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小石潭记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小石潭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
1.了解柳宗元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景物特点。
3.理解作者心情变化,体悟文章情感,收获独特的感受与审美经验。
重点
难点
重点
学习目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著有《河东先生集》,散文代表作有“永州八记”。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唐代永州,地处荒僻,然而自然景色甚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居永州十年之久。因心情郁闷,常自放山水之间,并写过不少山水游记,其中一组八篇尤为后人传诵,世称“永州八记”,文载《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记各自成篇,而又有一定联系,好像一卷优美的山水画轴,把永州秀丽的奇山异水描绘得形神毕肖。各篇均根据实地景物情况,突出地写出其中某一特点,且同为写石写水,亦各不相同。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永州山水,不仅貌肖,而且传神,故为游记中的名篇。
永州八记
晓畅文意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10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huánɡ
liè
chí
kān
luò

chù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0 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qiǎo chuànɡ
suì
10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竹林。
都是玉饰。
格外。
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珮、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倒装句
10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翻卷。
摇曳牵连。
蒙盖缠绕。
动词,成为。
动词,作为。
倒装句
倒装句
10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忽然。
穿透。
表示约数。
轻快迅疾的样子。
静止不动的样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依傍。
好像。
10 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凉。
深。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源泉。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可不译。
10 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
己,曰奉壹。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作者的堂弟。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凄清。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去的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停留。
表顺承,于是,便。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10 小石潭记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1)隔篁竹,闻水声 篁竹: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卷石底以出 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嵁: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树翠蔓 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
(6)蒙络摇缀 蒙络:____________________
摇缀:____________________
竹林 
格外 
翻卷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 
摇曳牵连
10 小石潭记
(7)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俶尔远逝 俶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往来翕忽 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隶而从者 隶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约数 
好像
依傍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凄凉 
深 
跟随着同去
10 小石潭记
重点虚词
(1)为
①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作为 
(2)以
①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把  
(3)而
①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 
动词,成为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介词,因为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
“就”“才”
(4)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顺承,于是,便
10 小石潭记
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1)不可久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住的地方;住所
(2)余弟宗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剩下
(3)乃记之而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停留
人称代词,“我”
离开
10 小石潭记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见小潭 下:__________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3)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年轻人
向西
向下
在空中
10 小石潭记
④斗折蛇行 斗:_________________
蛇:_________________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
使……感到悲伤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使……感到寒冷
以……为乐
10 小石潭记
3.一词多义
(1)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
①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示起点,自,由
(3)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澈  
大约
跟随
凄清
可以
10 小石潭记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如珮环鸣”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主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省略句:
判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省略主语“溪水”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者……”表判断
10 小石潭记
文旅推介官选拔赛上,班级打算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景点设计,请你化身永州文旅推介官,来为游客导游小石潭景点吧!
核心情境
情境学课文
10 小石潭记
任务一:游踪设计——追随柳宗元脚步
一千多年前,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曾踏足此地,为这片美景所倾倒,挥毫泼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石潭记》。今天,我们有机会追寻古人的足迹,亲身体验那份宁静与美好。
10 小石潭记
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呢?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移步换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10 小石潭记
西行穿过竹林
潭中鱼可百许头
乃记之而去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闻水声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青树翠蔓
潭西南而望
坐潭上
远处
高处
低处
潭周;近处
潭中凝视
潭边远望
潭上
定点观察
根据课文还原作者游历小石潭的经历及见闻,画出示意图。
10 小石潭记
任务二:景点推介——别具匠心巧介绍
小石潭,位于永州城西南一隅,这里山清水秀,竹林幽深,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处秘境。当我们步入这片清幽之地,可以观赏哪些景点呢?它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10 小石潭记
竹林听水
“石”中奇趣
游鱼相戏
溪流迂曲
竹树环合
10 小石潭记
当年的柳宗元就是在这片竹林听到传来的如环佩碰撞般的水声,激发探幽揽胜的兴致,“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今天,让我们也在茂林修竹中听水声潺潺,品自然胜景之美。
竹林听水
10 小石潭记
看,“石”潭之名,名副其实。潭底是一块大石,靠近岸边,像是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崎岖不平,有的像水中小岛,有的露出大块岩石,姿态各异,富有野趣。让我们感受柳宗元传奇文笔的精彩描绘吧。“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中奇趣
游鱼相戏
好清澈的水呀,鱼像游在空中,鱼影清晰可见。呆呆的一动不动躲在水底的,活泼敏捷的游来游去的,动静都是画。
10 小石潭记
溪流迂曲
潭水寻源,西南方向的溪流迂曲蜿蜒,看不到尽头。真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交错不齐的石岸形状成了文学家笔下的“犬牙差互”。
坐在潭边,环绕的是青树翠蔓,举目竹树环合,幽静凄清。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听到的是如鸣珮环的流水潺潺。竹树环合,清风徐来,心自澄净。
竹树环合
任务三:观景品文——悟大家文字之妙
在这片美丽的自然画卷中,潭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让我们在欣赏小石潭美景的同时,品一品那些大家笔下的文字之妙。
10 小石潭记
饱览眼前美景,追慕先贤文笔。你最喜欢柳宗元笔下哪些写景文字?
