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蛟龙”探海 课件+教案+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蛟龙”探海 课件+教案+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蛟龙”探海
国学名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蛟龙( ) 憧憬( ) 蹒跚(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淋漓尽致( )
浩hàn( ) hóng( )图 huì( )声huì( )色
门kǎn( ) 波lán( )起伏 pī( )波斩浪
答案:jiāo chōng jǐng pán shān mò chù zhǔ xí lín lí 瀚 宏 绘 绘 槛 澜 劈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
(2)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
(3)“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2.(1)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2)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事件或事物因为具有吸引力、重要性或者独特性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3)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4)宏伟的计划;远大的谋略。
3.选词填空。
(1)成效 成就
为了万无一失、卓有________,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2)实验 试验
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________。
(3)周密 密切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________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
(4)呈现 显示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________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
答案:3.(1)成效 (2)试验(3)周密 (4)显示
4.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
(3)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 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 )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
(4)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
4.(1)描写 (2)叙述 (3)议论 (4)抒情
合作探究
5.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答案: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及意义。
6.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答案:写深大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是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做铺垫,也说明中国人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
7.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答案: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的艰难。
当堂测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开头第一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答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9.阅读第七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00米有何意义
答案: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预示着中国已经有能力征服全球99%的海底世界,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10.文中问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
答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11.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答案:从距离上讲,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确实十分遥远,但从情感上说, “蛟龙号” 海试团队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模拟,终于要出发去马里亚纳海沟去实地深潜了,所以说是亲密而接近的。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蛟龙(jiāo) 憧憬(chòng) 绘声绘色(huì)
B.蹒跚(mán) 突袭(xí) 淋漓尽致(lí)
C.矗立(chù) 瞩目(zhǔ) 波澜起伏(lán)
D.浩瀚(hàn) 蓦然(mù) 劈波斩浪(pī)
答案:1.C 解析:A项“憧”应读chōng;B项“蹒”应读 pán;D项“蓦” 应读m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慨 奥密 海域 哪吒闹海
B.旋转 壮观 宽阔 踌躇满志
C.深渊 门槛 攀登 紧张有叙
D.标竿 沸腾 操纵 沉着冷静
答案:2.B 解析:A.密——秘;C.叙——序;D.竿——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方。
B.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听觉享受。
C.海上的帆船,劈波斩浪,在万里的波涛中,按照预定的航线勇往直前。
D.毕业典礼上,校长热情洋溢地说:“同学们,你们应以无所不为的胆识,披荆斩棘,勇攀人生高峰。”
D解析: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该成语褒贬误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强,它和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的点相关。
B. 他背着老师和家长和我到我们一直神往的风景区去游玩了好几天。
C. “教养”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和自然,乃至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
D. 9月11日12时0分,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D。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目的性强”加上“的阅读方式”;B.表意不明,可删去“和我”,并在此处添加逗号;C.语序不当,应将“对社会和自然”与“对自己和家人”调换位置。
5.以下是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能力”的表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②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④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A. ③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③句点明“思维能力”是什么,属于“认知表现”;接下来②句具体说明“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的思维;继而④句点明“思维能力”的特点;最后①句号召“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故排为:③②④①。
合作探究
6.文章第14段说“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因为这一天(6月24日),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正好这一天“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
7.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 的
答案:作者从当时的天气情况写起,先写了海试指挥部的决心、海试团队的仪式、三名试航员的情况,然后介绍了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中监控屏幕上的画面和数据,通话声等。
8.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答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9.“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却有独特的效果,表现了对这一伟大壮举的自豪感。
拓展延伸
10.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有何重大意义?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答案:示例: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堂测试
(2024·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1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表示时间短,任务重,突出了建站任务之艰巨。表现了王小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勇于挑战的精神。
12.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答案:第一件:王小同在军令状上签了字;第二件:王小同连夜赶到生产厂家,以确保设备能按时完成。
13.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这群建设者不怕困难,坚韧不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4.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突出了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15.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答案:……
16.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①结尾段的议论,论证了“北斗”是一个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符号,如今它的作用扩大了,能够作为定位系统帮助中华儿女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解释了北斗系统的含义与内容。
