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2课时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1. 结合典型代表人物、事迹及其所体现的精神特质,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2. 通过对历史故事、现实案例、文学作品等多种素材的深入分析,显著提升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洞察、解读和归纳能力。3. 激发学生内心对中华人文精神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其从情感深处珍视民族文化瑰宝,坚定文化自信根基。思考:从屈原的作品及其故事中,你领悟一种怎样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力量?这些精神品质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目标生活观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讲述了屈原以及《楚辞》背后的故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极。”“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中的这些语句,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屈原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探究与分享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0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思考: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社会,你有何感受?和谐社会探究与分享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小组交流分享: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我们在日常中如何传递和弘扬和谐?○马克思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鲁迅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雨果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教学目标名言赏析0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感动中国人物思考: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国家举办这样的活动有何主要意义?探究与分享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刘玲琍老师,33年来,她用爱心和耐心,教会了听障儿童开口说话。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母亲。当孩子们用并不标准的声音说出“谢谢你”、“我爱你”时,那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她让这些孩子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向刘伶俐老师学习,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我们要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相关链接小组讨论请你说说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启思导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思考:你如果参加该活动,会挑选哪篇经典参赛 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举例说明你感受到的中华人文精神。课堂小结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7.2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熏陶教化凝聚示范我的收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收获呢?(温馨提示:可以从情感上、知识上、行动上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