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课前准备及网课要求
1、语文课本
2、听写本
3、笔
4、不走思的心
5、不允许随意发言和刷屏
课前小知识(写景诗三大关系)
登高必然望远
望远必然怀乡
怀乡必然断肠
课前小知识(写景诗三大关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登高必然望远 登高必然望远
望远必然怀乡 远望必然抒情
怀乡必然断肠 抒情必然壮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复原图
恐 龙 化 石
恐 龙 蛋
斯 石 英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920—1992)
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恐龙灭绝的原因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一、快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学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解读
(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精读细研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①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②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④“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⑤由此推断“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
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③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精读细研
1.如何划分《恐龙无处不有》的段落结构?试着划一下。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打比方
精读课文,理解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例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冰雪覆盖的特点。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 、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印证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合作探究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能用准确的数字。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通过列数字,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力强。“多次”“大约”等词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列数字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
《被压扁的沙子》
文 题 理 解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主 要 内 容
《被压扁的沙子》,说明的是 “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整体感知
啊!我要死啦!
“火山说”
“撞击说”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一、默读课文,明确观点。
课文解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作者的根据又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证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 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 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由以上几例,作者认为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⑥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 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 1980年
火山说 1987年
肯定“撞击说”
斯石英形成原理
沙子受到巨大压力
斯石英出现地点
受巨大撞击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的场地
否定“火山说”
火山温度熔化了岩石
火山地区没有斯石英
麦克霍恩等研究证明
斯石英中的原子排列
结论
恐龙灭绝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写作思路
说 明 顺 序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作者先提出两个假设,然后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进而论证另一个说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说 明 顺 序
中心思想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体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新的结论。
写 作 目 的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文 题 研 究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4.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严谨。
比 较 阅 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
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
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比 较 阅 读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我一直梦想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
—— 阿西莫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