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认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认识近代殖民扩张对人口迁徙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对人类移民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理解华工为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感悟华人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转移和族群变化。教学难点:人口和族群的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认同。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教学设计:1.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影响更多表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区域文化。而近代以来由殖民活动所推动的人口迁徙,在范围上扩大至全球,在程度上表现为强势的输出欧洲文化,破坏美洲和大洋洲本土文化。这种人口迁移一方面是对美洲和大洋洲原有文化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的文化,推动了殖民地的社会转型。2.通过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全球范围移动、殖民扩张等相关史实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本课涉及的“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重构和文化认同”这一主题比较陌生,对于从文化角度认识和分析殖民时代人口迁徙,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主要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系统地进行认识。在学生初步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主题学习任务,进行历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为什么这个报告会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呢?它们觉得在新疆采摘棉花的工人都是被强制劳动。就像历史上美国的黑奴采摘棉花一样。图中的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这使得近代美洲族群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通过学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来解答这些问题。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一)欧洲的殖民扩张: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1.背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英、法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2.过程:3.影响:①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②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③对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④对世界:客观上推动了欧美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二)美洲族群变化1.族群的概念: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2.变化的表现及原因:材料一 16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耘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 ?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 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三 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们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发移民);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归纳为:(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原因:屠杀、奴役以及欧洲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非洲黑人的激增。原因: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3)欧洲白人的增加。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等因素移居美洲。知识拓展1: 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1)印第安人:主要是指除爱斯基摩人之外所有的美洲土著,是一种统称,而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早期印第安人曾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印第安人曾遭受大量屠杀,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左右。(2)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政策:①总统华盛顿:先从臀部往下剥皮,可以制作出高的长筒靴来。②总统麦迪逊:只要上交一张成年印第安人的头皮就可以获得100美元,妇女和小孩50美元。③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只要年满21岁的美国人向政府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但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就需要将土地上的所有印第安人杀死。④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知识拓展2: 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而设。感恩节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早期。"五月花(May Flower)"号是英国3桅盖轮船,1620年,该船载着102躲避政治迫害的人到达美洲,其中35人为清教徒,67人为“陌生人”(非清教徒人员),由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前往今天的马萨诸塞。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仅有50多人活下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天,感谢印第安人。移民们举行庆祝活动。之后,庆祝丰收的纪念日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941年,感恩节的时间固定下来,延续至今。3.影响:(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2)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3)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历史解释: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核心素养: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解读:(1)代表:①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代表了阿兹特克文化,是墨西哥文化传统的根源;②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代表西班牙殖民文化,虽然破坏了阿兹特克文化、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墨西哥的进步。③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议会大厦,代表墨西哥现代文化,象征现代墨西哥人:面向世界,兼容并包,浴火重生!(2)寓意: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样的融合,体现了当今墨西哥的文化精神是面向世界的、可包容多种文化的。教材学思之窗: 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提示:(1)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2)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3)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4)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4.美洲人口结构差异及原因:(1)北美:①概况: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紧保留地生活。②文化认同:以殖民地统治者英国文化为基础,多种文化融合,强调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③原因: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 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2)拉丁美洲:①中美洲:黑人占人口多数。原因: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②南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③多元文化认同:以宗主国文化为基础,融合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④原因: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一)大洋洲的发现和开发1.地理位置: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位于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2.发现和开发:(1)考古发现,3万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英国人到来前,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发展程度低。由于与其他文化相对隔离,没有文字与金属制造。(2)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二)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扩张材料一 澳大利亚是一块“谁见谁嫌弃”的神奇大陆。西班牙人:我试了,没找到。荷兰人:忙着赚钱呢,这地方我不感兴趣。英国人:这么一大片地儿,你们都不要吗?材料二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6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勋爵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1.殖民过程:(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原因:18世纪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犯罪率居高不下。(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料的需求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原因:工业革命发展催生羊毛、木材、小麦等原材料的需求。(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原因:“淘金热”的推动。2.殖民特点:(1)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2)种族灭绝;(3)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3.影响:1.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大洋洲原住民锐减: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2)欧洲移民迅速增多,白人成为主要居民。(3)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西方文明在大洋洲的全面移植,及移植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一)华工概念:1.含义: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通常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破产平民、无业贫民或渔民。前往的海外地包括: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2.历程: 两个阶段(1)主动移居: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下南洋)。(2)被迫移居: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及特点。历史纵横: “下南洋”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提示:(1)原因: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2)特点:①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②大多分布在东南亚;③人数较少。(二)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材料一 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摘编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材料二 从雍正二年到光绪十三年 ( 1724—1887) 的 163 年间,广东人口从 400 多万猛增到 2970 多万,增幅达近 6 倍之剧。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姚远《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材料三 中外恶商的勾结致使苦力贸易真正成规模地在中国兴起,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材料四 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台山歌谣》归纳为: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迫于生计:国内人地矛盾加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3.清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转变:被迫允许列强合法地招募华工。4.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三)近代华工出国的贡献:知识扩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奴隶贸易的废除的原因。材料一 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时间推移,奴隶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案》……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长达400年之久的奴隶贸易宣告终结。——[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 征之一切时代和一切国民的经验,我相信,由自由人做成的作品,归根结底比由奴隶做成的作品低廉。——[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归纳为:(1)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国思想界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形成强大舆论;②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废奴运动的开展。(1)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国思想界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形成强大舆论;②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废奴运动的开展。(四)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1.大多是被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2.与西方的殖民侵略有关3.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4.受到不平等待遇,死亡众多;5.规模大、范围广、遍及世界各地。(五)近代华工出国的影响:1.对当地:(1)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2)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2.对中国:(1)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2)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5)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6)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合作探究: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提示:(1)特征:①方向: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从宗主国流向殖民地。②方式:强迫移民和自由移民相结合。欧洲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多是被迫的。③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2)影响:①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②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带来新的文化认同;③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推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④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高考真题演练:1.(2025·浙江卷1月)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是华工漂洋过海登陆美国的第一站。1880年《哈泼斯周报》图绘(见下图),生动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的场景:其中有数位白人面孔,各商铺的小伙子竞相高挑鞭炮,争夺头彩,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为史料,该图反映了( )A.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B.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C.美国社会充斥对多元文化的偏见D.赴美华人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还有放鞭炮等传统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说明赴美华人保留着中华文化并且在当地进行传播,同时也有白人参与到庆祝活动中,进一步说明中华文化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D项正确;题干图片及描述没有任何信息体现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采取了排斥政策,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排除B项;图中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偏见,反而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接纳,排除C项。2. (2022·福建卷)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解析】 根据材料“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2019·全国Ⅰ卷)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解析】 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4.(2018·海南卷)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解析】 表格显示从19世纪和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课堂总结:板书设计: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一)欧洲的殖民扩张(二)美洲族群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一)大洋洲的发现和开发(二)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扩张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一)华工概念(二)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三)近代华工出国的贡献(四)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五)近代华工出国的影响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用地图及图片材料,利用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及补充大量文字材料,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时空观念素养落到实处。本课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脉络清晰易整理,引用材料丰富多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但是本节内容知识点较少,组织学生学生时略显单薄。《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7课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