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的植物朋友》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等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生机与美丽。本次习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一种植物写下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等多种感官去观察植物,并能按照一定顺序将观察所得描写出来,表达对植物朋友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写作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提供了观察记录卡的范例,旨在帮助学生梳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进行写作,降低写作难度,同时也体现了写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理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观察一种植物,制作简单的观察记录卡,抓住植物的样子、颜色、气味等特点进行描述。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植物写生动、写形象。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语言,完成一篇结构清晰的习作,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交流与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掌握“总—分—总”“总分”等写作结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致观察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如外形、颜色、气味、生长习性等,并用通顺、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写作,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使习作条理清晰。教学难点学会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植物的特点写得更生动、形象,表达出对植物朋友的喜爱之情。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动笔的写作习惯。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植物相关的情境,如植物园参观、植物图片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易于观察和表达。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挖掘植物的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观察记录卡和习作提纲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花园的视频,视频中各种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植物呀?它们像不像我们的好朋友,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看到的植物。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直观的视频,创设优美的自然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出本节课的习作主题“我的植物朋友”做好铺垫。观察植物,制作记录卡教师提前在教室四周摆放一些常见的植物,如绿萝、君子兰、多肉植物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自己小组的植物朋友,先用眼睛看一看,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花朵长得什么样?再用手轻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质地,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然后凑近用鼻子闻一闻,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观察要点:看形状、颜色;摸质地;闻气味。学生观察结束后,教师发放观察记录卡,示范如何填写:“比如我们观察绿萝,它的叶子是心形的,翠绿色,摸起来很光滑,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我们就把这些特点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填写观察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观察实物植物,能使他们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小组合作填写观察记录卡,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梳理观察所得,为后续写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和素材。交流分享,丰富素材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拿着观察记录卡,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植物朋友。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可以随时提问,如“你们小组观察到的植物还有别的特点吗?”“它一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呀?”等。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听完各个小组的介绍,你们有没有发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植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也会有新的发现。现在大家想一想,除了刚才提到的外形、颜色、气味,植物还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写呢?”启发学生拓展思维,挖掘植物的生长习性、用途、变化等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代表交流分享,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同时也能从其他小组的介绍中获取更多关于植物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全班讨论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使习作内容更加充实。范文引路,学习写法教师出示一篇描写荷花的范文(选取教材《荷花》一课的精彩段落或类似的优秀习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引导学生阅读后思考:“同学们,这篇范文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作者是怎么描写荷花的?”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写作方法:首先,作者按照从整体(荷叶)到局部(荷花的不同形态)的顺序进行描写,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荷花的全貌;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和颜色;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使文章富有节奏感。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观察的植物,说说打算怎么写:“比如,我们观察的多肉植物,是不是也可以先写整体的样子,像一个莲花座,再写它厚厚的叶片,像什么,最后写它不同的生长状态,有的叶片发红,有的发绿,大家试着说一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互相启发。设计意图:范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赏析范文,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引导学生模仿写作,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有章可循,逐步掌握写作要领,增强写作信心。学生写作,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卡和交流讨论所得,开始写作。教师提出写作要求:题目自拟,要抓住植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植物朋友的喜爱之情,字数不少于300字。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语句不通顺、描写不具体、顺序混乱等,及时给予个别辅导。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回顾观察记录卡和范文,启发他们打开思路,继续写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在实践中巩固观察方法、写作顺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的巡回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习作。习作评改同桌互评:学生完成初稿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习作,按照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是否抓住植物特点、写作顺序是否合理、修辞手法运用是否恰当、有无错别字和语病等)进行评改。评改时,要求学生用红笔圈画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在旁边写上修改建议,如“这里描写叶子的颜色很生动,如果再加上一句比喻,像翡翠一样,就更好了”。小组评改:同桌互评结束后,各小组将习作集中起来,再次进行交流评改。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习作和一篇有待改进的习作,准备在全班展示。小组评改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全班展示与评改: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推选的习作,先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教师在一旁适时引导,总结学生的评改意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如很多同学在描写植物生长习性时过于简略,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或数据来丰富这部分内容。最后,让学生根据评改意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二次修改。设计意图:习作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同桌互评、小组评改和全班展示评改,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既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植物朋友,还学会了用文字把它们生动地描绘出来。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发现它们更多的秘密,也可以把自己写的关于植物朋友的习作读给家人、朋友听,和他们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好。”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包括它的生长变化、对环境的适应等,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一周后在班级文化墙上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收获,激发学生持续观察植物的兴趣。课后拓展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班级文化。六、板书设计我的植物朋友观察:看形状、颜色摸质地闻气味写作:按顺序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表情感喜爱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