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快乐读书吧”作为部编版教材中的重要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本次“小故事大道理”主题,紧扣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教材选取的故事简短却蕴含深刻哲理,如《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等,既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深入思考。这些故事篇幅短小,文字通俗易懂,配有精美插图,能有效降低阅读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故事传达的为人处世之道,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品德修养以及积累阅读经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后续接触更复杂的文学作品提供过渡,激发学生探索书籍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快乐读书吧”中的故事,认识故事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按顺序、抓关键情节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如谦虚、勤劳、珍惜友谊等,从中受到启发,引导自身行为习惯。
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童话故事的兴趣,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掌握复述故事的技巧,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故事的表面情节深入挖掘内在寓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避免简单肤浅的理解。
持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使其自主地在课后开展相关阅读活动,并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如动画导入、角色扮演场景搭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各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培养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口语表达与合作探究能力。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基础上,安排适当的写作练习,如改写结局、续写故事等,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提升综合素养。
五、教学过程
趣味动画,引出主题
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内容包含多个简短寓言故事片段,如《亡羊补牢》中牧羊人丢羊后的懊悔、补牢后的安心;《揠苗助长》里农夫拔苗的急切、禾苗枯萎后的沮丧。动画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看的动画好不好玩呀?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小故事都特别有意思,而且好像都在告诉我们点什么,谁来说说看,从刚刚的动画里你看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特点,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同时自然引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这一主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特征。
走进教材,初读故事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快乐读书吧”,选择《守株待兔》这一故事,让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标注自然段序号。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朗读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如纠正读音、指导断句。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带领学生逐字认读,通过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加深记忆。重点讲解“耕”字,展示古代农耕图,解释其本义与现在“耕种”含义的关联;“释”字可结合组词“解释”“释放”,让学生理解字义。
再让学生默读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讲了谁的事?发生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梳理故事脉络:宋国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便不再劳作,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兔子,结果一无所获。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识字、阅读的基础能力,多种认读方式强化生字记忆。默读与思考、交流相结合,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让他们初步熟悉故事文本,为后续深入探究做铺垫。
精读感悟,挖掘寓意
提出问题:“农夫为什么会守在树桩边等兔子呢?他当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让学生再次精读故事相关段落,找出描写农夫行为、心理的语句,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句话,通过动作演示“释”“守”,让学生体会农夫的懒惰与心存侥幸。
接着追问:“结果怎么样呢?他等到兔子了吗?其他农夫都在辛勤耕种,他却守株待兔,同学们觉得他这样做对不对?”引导学生从结果反思农夫行为的错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归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精读环节紧扣文本细节,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火花,通过分析人物行为、心理,结果对比,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领悟故事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让抽象道理具象化,易于学生接受。
方法迁移,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习《守株待兔》的过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思考探究领悟寓意。告诉学生这是阅读小故事的好方法,现在就用这个方法自主阅读《陶罐和铁罐》。学生阅读时,教师提示可边读边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想想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阅读完毕,组织小组讨论:“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你觉得陶罐是个怎样的罐子?铁罐又是怎样的?故事最后它们的结局如何?这又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汇报时,教师借助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朗读对话,用不同语气、表情展现角色性格,陶罐的谦虚温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一目了然。最后总结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及时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实践,巩固阅读技能。拓展阅读丰富阅读量,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强化对故事寓意的感悟,拓宽思维广度。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铁罐这样的人或事呢?你自己有没有过类似心存侥幸或者只看到自己长处,忽视别人优点的时候呢?”鼓励学生分享生活实例,如有的同学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幻想靠运气蒙对题目;有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中,自恃能力强,不听他人意见。针对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改正,将故事道理落实到生活行为改变上。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环节让学生意识到故事道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日常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将阅读收获内化为品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
创意写作,深化理解
布置写作任务:“现在,我们已经读懂了这些小故事,也明白了其中的大道理,大家来发挥想象力,给《守株待兔》或《陶罐和铁罐》换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吧,要符合故事里角色的性格特点哦,也可以把你从新结局里领悟到的新道理写出来。”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不同创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构思。
写作完成后,挑选几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重点看新结局是否合理,新道理是否清晰深刻。教师对学生的创意与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展示栏。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写促读,通过改写结局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激发创造力,提升写作能力。作品展示环节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持续推动学生阅读写作兴趣发展。
总结推荐,课外延伸
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了好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小故事,从中学到了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学会了阅读故事、理解寓意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能读更多这样的好书,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懂事。”
书籍推荐: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等经典寓言书籍,展示书籍封面、精彩片段,介绍书籍特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欲望。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周读几篇寓言故事,和同学、家人分享阅读心得。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强化课堂学习成果,书籍推荐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引方向,阅读计划培养自主阅读习惯,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阅读延伸,拓宽阅读视野,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化部分。
六、板书设计
小故事大道理
《守株待兔》——侥幸心理不可取,脚踏实地才是真
《陶罐和铁罐》——正视长短,相互尊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