②结尾段的抒情,照应了标题“北斗”建设者之歌:赞扬了北斗工作者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的精神。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蛟龙”探海
国学名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蛟龙( ) 憧憬( ) 蹒跚(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淋漓尽致( )
浩hàn( ) hóng( )图 huì( )声huì( )色
门kǎn( ) 波lán( )起伏 pī( )波斩浪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
(2)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
(3)“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3.选词填空。
(1)成效 成就
为了万无一失、卓有________,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2)实验 试验
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________。
(3)周密 密切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________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
(4)呈现 显示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________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
4.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
(3)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 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 )
(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
(4)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
合作探究
5.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6.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7.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当堂测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开头第一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9.阅读第七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00米有何意义
10.文中问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
11.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蛟龙(jiāo) 憧憬(chòng) 绘声绘色(huì)
B.蹒跚(mán) 突袭(xí) 淋漓尽致(lí)
C.矗立(chù) 瞩目(zhǔ) 波澜起伏(lán)
D.浩瀚(hàn) 蓦然(mù) 劈波斩浪(p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慨 奥密 海域 哪吒闹海
B.旋转 壮观 宽阔 踌躇满志
C.深渊 门槛 攀登 紧张有叙
D.标竿 沸腾 操纵 沉着冷静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方。
B.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听觉享受。
C.海上的帆船,劈波斩浪,在万里的波涛中,按照预定的航线勇往直前。
D.毕业典礼上,校长热情洋溢地说:“同学们,你们应以无所不为的胆识,披荆斩棘,勇攀人生高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强,它和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的点相关。
B. 他背着老师和家长和我到我们一直神往的风景区去游玩了好几天。
C. “教养”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和自然,乃至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
D. 9月11日12时0分,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5.以下是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能力”的表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②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④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A. ③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合作探究
6.文章第14段说“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
7.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 的
8.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9.“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用得好,为什么?
拓展延伸
10.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有何重大意义?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当堂测试
(2024·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1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2.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13.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14.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5.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16.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蛟龙”探海
课时目标 语言运用: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重点) 思维能力: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文化自信: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重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同学们,深海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为中国人打开了进入海底的大门。随着“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科技在深海事业上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第一”。
蛟龙探海,我们心潮澎湃,大洋深处,纵横龙的气概;蛟龙探海,谁是主宰,大洋深处,绽放龙的豪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探海》,感受“蛟龙号”探海时的壮举。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蛟龙(jiāo)     憧憬(chōng jǐng)
蹒跚(pán shān) 蓦然(mò)
矗立(chù) 瞩目(zhǔ)
突袭(xí) 宏图(hóng)
浩瀚(hàn) 绘声绘色(huì)
淋漓尽致(lín lí) 门槛(kǎn)
波澜起伏(lán) 劈波斩浪(pī)
(2)解释下列词语。
憧憬:向往。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矗立:高耸地立着。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比喻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2.作者简介
  许晨,男,1955年8月生,德州市陵城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4月至12月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青岛市十二届政协委员、市拔尖人才,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3.知识链接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 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中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体型较娇小,空重不超过22吨,但最大荷载却是240千克,其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4.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 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
第二部分(2—20)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 000米的过程,“神舟”“蛟龙”通话。
第三部分(21) 对我国一天内诞生两项奇迹的骄傲和自豪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 000米的过程及意义。
(一)深层探究
1.文章第2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交流点拨]写深达1 000米、3 000米、6 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是为写后文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 000米做铺垫,也说明中国人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
2.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交流点拨]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的艰难。
3.阅读第7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 000米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 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工作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4.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交流点拨]从距离上讲,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确实十分遥远,但从情感上说,“蛟龙号”海试团队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模拟,终于要出发去马里亚纳海沟实地深潜了,所以说是亲近的。
