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7.2 人文环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7.2 人文环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剖析
本次课程内容选自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深入探究。教材聚焦亚洲人文环境,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详实的图表和典型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亚洲作为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与经济发展模式,更为后续学习其他大洲及世界地理知识搭建了重要的基石。
二、学情洞察
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地图阅读能力。然而,由于其认知水平尚在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以及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理解和分析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直观、形象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逐步培养其地理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 “世界各大洲人口总数” 柱状图、“世界各大洲平均人口增长率” 折线图以及 “亚洲人口分布图”,学生能够精准定位亚洲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与稀疏区,明确亚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和增长趋势,建立起对亚洲人口分布与增长的区域认知。同时,借助 “各大洲经济总量对比图”“各大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图”,学生能够清晰划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区域,辨别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深化对亚洲经济区域差异的认识。
2.综合思维:在分析日本、韩国、中国、印度、伊拉克等国家经济发展实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治局势、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综合思考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在探讨亚洲人口分布差异原因时,学生能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要素以及经济发展、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3.地理实践力: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 “知识拓展” 查阅资料等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会从地图和各类资料中准确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从而锻炼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在制作手抄报的拓展作业中,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4.人地协调观:在学习亚洲人文环境知识以及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树立起宏观的全球视野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清晰把握亚洲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规律和增长特点;深入理解亚洲的经济发展差异,涵盖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透彻理解影响亚洲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的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用于系统传授基础知识,讨论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案例分析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多种方法协同,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内容涵盖亚洲不同地区的生活场景,如日本东京繁华喧嚣的都市风貌、印度农村质朴传统的生活画面、西亚地区充满异域风情的独特景观等。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从刚才的视频中,大家观察到亚洲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思考感悟。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的视频素材,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亚洲人文环境的差异,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
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 “世界各大洲人口总数(2020 年)” 柱状图、“世界各大洲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 - 2020 年)” 折线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亚洲人口在数量和增长方面的特点;接着展示 “亚洲人口分布图”,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人口分布存在差异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补充,并开展 “知识拓展” 活动,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亚洲人口过多所引发的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各类图表,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地图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在 “知识拓展” 活动中,通过查阅资料,分享亚洲人口过多带来的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分析,锻炼学生读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深度认识。
经济发展快,地区差异大
教师活动:展示 “各大洲经济总量对比图” 和 “各大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以日本、韩国、中国、印度、伊拉克为例,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结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影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展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经济合作对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表,总结归纳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深入分析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治局势、科技创新等;深入思考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分析和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经济合作,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亚洲的人口特征和经济特征,着重强调学习人文地理特征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顾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认真回顾知识点,积极发言补充遗漏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四)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与亚洲人文环境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练习结束后,进行详细讲解和点评。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仔细听取讲解,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布置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明确说明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基础作业为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展作业是选择一个亚洲国家,查阅资料,了解该国的人文环境特点(人口、经济、文化等),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七、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亚洲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数量:世界人口最多
分布:稠密区与稀疏区
增长:增长较快,基数大
经济发展快,地区差异大
经济总量:大
人均 GDP:较低
发展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二)副板书
记录学生讨论的要点、案例分析中的关键信息以及重要的图表数据等,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理解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教学难点,如影响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可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加强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后持续关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人文环境变化,将地理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