
C.元代大都郊外 D.明代北京郊外
4.(2024·四川遂宁中考)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5.(2024·广西中考)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6.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约370万石(一种计量单位),占总数(全国)的61.67%。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7.人口流动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旧称苏州府或吴都)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渭南文集》
(2)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 先进技术 2.占城稻 水稻 太湖流域 南宋 元朝 会通河 大都 海运
二、1. 丝织业 南宋 海南岛 黄道婆 棉布 松江 2.宋代 定窑 江南 青花瓷 北宋 泉州 东京 指南针
三、1. 大都 坊和市 早市 2. 商业的繁荣 北宋 四川 交子 商业3.江南 南宋
【合作探究】
1.(1)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2)自然因素:南方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4)政策倾向: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2.(1)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人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当堂达标】
1.D 2.A 3.A 4.B 5.D 6.A
7.(1)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并于北宋时远超北方人口。
(2)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特别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第12课 宋经济的繁荣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表现
(1)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预习案·自主学习
北方人民
占城稻
苏湖熟
(2)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粮食运输:忽必烈令人开凿   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会通河
二、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毛织业: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
黄道婆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元朝时烧制的
   ,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西夏兵器制作精良
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青花瓷
泉州
三、商业的繁荣
商业 城市 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北宋东京、南宋   和元大都。商业日益繁盛,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
纸币 出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经济格 局的变化    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临安
“交子”
南宋
1.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耧车
翻车
曲辕犁
秧马
A.耕作技术进步 B.灌溉工具改进
C.国家统一发展 D.农业技术进步
2.元朝建立初期,开通了会通河,此后漕船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城镇和码头兴起,出现了“舟楫万里,振古所无”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运河的开通( )
A.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强化了社会治理
C.展现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
A
3.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A
4.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
“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 )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D.汉朝
A
5.《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朝时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则材料反映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江苏和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高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宋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6.(2024四川广元)“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
C.商贸的繁荣 D.对外交往密切
7.(2024福建)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差异 B.土壤条件
C.生活水平 D.人口迁移
C
D
8.(2024新疆)据记载,北宋末年的开封有以说三国故事而知名的艺人霍四究,还有说五代故事的艺人尹常卖。南宋临安以讲小说出名的艺人有蔡和等52人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B.主要文学形式是词
C.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A
9.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C.元朝建立初期,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D.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D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范祖禹传》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的谚语
材料二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2023年12月版)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变化: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分)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也使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分)
(2)与材料二图相关的“交子”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 (2分)
答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分)
(3)结合材料三,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2分)
答案:瓷器、丝绸等。(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