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
孟浩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情境导入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律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重难点讲解
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重难点讲解
解释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远望洞庭湖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诗,赠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张丞相:张九龄,唐玄 宗时为宰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干谒(ɡān yè),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举荐自己或重用自己,他们就会写诗来推荐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写作背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指洞庭湖。
平:与岸齐平,写出了洞庭湖水多。
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涵。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湖水和岸上几乎平接。
湖水映照着天空,水天相接,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大湖,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蒸:蒸腾
撼:摇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
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
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
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无事,想想就觉得羞愧。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坐观:坐视,旁观。
徒:空,白白的。
我徒然看着那湖畔垂钓的人们,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叁学习写法,品读语言重难点讲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混”表明洞庭湖与天相接,水天一色,上下混合为一体。
首联诗句中的“平”“涵”“混”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平”字写出了湖水的充盈和湖面的广阔浩渺,更显视野开阔。
“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弥漫、水量浩大、壮阔广大的样子;
请分别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颔联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博大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撼”字,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澎湃激荡、气势博大的特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颈联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人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自己是有出仕求官的愿望的。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运用典故和比喻,委婉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举荐而出来做官的愿望
垂钓者——借喻已经做官的人。
羡鱼情——借喻自己做官的愿望。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自己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委婉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引荐踏入仕途的心愿,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写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求人引荐
抒情
洞庭水涨
气蒸浪大
不甘闲居
旁观羡鱼
夸张
比喻引用
课堂板书
课下搜集整理你学过、读过的山水田园诗,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编辑成集,并加上适当的注释和评析,然后在班级交流。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