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山界》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老山界》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6.《老山界》
(第一课时)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长驱2万5千里,纵横11个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完成长征。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陆定一去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

情景导入
1.默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语句,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传达出的精神品质。
3.联系生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信。
学习目标
陆定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作家简介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创作背景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峭壁( ) 咀嚼( )  
骨碌( ) 督促( ) 不可捉摸( )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huáng

jǔ jué
chān
zhuǐ
quán
wū yè
读准字音
jiǎo
qiào
gū lu


hān

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人物:
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文章层次。
3.本文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在文中圈画相应的词语,概括作者翻阅老山界的经过。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文章层次。
整体感知
①决定翻越老山界(1)
②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
③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概括事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本文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在文中圈画相应的词语,概括作者翻阅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第二天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一 天
第 二 天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开始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山沟
红军战士
准备上山
下午
傍晚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①老山界的高和险: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峭,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行军路途很艰难;
②有伤员、病员随行,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睡不好:夜间就地露宿、连续行军;
③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重难讲解
2.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①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山脚连到天上的火把”不仅写出山路的陡峭,更能表现红军的崇高精神品质。
②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行军路途艰难、处境困迫之时,红军仍用言语相互鼓励。
③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红军在如此艰难时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整袋子米送给瑶民母女;队伍里的全体成员坚定地完成自己的人物,这些都体现队伍高度的自觉。
重难讲解
6.《老山界》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语句,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传达出的精神品质。
3.联系生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信。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以下问题: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什么?
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
3.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找出文章登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批注和赏析。
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什么?
重难讲解
首段:交代了山的高度和山的名称,暗示山难翻,为下面叙述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铺垫。
尾段: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表明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体现红军善于向群众宣传自己、善于发动群众的特点。这也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反映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理解和支持。
重难讲解
3.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找出文章登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批注和赏析。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准确而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险峻;而“许多”一词则表现红军队伍之长。队伍、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的坚强意志、豪迈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讲解
②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重难讲解
③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通过描写下山时所见明朗、清新的景色,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重难讲解
4.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①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重难讲解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 “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重难讲解
③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就酣然入梦了。(“横着心”和“酣然入梦”是否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重难讲解
④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通过动作描写,“卷”“蜷”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情景,表现寒气刺骨的恶劣环境。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重难讲解
⑤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叹息”一词,拟人化地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重难讲解
“长征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能继承并发扬“长征精神”的内涵,乐观面对生活。
课堂小结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