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情景导入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今天就让我们回顾本单元文章,在阅读中感悟。1.再读文本,理解人性之光。2.探究讨论,分析“曲折”之美。3.品析语句,体会用词之妙。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普通人构成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动或启人深思的故事。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虽平凡,但他们身上也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请完成下面的任务。任务一:说说人性美任务二:品品曲折美任务三:赏赏用词美本单元的课文聚焦在小人物身上,仔细品读就会发现,普通人身上往往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表现出民族的品格。请从本单元或以往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个人物,用“人+事+品格”的格式进行概括,全班同学交流。任务一:说说人性美重难讲解要求:①紧扣单元主题,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明确人物平凡身份与闪光品格在文中的具体体现;②结合典型事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格的内容,注意语言简练。③参照示例,按照“人+事+品格”的格式进行概括。示例: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普通又平凡的女工,却帮助童年的“我”买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以至让“我”感受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其实,这不是“神力”,而是长妈妈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然呈现。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推举1名同学进行讲述,讲述时应注意表述清晰、逻辑连贯等。2.每组依次进行讲述,时长2分钟。3.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打分,推选出“最会概括小组”。展示交流重难讲解示例1:妞儿,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生活极其艰苦,吃的是“水沤的杨树叶”,穿的衣服破烂而单薄,“脸冻得像带霜的柿叶”,“手冻得像上冻的红萝卜”,但她并不在意。她因“我”在河边洗脸发生“争执”,却在看到“我”没穿袜子时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妞儿喜欢学习新东西,在贩枣赚钱后她提出要买织布机并很快学会了全套手艺。她泼辣直率、善良淳朴、勤劳能干、聪明好学,热爱祖国、渴望胜利、向往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支援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从妞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强乐观的伟大品格,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通女性的缩影。重难讲解示例2:父亲,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因自家台阶低而自卑,一心一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此,父亲付出一生的艰辛,每天鸡叫三遍就出发,黄昏贴近才归来,一冬过后,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那宽大的脚板裂着干沟,干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泥土的颜色成了他脚的本色,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可新房终于建起,本该高兴时,他却有些手足无措,不习惯地露出尴尬的笑。为造高台阶,他付出全部,人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是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勤劳朴实、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 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自尊要强和坚韧不拔。“文章看山不喜平”,好的叙事作品往往要讲究一点儿“曲折”。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梳理故事的内容,看看文章在事件选择、内容组织、详略安排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曲折”味道的。课外可以搜集一些名家关于“曲折”的论述,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围绕文章的“曲折”之美,整理一份读书笔记。任务二:品品曲折美重难讲解1.了解“曲折”①概念:情节曲折指的是故事情节在发展中遇到障碍和难题,以及这些障碍和难题如何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得故事不仅仅是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变化。②作用:情节曲折不仅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地传达主题,深化角色刻画,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重难讲解1.了解“曲折”③常见手法:欲扬先抑: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安排、事物发展等呈现起伏变化。“抑”是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是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情节突变:反转式结尾最常见的技巧之一。指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一切似乎都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却在结尾处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使整个故事走向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手法常见于“欧·亨利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重难讲解1.了解“曲折”③常见手法:倒叙、插叙: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倒叙指根据表达需要,把事件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一波三折:在叙述故事时,故意设置多个转折点,每个转折点都带来不同的结果和挑战,使故事充满不确定性和探索的乐趣。重难讲解2.分析“曲折”请选择一篇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体现“曲折”之美的。示例1:《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成“大”字等不好的习惯憎恶、讨厌、不耐烦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得知阿长踩死隐鼠敬意消失,产生怨恨长妈妈买来《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欲扬先抑抑扬抑扬重难讲解2.分析“曲折”请选择一篇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体现“曲折”之美的。示例2:《台阶》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未建成前,满心期盼建成之后,失落无措未建成前,有劲建成之后,衰老情节突转多年前父亲一口气将青石板背回了家现如今父亲挑水进门跨门槛却扭了腰重难讲解2.分析“曲折”请选择一篇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体现“曲折”之美的。示例3:《山地回忆》想要送农民代表布,由此引出往日回忆;河边洗脸偶遇妞儿,争论卫生引出袜子;妞儿制作粗布袜子,我帮大伯进城贩枣;贩枣挣钱买织布机,妞儿学会全套手艺;穿上袜子抗战三年,黄河洗澡丢失袜子;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现实回忆现实布为线索倒叙重难讲解3.名家谈“曲折”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梁章钜《退庵随笔》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几经修改,始定为“绿”。这是古人善于“炼字”的一段佳话。其实,词语的选择、锤炼在语言运用中始终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揣摩下列加线词语的妙处,并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味。任务三:赏赏用词美重难讲解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示例:运用动作描写,几个动词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阿长粗俗多事的特点,表达了鲁迅一开始对她的厌烦。②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示例:“挺”在这里的意思是直挺挺的,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表现出山地环境的恶劣,为妞儿给战士做袜子的情节做铺垫。重难讲解③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示例:“摇不散”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父亲目光的专注,表明了父亲的梦想不可动摇,生动地表现出羡慕、向往高台阶的心理。④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示例:“朗润”和“起来”连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由暗淡到明朗、由干枯到润泽的渐变过程,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重难讲解⑤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示例:“卖弄”本指夸耀、炫耀,显露本事,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鸟儿的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⑥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示例:“睨之”指斜着眼看他,通过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艺的不以为意,为下文两人的矛盾埋下伏笔;“睨之”和“自矜”形成对比,为故事的发展蓄势。重难讲解小结:炼字的选词①炼动词:动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化凡为奇,化静为动,增加动态感。②炼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情感,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③炼副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等。恰当运用副词,可以使诗歌内容更加深刻。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也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愿你们的每一天都有书香陪伴。课堂小结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