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打包6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打包6套)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寓言典故、生活故事、名人名言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有密切关系,学习和领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引导学生消除哲学的神秘感,激发学习哲学知识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新课程学习
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理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哲学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的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审视、思考,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以哲学知识作指导。哲学是什么?研究什么问题?本课将初步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对排名问题的认识也不同,类似的生活问题很多,正确解决它哲学的理性、辩证思考。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然而,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三页“专家点评”“探究框题”内容,同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主要是各自的世界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哲学对人类生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哲学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
B.哲理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灵活的大脑
D.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凭空产生的
答案:B
[例2]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主要说明哲学 ( )
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与我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全章概述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课程学习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名言”内容,同时讨论、思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略。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实例探究
[例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①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① ② B.① ③ C.① ④ D. ③ ④
答案:B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对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 D
[例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 ( )
①是人们生活、实践中首先遇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④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见解。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3.2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哲学与谁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时代的产物。本课将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和基本特征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出时代要求,准备了各种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2、自然科学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3、理论来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教材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表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探究框题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种种局限性,具有了自己科学的、鲜明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类解放的头脑。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23页内容,并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成果。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征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
(四)实例探究
[例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 )
A、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B、农民阶级生存要求
C、哲学家队伍发展壮大
D、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例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批判地吸取了( )
①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③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核 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 ③ ④
答案:A
[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
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涵义。
2、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本课将进一步探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区分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唯物主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他们的理解不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探究框题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专家点评”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对子
在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这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对子。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因为,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因此。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内容,并了解二元论的情况。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知道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C、存在即被感知
D、气者,理之依也
答案:D
[例2]有些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种哲学思想属于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A
[例3]“心外无物”的观点属于 ( )
A、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整理生活中或者哲学史上的典型实例、名言,思考、讨论不同哲学思想的异同。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哲学、世界观的涵义。
2、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角度,认识哲学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哲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的生活有重大指导作用。那么,哲学是什么?如何产生?研究什么?本课将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教师活动: 哲学与世界观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不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世界观不同,想问题,做事情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问,又给人们方法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师活动:下面大家总结一下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4、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社会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有密切关系。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总结的结果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还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专家点评”和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哲学与具体科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酒和枯萎。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哲学的涵义、哲学和具体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理解生活与哲学关系的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
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哲学是人们零散的、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集合
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答案:D
[例2]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方面,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答案:A
[例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B、某些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可以不受哲学的指导
C、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整理生活中或者科学研究的典型实例,思考、讨论哲学对人类的指导意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全章概述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本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新课程学习
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人们的实践,也必然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探究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是分不开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现状的反映和体现。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任何哲学都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并思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面对着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定时期的哲学思想总为一定时代的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指导。
1、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和精神独裁,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它培养了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的变革。
(四)实例探究
[例1]哲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 ( )
①哲学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时代的哲学形态 ③哲学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④一定时代的哲学会推动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
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答案 D
[例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 )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 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 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有决定性影响 ④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