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诗经》二首 蒹葭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2 《诗经》二首
蒹葭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秋风瑟瑟,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这样朦胧缥缈的环境里会发生怎样美好的故事呢?
情境导入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________诗歌传统的源头。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_________。
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称为_________。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合称《诗经》六义。
现实主义
《诗三百》
“五经”
“风”“雅”“颂”
赋、比、兴
作品简介
三大类
三手法






《诗经》六义
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__________。
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正统的__________,用于宴会的典礼。
是_________,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直陈其事,即直接铺陈叙述。
借物譬喻,使其特点鲜明。
托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歌民谣
宫廷乐歌
祭祀乐歌
(记叙)
(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重难点讲解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sù huí

méi

chí

zhǐ

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重难点讲解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茂盛的样子
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跟随、追寻
艰险
顺流而下
好像在水的中央
逆流而上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而陡。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向右迂曲
还没有干
水边
水中的小块陆地

品味特色,体会情感
重难点讲解
诵读诗歌——品味特色,体会情感
1.参照以下提示背诵全诗,并说说你在诗歌语言的特点方面有哪些发现?
蒹 葭
蒹葭_____,白露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蒹葭_____,白露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蒹葭_____,白露_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苍苍
一方
萋萋
之湄
水中央
水中沚
且长
采采
为霜
未晞
且跻
未已
且右
水中坻
之涘
知识拓展: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
作用: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③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双声词: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词: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双声叠韵词:双音节的两个字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作用:增强诗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1.参照以下提示背诵全诗,并说说你在诗歌语言的特点方面有哪些发现?
蒹 葭
蒹葭_____,白露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蒹葭_____,白露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蒹葭_____,白露___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
溯洄从之,道阻______。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苍苍
一方
萋萋
之湄
水中央
水中沚
且长
采采
为霜
未晞
且跻
未已
且右
水中坻
之涘
ang
i
1.参照以下提示背诵全诗,并说说你在诗歌语言的特点方面有哪些发现?
语言特点:①重章叠句
②双声叠韵
③四言为主
④句末押韵
2.诵读《蒹葭》,简要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蒹葭》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3.闻一多先生曾说“诗借助音韵来发情感,也通过图画来达意,诗歌还有绘画美”,《蒹葭》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说说诗中借助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蒹葭
白露
道路
丛生茂密, 摇曳风中
洁白晶莹,凄清寒凉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以景起兴,交代时令,为全诗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感伤的心情。
4.《蒹葭》中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可知。
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坚贞执着
“伊人”总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惆怅失落
5.在主人公不懈追求伊人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6.热烈追求的“伊人”仅指所爱的人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美好的理想
一切美好事物
光明的前途
向往的自由
高洁的品质
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悔的追梦人,让我们的青春因不懈奋斗而精彩。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溯洄从之,
真题演练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探究写法,比较异同
重难点讲解
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在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1.同属“国风”;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重章叠句;
4.四言一句;
5.双声叠韵。
不同点:
1.《关雎》表现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朴素,健康明朗,热情浓郁;《蒹葭》含蓄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情意,惆怅、伤感。
2.《关》叙事线索清晰,画面形象可见;《蒹》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惆怅及对其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结构梳理


伊人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课堂板书
有人说,《蒹葭》是在写青年男女的恋爱;也有人说,《蒹葭》是在写对理想的追求;还有人说,《蒹葭》其实是在写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观点一:如果把诗中的“伊人”理解为恋人,那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观点二:如果把“伊人”理解为理想、前途等,那么诗中的“水”便是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障碍的象征,整首诗便表达了追逐理想事业而不得的惆怅。
观点三:如果把“伊人”理解为贤才,那么整首诗便含有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之意。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