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4 灯笼——吴伯箫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的张灯结彩,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的情怀。情境导入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园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学习目标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作者简介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写作背景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犬吠(fèi) 乡绅(shēn)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熙熙然(xī) 星阑(lán) 霍骠姚(piào)字词梳理斡旋:调停,调解。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读书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未始:未必。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初读课文,感知内容重难点讲解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1)第三部分(12)开篇说“火”,叙议结合,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写“我”对灯笼的回忆与联想。卒章显志,情感升华为情怀。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可分为哪几个方面?第3段 祖孙夜行,提灯笼照路第5段 “我”挑着纱灯在村里上下学第6段 乡村还愿挂红灯第7段 元宵节看灯第8段 族姊远嫁,满街灯火第9段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第10段 想象宫灯第11段 想象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挑灯看剑乡村日常生活类乡村艺术表演类乡村年节欢庆类历史文化类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0102030405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文中各个材料。文题解读本文有很多值得品味的语句,有描写性的、叙述性的语句,也有议论性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赏析,看看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概括叙写了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对灯笼的浓厚情感。(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表明“我”对纱灯记忆深刻,对纱灯所聚集的母亲的关爱记忆深刻。强调“青春尾梢”与“头发也全白了”,表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作者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慕之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活用古诗中的句子,使语言富有韵味。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例如: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的“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合作探究,分析表达方式第2段先描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段末“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第11段作者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直接抒发情感,也是议论,表明心愿。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课堂小结灯笼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记叙)(记叙、描写、抒情)(抒情)课堂板书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请你着对一个传统节日,向大家介绍一选择家乡的习俗。下你请你主抓家乡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向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习俗,不少于200字。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