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案(打包5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案(打包5套)

资源简介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2.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价值选择。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和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才是正确地价值观?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不同的。
1、什么是价值判断?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就要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内容,并思考如何作出正确地价值判断?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4、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探究框题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价值选择也不同。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4、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1)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四)实例探究
[例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主要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 ( )
A、社会历史性特征 B、阶级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答案:B
[例2]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 )
①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②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③做到价值观念与时俱进 ④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 ( )
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消除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冲突 ③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④放弃个人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③ 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如何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牢固群众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确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关键之所在。
(二)进行新课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唯心史观没有看到杰出人物背后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名言”“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要尊重群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重要性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重要性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社会历史的主体,知道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四)实例探究
[例1]《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传说、故事、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基础上,于11世纪集体创作而成。一千年来,经藏蒙民众世代口耳相传流传下来。这主要说明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B
[例2]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 )
①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2.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投身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自身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去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身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在实践中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探究框题和“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相关链接”和“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此,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做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自身的主观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的先天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后天的努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却人人都能做得到,关键是看我们愿不愿做、怎样去做。挫折和失败是摆在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个栅栏,有的人遇到它就往回走,或者只跨过几个矮小的栅栏就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也有人每跨过一道栅栏,信心就增加一分,能力就提高一步,所以越走越远。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施展自己能力的过程。一般来说,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全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解决多样的人生难题,把握难得的人生机遇,从而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错误的思想和社会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对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外界的干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知道了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自身的主观条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四)实例探究
[例1]马克思说: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主要说明 ( )
A、劳动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的
C、劳动是人的价值的主观反映 D、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答案:B
[例2]广州某医院护士长叶欣,在“非典”时期临危不惧,用自己的生命挽救患者的生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艰难困苦的环境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3]“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段话主要表明了人生价值的实现 ( )
A、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B、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
C、有赖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D、需要首先实现自我价值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全章概述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新课程学习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方式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牢固群众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2课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与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界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6页探究框题以及8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以往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科学的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一一社会存在。
2、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探究框题和88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即: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并思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科学所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探究框题”和90页“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0页“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探究框题” “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阶级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知道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正确地是 (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④
答案:A
[例2]以往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科学的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 )
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没有看到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没有追溯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答案 D
[例3]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 ( )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④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A.① B.② C.① ② D.① ②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自身的规律决定的、客观的。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全章概述
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了解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实践、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新课程学习
12.1 价值与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以及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和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生活在世上总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做些什么才会有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人的价值观问题,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对于人们选择人生道路、认识改造世界等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进行新课
人的价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各有其自身的涵义。
1、哲学上的价值含义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什么是人的价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在理解价值的一般含义后,思考人的价值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3、人的价值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7页内容,并思考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与具体事物接触,就会形成对事物价值问题的看法。
1、什么是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揭示了价值观对人生选择的导向作用。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集体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它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价值与价值观,知道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地价值观。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正确地是 ( )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用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④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A
[例2]所谓价值观是指( )
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B.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C.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大小 D.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答案 D
[例3]“药是为患者生产的,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但药的疗效好了,企业的利润也会如期而来。”这种企业经营理念表明 ( )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企业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决定下发生的
A.① B.② C.① ②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