(二)探寻写作特点
1.本文开头第1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交流点拨]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2.文中问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
[交流点拨]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同学们,中国人的飞天梦与探海梦史诗般地交汇在2012年6月24日,将毛泽东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主义理想变为现实。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一)深层探究
1.文章第11段说“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
[交流点拨]因为这一天(6月24日),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正好这一天“蛟龙号”冲击深潜7 000米。
2.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的
[交流点拨]作者从当时的天气情况写起,先写了海试现场指挥部的决心、海试团队的仪式、三名试航员的情况,然后介绍了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现场指挥中监控屏幕上的画面和数据,通话声等。
3.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交流点拨]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二)品析语言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蓦然,定格在北纬11°20'、东经142°11.5'的坐标点。
[交流点拨]“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
2.下面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交流点拨]“怀抱”一词用得好,“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
3.“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用得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却有独特的效果,表现了对这一伟大壮举的自豪感。
  同学们,突破7 000米,标志着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中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考的前沿和制高点之一。我们要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蛟龙号”这种载人潜水器就是为进入和探测服务的。没有“蛟龙号”这样的装备,用我们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望洋兴叹”。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示例: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蛟龙”入海骄傲自豪
(示例)这是一篇体现科学探索的全新课文。教案设计体现了教学重点,但设计稍显简单,特别是对领会科技精神的内涵,还需加强。再者,文中对比喻句的理解没有涉及,这是不足之处,如“‘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赏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23. “蛟龙”探海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重点)
审美创造: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同学们,深海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为中国人打开了进入海底的大门。随着“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科技在深海事业上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第一”。
蛟龙探海,我们心潮澎湃,大洋深处,纵横龙的气概;蛟龙探海,谁是主宰,大洋深处,绽放龙的豪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探海》,感受“蛟龙号”探海时的壮举。
走近作者
许晨,男,1955年8月生,德州市陵城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4月至12月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青岛市十二届政协委员、市拔尖人才,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知识链接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 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中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体型较娇小,空重不超过22吨,但最大荷载却是240千克,其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音形识记
蛟龙 憧憬 蹒跚 蓦然 矗立
瞩目 突袭 宏图 浩瀚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门槛 波澜起伏 劈波斩浪
(chōng jǐng) 
(pán shān)
(mò)
(chù)
(zhǔ)
(xí)
(hóng)
(hàn)
(huì)
(lín lí)
(kǎn)
(lán)
(pī)
(jiāo)
词语积累
憧憬:向往。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矗立:高耸地立着。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比喻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
第二部分( 2—20 )
第三部分( 21 )
第一部分( 1 ) 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
第二部分( 2—20 )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神舟”“蛟龙”通话。
第三部分( 21 ) 对我国一天内诞生两项奇迹的骄傲和自豪。
整体感知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及意义。
深层探究
1.文章第2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
写深达1 000米、3 000米、6 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是为写后文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 000米做铺垫,也说明中国人在深层探海方面势在必行。
2.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的艰难。
深层探究
3.阅读第7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 000米有何意义
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 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工作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4.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从距离上讲,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确实十分遥远,但从情感上说,“蛟龙号”海试团队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模拟,终于要出发去马里亚纳海沟实地深潜了,所以说是亲近的。
探寻写作特点
1.本文开头第1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
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2.文中问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
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中国人的飞天梦与探海梦史诗般地交汇在2012年6月24日,将毛泽东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主义理想变为现实。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体会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深层探究
1.文章第11段说“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一天(6月24日),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正好这一天“蛟龙号”冲击深潜7 000米。
2.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的
作者从当时的天气情况写起,先写了海试现场指挥部的决心、海试团队的仪式、三名试航员的情况,然后介绍了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现场指挥中监控屏幕上的画面和数据,通话声等。
3.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品析语言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蓦然,定格在北纬11度20分、东经142度11.5分的坐标点。
“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
2.下面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怀抱”一词用得好,“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
3.“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用得好,为什么
“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却有独特的效果,表现了对这一伟大壮举的自豪感。
课堂小结
同学们,突破7 000米,标志着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中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考的前沿和制高点之一。我们要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蛟龙号”这种载人潜水器就是为进入和探测服务的。没有“蛟龙号”这样的装备,用我们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望洋兴叹”。
拓展延伸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示例: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