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课前活动:我们曾经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是描写音乐或者乐器的,请同学回忆一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绝琴》李凭箜篌引李贺1.因声求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2.通过诵读、探究,深入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教学目标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著有《昌谷集》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诗风凄艳诡谲,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李贺诗评选摘(严羽)“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然仙诗、鬼诗皆不堪多见。(王思任)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解题:李凭箜篌引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时间:李凭演奏会高秋地点:中国(国都)演奏者:李凭这场演奏会除了诗人外还有哪些“听众”?他们听了箜篌曲之后有什么反应?写他们反应目的是什么?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音乐?(可以选取你喜欢的一两个“听众”讨论)合作探究b.江娥啼竹素女愁。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a.空山凝云颓不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有力地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至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补天女娲为之忘乎所以,山中神妪为之折服求教,老鱼瘦蛟为之翻跃起舞,伐树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醉如痴。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侧面烘托陌上桑(汉乐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分析说明: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效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直接描摹,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并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使读者清晰地感知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a.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 “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风来花底鸟声香”“鸟抛软语丸丸落”“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听觉---嗅觉听觉---视觉听觉---视觉(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由的想像力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a.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c.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正面侧面玉碎 凤凰叫清脆和缓芙蓉泣 香兰笑惨淡清丽娥女悲愁 浮云凝滞皇帝感动 气象万千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想象奇特意象丰富大胆夸张神话传说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直接描写和通感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手法总结问题探究:本诗仅仅是描摹“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吗?知人论世: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在本诗中哪些地方可以隐约看出来?4、“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乐曲中鱼衰老、蛟瘦弱、吴质难眠---诗人孤独苦涩的人生遭际。1、“吴丝蜀桐”---精美的琴---皇室宗亲、高贵的人。2、“空山凝云颓不流”---乐曲神奇美妙,---诗人才华横溢、名动京华。3、“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乐曲凄凉幽怨---诗人欢乐与悲苦的两重命运。请结合诗句,比较《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拓展延伸音乐描写表《李凭箜篌引》 《琵琶行》意象意象特点艺术手法情感(词语)风 格篇名比较点空山云江娥昆山玉芙蓉破石老鱼吴质光怪陆离虚幻怪诞非现实、不常见聚焦式呈现比喻(借喻)啼、愁、泣、寒、冷、湿碎、破浪漫主义(凄美冷艳)现实主义(平易感伤)正侧结合、侧多正少神话传说用典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流泉铁骑刀枪银瓶水浆裂帛之声平常熟悉自然明白身边的、常见的波浪式呈现比喻(明喻+借喻)正侧结合、正多侧少幽愁暗恨素女香兰秋雨凤凰瘦蛟冷光紫皇寒兔听李凭谈箜篌杨巨源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有人说,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是哀伤、凄冷的呢?年轻时很有诗名,但因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而卒,年仅27岁。“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病骨伤幽秦”“秋姿生白发”“惊霜落素丝”他只好骑着一头瘦驴,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孤独而苦涩。李贺其人李贺的情感有两个极端:一是冷酷现实,层层重压之下的痛苦与绝望;一是诗人皇族出身,年少成名,志在天下的自负与希冀。两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李贺诗歌独特的“冷艳”风格,深蕴本诗之中的既有作者屡经磨难的苦闷心情,也有寄托于李凭箜篌之感天动地中的自我实现的美好希冀。本诗当作于李贺在长安担任奉礼郎的三年间,实际上,此时他虽位卑而无聊,但并未对未来的彻底失望。绝望与希望这两种极端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李贺的心象世界显得极为诡异,……其死寂中有抗争,颓败中有希望,这正是李贺矛盾内心的形象写照,也正是基于这一抹精神的亮色,李贺的诗歌当属浪漫主义,而绝非悲观主义。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②,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③,余响④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①[绿绮]古琴名。据说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②[挥手]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③[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④[余响]《列子·汤问》:“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1)结合全诗谈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现手法。当堂训练答: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曲终时的景色描写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很好的烘托了琴声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