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1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其实,这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刘禹锡是怎样的人?请一起走进他的名作《陋室铭》。
情景导入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品析鉴赏,理解文意,总结陋室特点。
3.结合背景,分析手法,感悟作者品格。
学习目标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被誉为“诗豪”。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也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写作背景
铭,记也,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字简约,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文句押韵,句式工整,朗朗上口。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器物铭、居室铭、山川铭等。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陋(lòu)室铭
刘禹锡(x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lú),西蜀(shǔ)/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整体感知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神异。
这。
语气词。
简陋的屋舍。
名词作形容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绿。
蔓延。
映入。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青。
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整体感知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陋室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弹奏。
世俗的乐曲。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不加装饰的琴。
指官府文书。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形体,躯体。
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正确语序为“有何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虚衬实,运用类比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形象而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后文歌颂陋室做铺垫。
重难讲解
2.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重难讲解
原句 描写角度及特点 描写方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居住环境清幽、雅静
充满生机
对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之人博学儒雅,品德美、才学高
对偶、衬托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高雅脱俗
对偶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有何妙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苔痕、草色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恬静、清幽的特点。
②“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突出环境的生机盎然,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突出环境清新、幽静,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点明陋室不陋。
重难讲解
4.刘禹锡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不矛盾。“调素琴”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再加上阅读金经,表明作者日常生活恬静高雅、生活情趣质朴高雅,这是正面实写;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这是从反面虚写,既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高雅情致,也侧面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重难讲解
5.文章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手法,将自己居住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才能,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增强文章说服力。
重难讲解
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做结,有什么作用?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句结尾,更具雄辩力量,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巧妙呼应篇首的“惟吾德馨”,含蓄而发人深省。
重难讲解
7.作者为何作者要写陋室?
陋室是作者的屋子,作者是借陋室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他物来表达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叫作托物言志。
重难讲解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警诫,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至高追求。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守这一美好的品行,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最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重难讲解
9.本文短小精悍富有音乐美。再读文章,说说你的体会。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从修辞角度来看,作品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重难讲解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能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课堂小结
板书
1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莲花的魅力到底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莲说》,从中感受莲之高洁独立。
情景导入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品析鉴赏,理解文意,概括莲花特点。
3.结合背景,分析手法,感悟作者志向。
学习目标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奠基者之一,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
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写作背景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灵活,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多语言简明,寓意深刻,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师说》等。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爱莲说
周敦颐(dūn 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jìn)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yān)。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爱莲说
周敦颐(dūn yí)
予/谓(wèi)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
整体感知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值得。
只。
结构助词,的。
很,非常。
人称代词,我。
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沾染(污秽)。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洗。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水波。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艳丽。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远闻。
更加。
清芬。
洁净地挺立着。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语气词。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多。
整体感知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爱莲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以为。
叹词,表示感慨。
结构助词,的。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少。
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正确语序为“爱菊”“爱莲”“爱牡丹”。
听闻,听说。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着,(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整体感知
1.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分别赋予了莲花哪些品质?
重难讲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
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端庄洁净、洁身自好
2.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重难讲解
菊是隐逸者,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消极避世、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贪图享乐的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它不染尘俗,高洁典雅,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
3.《爱莲说》称莲为“花中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是端庄质朴,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通达正直,洁身自好,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难讲解
4.本文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通过作者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难讲解
5.如何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对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追求。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暗含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和孤独。此外,也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的嗟叹。
重难讲解
6.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重难讲解
7.联系生活,说说你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今天,“出淤泥而不染”仍是可贵的人生境界,我们要坚守原则,坚持做人的底线,洁身自好,宁静致远。
重难讲解
8.朗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也有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重难讲解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课堂小结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