示例:我最喜欢作者描绘的游鱼图。作者定点特写,一笔两用,借游鱼还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写游鱼,由面到点。先总写鱼的大致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日光、鱼影是静态描写,“远逝”“往来”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10 小石潭记
示例:写潭西南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运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再现了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10 小石潭记
任务四:驻足览牌——探大家游览心境
在欣赏这如画般的美景之余,不妨让我们驻足片刻,览阅那些立在四周的指示牌和解说牌,这小石潭背后又蕴藏着大家怎样的故事和心境呢?
10 小石潭记
唐顺宗时,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但由于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改革很快失败。
宪宗即位后,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当时荒凉偏僻的永州被放逐了十年。
政治失意使柳宗元心情抑郁,于是他游遍任所附近的奇山异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10 小石潭记
任务五:有奖竞答——探寻柳宗元的灵魂世界
柳宗元,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曾经在这片山水间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诗篇和思考。他的文字如同小石潭的清泉,深邃而清澈,映照出他内心的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场有奖竞答活动,一同探寻唐代文学巨匠柳宗元的灵魂世界。
10 小石潭记
1.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2.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3.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4.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者陪伴,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5.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
10 小石潭记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
“水尤清冽”
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
“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而去。
游历其间,与自然合一,充满闲情逸趣
孤寂、凄凉、悲苦
10 小石潭记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但失败被贬,心中郁闷,因而凄凉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小石潭记
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材料中“警如囚拘圆土”
“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
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寄情山水,是从永州美丽的山水中,看到了自己不被世人理解、怀才不遇。他不断去发掘永州的山水之美,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柳宗元寄情山水,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因忧行乐,乐尽忧来,是因为他始终关注着现实社会的矛盾。
柳宗元不仅乐山乐水,更重要的是他与山水融为一体,用山水来写文章,用山水来写人生,用山水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思想,表现出他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尚情操。
导游结束语——
昔日先贤贬永州
伐竹取道觅水声
石奇水清观鱼乐
竹树环合寂寥生
荒僻之地寄情思
今朝游客寻旧踪
寻幽览胜怀名人
10 小石潭记
思考探究
1.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源,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10 小石潭记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坁,为屿,为嵁,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10 小石潭记
2. 柳宗元的悲凉是一己之悲吗?面对同样的贬官际遇,不同的人产生的情感、做出的选择、拥有的心态亦有所不同,你更愿意做出怎样的选择?
10 小石潭记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氛围,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美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反映出作者那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
(第1段)发现小石潭:
(第2段)潭中景物
(第3段)小潭源流
(第4段)潭中气氛
(第5段)记录同游者
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顺序
景物
写法
抒情
移步换景、点面结合、正面描写
特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快乐
凄苦
环境: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心情: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寂寥凄清
凄凉哀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其描写细致、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修辞手法丰富、思想深刻等特点,展现了作者的叙事才能和文学修养,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些文章具有文学性、历史性和思想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