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七子之歌·澳门》,是由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所作的词。在祖国山河破碎的时候,闻先生写下了“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的爱国诗篇。现在,让我们随着臧克家的笔端,看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在风雨如磐的年代,用生命践行着什么。新课导入澳门归回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七子之歌》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重点)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难点)学习目标1、闻一多先生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烛》《死水》。检查预习,了解人物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本名家骅(huá)。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描写中国被侵犯的土地。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2、作者臧克家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检查预习,了解人物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仰之弥高( )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群蚁排衙( )校补( )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 气冲斗牛( )字词注音míqièwùkuīlìyájiàonínɡjiǒnɡdǒu一、读课文,梳理字词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望闻问切:词语解释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出自《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弥,更加。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镂刻。舍,停止。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诊是观察病人气色。闻,听。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警报迭起:气冲斗牛: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这里指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的信号多次出现。迭,屡次、接连。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二、读标题,分析写了什么提示:观察本文标题,可以发现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结合式标题告诉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思考作答,师生课堂交流。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二、读标题,分析写了什么提示: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学生跳读勾画梳理,然后进行课堂交流。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4、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5、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了就做读标题,梳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总写(1、2段)(议论)—分写(叙述、描写、抒情)—总写(7段)(议论)总写(8、9段)(议论)—分写(叙述、描写、抒情)—总写(20段)(议论)夹叙夹议二、读标题,分析写了什么提示: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并填写下表。学生先速读勾画归纳,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方面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原则言行片段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撰写《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典型材料小结:通过以上的提炼整合,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的思路: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关于“说”和“做”的言论开篇,用先生编写了三本书来表现他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并以7、8、9 三个自然段过渡。第二部分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三个片段来表现先生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最后,以作者高度赞扬“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收束全文。文中多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既呼应标题,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精致严谨。在梳理文本思路的过程中,我们以文章组合式标题为切入点,抓住文中与标题紧密相关、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闻一多学者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设计行的高标口的巨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第二课时联读资料卡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1930—1932 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 1928 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1932 年秋—1937 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1943 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 年7 月 15 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三、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及作用提示:本文作者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细腻、精致凝练,富有诗意。阅读时,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饱含情感的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学生先速读勾画归纳,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按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字、词、句、段均可)品味到语言的诗意,这个字(词、句)是 ,写出了(表现了或体现了) 。教师示范:我从文中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总是头发凌乱”“睡得很少”(字、词、句、段均可)品味到语言的诗意,这些(词、句)是 四字词、也是细节描写,写出了(表现了或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勤勉,治学的专注程度。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2、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等对所用本子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群蚁排衙”则对“密密麻麻”进行了补充,写出本子上的小楷不仅密集,而且整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一丝不苟、严谨态度。严谨、勤勉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表现了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描绘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写出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时的从容不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语言诗意的特色首先就体现在:细节传神,形象生动。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提示: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语句,想想分号前后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先观察思考作答。分号前后的语句多为短句,有的甚至两个字就成一句话;前后句为并列关系,语意互补。小结:这种前后句的字数基本相同,文意相对的语句叫做对句。本文的对句不少,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一个前后文意形成对比的对句。格式工整的对句,一般句意明晰,节奏明快,读来音韵铿锵。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短句和对句的表达效果。提示:这篇课文除了多处使用对句之外,也有不少成对使用的四字词,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等,读来也是响亮有力、朗朗上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成对使用的四字词,感受一下铿锵的力量。生齐读感受。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提示: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句子。如果将它改成“越钻研,越起劲;越钻研,越不舍”,会不会更简洁一些 生先思考作答,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修改之后固然简洁,但表达效果不好。原文所引典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颜回称赞老师孔子的话,意思是颜回认为孔子的学向及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及。这里借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对于古代典籍钻研的兴致勃物,执着坚韧;赞美先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臧克家作为弟子对老师闻一多的景仰。使用典故,使文章言简意赅、表意含蓄、内涵丰富。小结:工整警策的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使文章充满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语言诗意的特色还体现在:对句工整,节奏铿锵。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3、现在,他“说”了就“做”。提示:本文多处出现“说”。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组不同语句中的“说”的表达效果。生先思考作答,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这句中的“说”是指向他人宣布自己做了某事,这里用人家先说再做的自我标榜,反衬出闻一多先生先做再说的务实低调。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联系下文,先生的钻研由唐诗转到楚辞,又向“古典新义”迈进,都是在别人赞美惊叹之声中完成的。“做”了没有“说”,除了表现闻一多先生的低调谦逊之外,更凸显出一个爱国学者为救国救民研究学术的孜孜不倦。3、现在,他“说”了就“做”。这句中的“说”是指以笔为枪号召民众,抨击反动政府,是一种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言”与“行”高度统一,敢想敢为,英勇无畏。小结:“说”一字的多重意蕴,使文章耐于咀嚼,具备诗歌语言一般的凝练之美。语言诗意的特色还体现在:用心炼字,语意凝练。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巨人”指身材远远高大于普通人的人,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说”的境界——远胜于普通人;“高标”意为最高标准,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在行动方面堪为楷模,可供世人参照模仿。这句话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了高度提炼,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是一个饱含情感,响亮有力的议论式收尾。语言诗意的特色还体现在:由衷抒写,情感深挚。小结:在刚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起研读了这篇文章的诗意语言。语言的诗意体现在:细节传神,形象生动:对句工整,节奏铿锵;用心炼字,语意凝练;由衷抒写,情感深挚。作者用诗意的语言,细致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为救国救民严谨刻苦治学,英勇慷慨疾呼的学者和革命家,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四、读课文,组装成诗,深悟精神微写作提示:学习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已被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下面,我们尝试用诗的形式,写下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歌。写作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组合,自创诗句不超过全诗的五分之一;诗歌主题鲜明;字数不少于10行,题目自拟。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做了再说,——为国寻求药方。做了不说,——十年钻探典籍。说了就做,——鼓壮志领游行。敢说敢做,——用生命践誓言。闻一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学者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出户。沥尽心血,钻探典籍。十年艰辛,终成三部巨著。文化药方,疗治衰微国运。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仔细揣摩品味了文章情感充沛、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诗意语句,走近了杰出学者和英勇战士闻一多,深入感受了他的勤勉严谨、勇敢无畏和任何情势下都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内容 特征 材料 品质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再”说“,”做“了也不”说“”说“,”说“了就一定”做“《唐诗杂论》《楚辞校部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锲而不舍沥尽心血严谨治学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主旨归纳1、结构严谨,过渡自然。2、选材典型,中心突出。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4、语言凝练,富有诗意。写作鉴赏拓展延伸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前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当天下午,闻一多先生就被特务暗杀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