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打包9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打包9套)

资源简介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片面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一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的,认识、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1)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内容,并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教师点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内容: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矛盾分析法总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分析法是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总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的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不回避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要求把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普遍性为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要求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住中心环节;二者关系要求既要抓住重点、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看问题要善于把握本质和主流,认清事物性质;二者关系要求既要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事物的矛盾及其两个方面要做具体分析。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做到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
(四)实例探究
[例1]“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一谚语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C、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答案:D
[例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 )
①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②重点论是看到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中的重点 ③两点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重点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 ③ ④ 答案:A
[例3]“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抓主要矛盾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③ D.②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思考、讨论并整理矛盾分析法,以及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处理问题。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形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点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主义是一个新事物,尽管遇到一些挫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主要原因是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形式新旧、出现时间先后、力量强弱,而在于它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新事物的发展历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以上内容,并思考应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性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以上结论,并思考应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的生活有重大指导意义。
(2)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质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事物质的变化需要有一定量的积累。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名言警句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重视量变,善于抓住质变。
(1)做好量变准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促进事物质变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有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发展的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问题,知道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明确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们做任何事情既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四)实例探究
[例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曲折的、迂回的 D、前进的、上升的 答案:D
[例2]之所以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因为新事物( )
①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②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③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是新出现的、力量强大的事物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答案:A
[例3]下列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① ②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全章概述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片面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二)进行新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可见,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即对立统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矛盾关系的内容,说说矛盾关系有哪两个方面的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对立中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3、矛盾的斗争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在对立、斗争中存在发展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哲学上的斗争与生活中所讲的斗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上的斗争更有广泛性,生活中所讲的斗争只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名言和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2、矛盾的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是各不相同的,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71页“名言和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区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要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漫画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该病人不懂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道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由于事物范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观点,知道了矛盾是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各不相同的,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四)实例探究
[例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 ( )
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②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④相互差异、相互对立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 ③ ④ 答案:C
[例2]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主要说明矛盾具有( )
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同一性 答案 D
[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 ( )
①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④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A.① ② ③ B.① ③ ④ C.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4]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案:B.
★课余作业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二)进行新课
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过程。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相关链接”以及“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社会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一个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每个人的知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以上内容,并思考应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总之,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变化。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运动、变化并不都是发展。
2、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变化侧重于运动发生的状态及性质变化;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和上升的变化。
(2)运动、变化都没有表明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发展揭示了运动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运动包含着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更高层次。三者都表明不是绝对静止的。
(4)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发展观点,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正是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实例探究
[例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①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事物前进的和上升的变化 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④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牛顿经典力学问世200多年时间里,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尊称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的“永恒定律”。但是,20世纪以来,这一神话却被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所打破。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例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源于 ( )
①事物的普遍联系 ②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 ③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① ② B.①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 A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发展的实质,以及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辩证法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新课程学习
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和辩证法的本质。
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革命批判精神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一个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过程,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辩证法的辩证的否定观点。
(二)进行新课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对立的。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因此,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辩证否定的意义: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实现自我否定,在于不断创新。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形而上学否定观不懂的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没有永恒的自然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状态,也没有永恒的认识和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永恒的发展状态。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这就是辩证法的本质之所在。
1、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2)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致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辩证的否定观,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统一。
(四)实例探究
[例1]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 ( )
①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发展的环节 ③联系的环节 ④既肯定又否定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A
[例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 )
要善于肯定一切
要勇于否定一切
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
答案 D
[例3]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因为它 ( )
①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 ②对既成的形式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去理解 ③是从既成形式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A.① ② B.①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
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早就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为人类服务。
2、联系客观性的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三、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联系。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联系多样性的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普遍联系观点,知道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实例探究
[例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表现在 ( )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每一事物都是世界这一联系网上的部分和环节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 )
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 客观性 答案 D
[例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 )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④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理解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革命批判精神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一、创新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因此,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发展创新。
(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文化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具体实例(略)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并思考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点评: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综合探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内容,并思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3、坚持唯物辩证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点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创新对民族进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知道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还总结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明确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分歧,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实例探究
[例1]1992年,党的14大确立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主要说明 ( )
A、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C、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D
[例2]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
①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④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在于 ( )
①是否承认联系 ②是否承认矛盾 ③是否承认发展 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局观念、整体观念,以及运用系统优化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努力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重要意义
整体与部分关系要求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要善于从整体出发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1、什么是系统?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
3、什么是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就是,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
(四)实例探究
[例1]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这主要表明 ( )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B、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C、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D、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
答案:D
[例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客观性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答案:A
[例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 ( )
①要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统筹考虑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 ②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