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情景导入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今天,就让我们回顾这些文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回顾课文,梳理文中的中华传统美德。
2.探究讨论,分析体会引用的表达效果。
3.学习根据阅读目的分别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请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温故知新
任务二:学以致用
任务三:阅读实践
本单元课文或写人记事,或辩证论述,或借物写怀,以多样的方式表现出中华美德的价值与魅力。再读课文,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美德,选择其中一种,作深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诠释。可以讲一个故事,发一段议论,也可以借助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全班交流,并将讨论的成果加以整理,办一期主题壁报。
任务一:温故知新
重难讲解
课文 中华传统美德 心得体会
《驿路梨花》
《青春之光》 《有为有不为》 《陋室铭》 《爱莲说》 乐于助人、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知恩图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辩善恶、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庄重质朴、通达正直、洁身自好
示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重难讲解
要求:
①紧扣单元主题,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题,明确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者的志趣追求等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
②结合课文典型内容,梳理并概括出所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
③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
示例:《驿路梨花》讲述了在哀牢山深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及其家人维护一座由解放军建造的小茅屋,为过往行人提供便利和帮助的故事。生动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重难讲解
示例:
《青春之光》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通过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描写,赞扬了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黄文秀这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群体的赞美、敬佩之情。
重难讲解
如何践行中华美德:
①积极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包括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活动,查阅互联网资源等。
②自觉实践:在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中主动自觉地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行为标准要求自己,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调整,将传统美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③交流传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认识,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影响更多的人。
④尊重欣赏: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写文章或讲话时,恰切地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往往可以使表达更加凝练典雅,富有意味。本单元的多篇课文都用到了这一手法。请找出本单元其他课文中引用的语句,体会引用所带来的多样的表达效果。从学过的课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想一想自己会在哪些情况下加以引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积累和设想。

任务二:学以致用
重难讲解
了解“引用”:
概念:引用是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言、格言、民谣、谚语等)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歌曲等,往往能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便于大众接受等; ②引用诗句,往往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赋予文章文化底蕴;引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则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用古文,往往能增加文章的历史感和文化厚重感;议论文中引用名言等,可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驿路梨花》结尾处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增添了文化韵味。
重难讲解
《青春之光》:“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曾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直接引用黄文秀入党申请书中的话,表明她的价值观,表达作者对其高尚品质的赞颂之情。
《有为有不为》: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引用古语,引出本文的分论点,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更具雄辩力量,呼应开头,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
重难讲解
摘抄示例:有人向往“看天空云卷云舒”的恬静淡雅,有人憧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自信,我要的是轰轰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大量引用古诗名句,使表达更加凝练典雅,富有意味,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赋予文章以文化底蕴。
精读和略读都是常见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目的、对象、主要方法等角度归纳精读和略读各自的特点。然后自选一篇以美德为主题的文章,先通过略读快速了解内容,再运用精读深入把握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可以以条目罗列的方式,活用一段概括性的话,将你的认识记录下来。
任务三:阅读实践
重难讲解
精读 略读
目的
对象
主要方法
①深入理解文章细节,推敲作者观点;②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技法,提升文学素养;③深入学习,获取深层次信息和系统知识。
①快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形成对文章的初步认识;②快速筛选相应书籍便于精读;③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经典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及著作、重要文件、感兴趣的作品等
新闻资讯、通俗读物、长篇文献的目录和前言等
①逐字逐句阅读,深入分析;②圈点勾画,做笔记;③联系创作背景,比较阅读。
①快速浏览,整体理解;②先看标题、目录等,了解大致框架;③抓主要信息,跳过次要细节。
重难讲解
精读:
速度较慢,需要逐句理解;深度较高,能深入文本细微之处。
要求:全面深入理解;多维细致分析;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略读:
速度较快,侧重于快速浏览;深度较低,主要理解文章大意。
要求:快速浏览;突出重点;默读为主;及时反思总结。
重难讲解
自选一篇以美德为主题的文章,先通过略读快速了解内容,再运用精读深入把握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阅读提示:
①明确相应的阅读目的;
②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③注意各自的阅读速度;
④检测相应的阅读效果。
知足知不足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重难讲解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字面上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
重难讲解
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重难讲解
1.略读:快速浏览,抓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明确文章观点,时间2分钟左右。
①什么叫“知足”呢?
②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③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
④除场合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就是适当的限度。
⑤人贵有自知之明。
⑥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观点: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知足和知不足的尺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重难讲解
2.精读:圈点批注,全面理解,深入阅读文本,分析结构语言,时间15分钟左右。
阅读任务示例:
①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效果?
②“知足”与“知不足”各指什么?作者是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③文中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④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
重难讲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塑造了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明风尚 。多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我们积累名言警句,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品德、塑造灵魂。
课堂小结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