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10 小石潭记——柳宗元孤寂失意苦 寄情山水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明)茅坤古之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明)张岱为何后人如此推崇柳宗元先生的“记山水”之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石潭记》一探究竟——情境导入1.把握文章内容,确定游踪,学习写景手法。2.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体会文章融情于景的艺术 特色。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习目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作者简介柳宗元生平773年生于京城官宦之家793年21岁进士及第名声大振803年31岁监察御史里行805年33岁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10年期间母亲去世,女儿病亡815年43岁1月接诏回京3月改贬柳州刺史819年47岁11月柳州病逝资料助读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创作背景篁竹( ) 清冽( ) 为坻(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 翕忽( ) 差互( )悄怆( ) 幽邃( )huánɡlièchíyǔkānyǐchùxīcīsuìqiǎo chuàng字词梳理壹读好停顿重难点讲解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贰疏通文意重难点讲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珮、玉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篁竹:竹林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向西发现小潭过程,写出位置荒蔽。以……为乐先声夺人,为下文引出小石潭做了铺垫。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坻(chí):水中高地。嵁(kān):不平的岩石。向下直接写水清石头奇特绿树葱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景物特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珮、玉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侧面写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在空中,名词作状语动静结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而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而,忽然。翕(x 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由景及情哪一副图最符合文中情景?(一)(二)画面突出阳光照在水中的波光和鱼的游动仿佛在空中一般,表现水的清澈。画面突出阳光穿透潭水,看见鱼在游动,还有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表现水的清澈。水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无《小石潭记》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从溪身和岸势写小石潭的源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凉幽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潭中气氛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悄(qiǎo)怆幽邃(suì):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清:凄清主旨句记录同游者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叁理清游记线索,了解游记重难点讲解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游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录同游者“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记人和事(如《桃花源记》),可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可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有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之分。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本文体裁——(山水)游记游记一般如何写?1.观之有序,言之有序;(如以游踪/观景方位变化/景物类别等为序)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如景物的色彩、形态、动静等方面特点)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含蓄,也可直抒胸臆)肆走进“小石潭”重难点讲解乐自景中来忧从心底生跟寻作者的足迹,我发现了小石潭的 (景物)美,你看 ,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景物+特点)示例:我发现了小石潭的石美,你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千姿百态的特点。水、石、树、鱼,寻常之物,在作者笔下是如此之美!请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再配上一段解说词(解说词要赏析出作者笔下的景美在何处)。水、石、树、鱼,寻常之物,在作者笔下是如此之美!请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再配上一段解说词(解说词要赏析出作者笔下的景美在何处)。示例:我喜欢“清水图”。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多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第二段没有一个“水”字, 但“水”又无处不在: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精练至极——水连形都不见,可见其透明;阳光下,鱼儿“影布石上”,更显出了水之澄澈。而“佁然”、“翕忽”或静或动,悠然自在、既憨态可掬又伶俐活泼的鱼儿,也给这个幽景注入了一股生机……“似与游者相乐”,这意外发现的美景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浑然忘却人生失意。而作者此时也仿若一尾鱼儿,悠游于永州山水这个大的“小石潭”中……作者在赏如此美景之时,心情又如何呢?(找出原句)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乐忧伤为何呼朋引伴,率性而游,觅到如此一处清幽之境,却并未如前人般“窥谷忘反”,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而归呢?作者内心深处究竟有什么无法排遣的伤痛与忧愁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仕途也颇为顺利。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有“利安元元之志”却无实权的永州司马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只得寄情于山水暂以排遣。为了摆脱抑郁心情,作者转而寄情山水: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 ,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 的愉悦心情。美丽的自然景物使他暂时忘记了愁苦,但一时之乐毕竟抵挡不了因遭贬失意所带来的抑郁愁闷之情,一经幽静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不期然地涌上心头……作者着力渲染凄寒幽邃的气氛,是在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啊。情景交融了解了作者心境,让我们再来把第四段朗诵一遍,注意语气、感情。寓情于景陆对比阅读,探究异同重难点讲解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pì nì)、梁欐(lì )之形,其旁出堡坞(wù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yǎn倒伏)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微偏北而折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高昂激扬的声音,很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像是智者的有意安排。和《小石潭记》共同点?1.以游踪为序2.抓住特点绘景3.情景交融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yí dí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译文: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却被贬逐在此受屈辱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和《小石潭记》写法、内容有异乎?1.《小石潭记》:借凄寒幽邃之景,含蓄表达孤凄悲凉之情;2.《小石城山记》:通过描绘天然构成的小石城,直抒胸臆,表达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和怀报国之才不能施展而反遭辱没的愤懑不平之情。 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笔下,表现出了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富有艺术生命力。融身世遭遇、思想感情于自然风景之中,借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排遣怨愤抑郁之情;无论是乐是忧,都把情感倾注于笔端,深深地糅合进景物描写中去,使得文章情景相生,意境深邃幽远……柳子厚确实当得上“善记山川”之名!课堂小结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潭中及潭四周景物小石潭源流潭周围气氛景物:幽美、寂寥被贬:失意、孤寂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课堂板书1、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2、阅读袁宏道《满井游记》,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