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 琥珀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文章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还能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文中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涉及到松脂球的形成、化石的形成等科学知识,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梳理、理解。同时,作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对蜘蛛、苍蝇动作神态的想象,对松脂滴落瞬间的细致刻画等,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合理想象与生动表达。二、教学目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学习作者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进行想象写作。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形成的必要条件。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学习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感受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演示法、读写结合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琥珀图片,提问:同学们,见过这种东西吗?知道它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琥珀的兴趣,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课题“琥珀”,相机介绍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昆虫、植物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块琥珀背后有着怎样神奇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琥、珀”:读准二声,可结合图片加深印象。“脂”:翘舌音,与“指”区分,可组词“脂肪”“松脂”。“渗”:翘舌音,可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渗出”。重点指导书写“怒、吼、脂、拭、餐、划”等易错字:“怒”:上半部分“奴”不要写成“如”,下面“心”字底要写稳。“吼”:注意“口”字旁位置,右边“孔”要写紧凑。“脂”:“月”字旁窄长,“旨”上半部分“匕”不要写成“七”。设计意图:扎实的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初读、认读、正音、书写指导等环节,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三)精读课文,探究琥珀形成过程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琥珀样子的段落(第17-18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琥珀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设计意图:从琥珀的样子入手,逆向引导学生探究其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步骤。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松脂球的形成:炎热的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点明环境,为松脂融化提供条件),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营造大背景,与陆地环境形成对比),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增添环境氛围)。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描写苍蝇的状态,为下文埋下伏笔),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苍蝇的落脚点,关键地点),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细致的动作描写,画面感十足)。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新角色登场,推动情节发展),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的意图,增加紧张感)。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动作描写,凸显蜘蛛的小心翼翼)。就在这时,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情节转折)。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松脂滴落的时机、位置恰到好处,形成松脂球的关键一步)。化石的形成: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说明松脂球不断积累壮大)。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强调漫长岁月,感受化石形成不易)。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地壳运动,环境变化,为琥珀形成提供后续条件)。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持续的地质作用)。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松脂球留存,等待最终变化)。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点明最终结果,琥珀形成)。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琥珀形成的复杂过程,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概括能力,渗透科学知识。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琥珀的形成过程写得如此详细、生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根据琥珀的样子进行合理推测)出示琥珀形成过程示意图,对照示意图,师生一起回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要有松树林(提供松脂来源)。天气炎热(使松脂融化滴落)。蜘蛛、苍蝇恰好在一起(故事主角具备)。松脂不断滴落(形成松脂球)。漫长的时间(完成化石转化)。地壳运动、泥沙掩埋(后期地质作用)。设计意图:借助示意图,直观呈现琥珀形成的条件,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进一步理解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深入探究,体会科学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描写是亲眼所见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是根据琥珀的样子,结合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测想象出来的。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推测依据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什么。例如:“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让学生明白作者依据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推测出远古时代它们的存在,感受其科学推理)再如:“如果没有太阳照耀,松脂就不会融化,也就不会有松脂球,更不会有这块琥珀。”(体会作者依据琥珀形成条件进行的层层推测,严谨细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寻作者推测的依据,深入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需要有理有据。(五)体会表达,学习写法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如:“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赋予苍蝇人的情感与活力,画面生动)“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细致入微地刻画蜘蛛的动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紧张氛围)“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一词精准地表现出松脂滴落时机的巧妙,突出偶然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与运用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作者在描写琥珀形成过程时,不仅有科学严谨的推测,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易懂。布置小练笔:根据课文中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发挥想象,写一写另一种琥珀的形成过程,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写完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总结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也学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更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持续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琥珀或其他化石的资料,制作手抄报,下节课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强化知识与情感目标;拓展延伸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六、板书设计琥珀形成过程:松脂球→化石形成条件:松脂、炎热、昆虫、时间、地壳运动科学态度:严谨推测写作方法:合理想象、生动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