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训练(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训练(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训练(学生版)
《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练习
《说文解字》第一
一、填空题
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战国末期有了________________的传说。
2._______(朝代)和帝时,许慎作了一部《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
有九千字。
3.“六书”,即“________”“指事”“会意”“________”“转注”“假借”。其中________
字最多。
4.晋以来通行了________,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
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____________,又称为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
B.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
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假借字。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2.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的体例。
B.东汉(朝代)和帝时,许慎(人名)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
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C.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
庞杂。
D.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
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
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
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
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多选)
第 1 页 共 47 页
A.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称为“会意”。
B.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的是“形声”。形是音标,声是意符。
C.“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D.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形声文字。
E.“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请根据象形文字的图片,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 ) ( ) ( ) ( )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第二
一、填空题
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________》。
2.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______上,这便是卜辞。
3.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____、____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
有“________”“________”之意。
4.战国末期,儒家在____家、________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便是所谓的《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断”的意思。象
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
B.筮法里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有“抽出来”之意。
C.周朝用甲骨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第 2 页 共 47 页
D.《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筮法里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
B.早期的《周易》就属于儒家,战国末期,儒家对《周易》卦爻辞的新解释并非是对《周易》的
解读,仅仅是加入了自己的所谓“哲学”。
C.古代巫与卜官就是史官,《周易》的“简易”也只是对于当时的卜筮官而言。
D.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它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
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
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
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第三
一、填空题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___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清朝才被
证实。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________,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________为主。
3.“书”原是________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____”,大概是当时的“________”,如今却为古语,
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
二、简答题
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47 页
《诗经》第四
一、填空题
1.诗的源头是________。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________是随口唱,________是随着乐器唱。其
中_______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________________,当时通称做“《诗》三百”。
3.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______________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
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
谢、责难等等。
4.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_______,也叫________。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_______或________。
6.到了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__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________
的道理。
7.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________》和郑玄《________》,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
断句取义。
8.《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________(感化)、________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
容________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
9.比兴都是________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
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
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
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
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
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
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
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
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
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
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
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
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
第 4 页 共 47 页
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
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礼》第五
一、填空题
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_____、亲、________。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_______________。天子诸侯祭社稷,
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
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
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
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其中,《周礼》是一套理想
的政治制度。
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第 5 页 共 47 页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
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
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说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
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
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第六
一、填空题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____________史书。《________》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
2.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
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________。这使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3.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春秋》三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传特别注重《春秋》
的劝惩作用。
5.《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________,比《公》、《榖》二传早些。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
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
第 6 页 共 47 页
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三、简答题
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有人评价《左传》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请你结合第①段说说好文笔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第七
一、填空题
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
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注“四书”定为________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中庸》是传授________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4.《________》《孟子》不如《大学》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大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5.朱子认为,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第 7 页 共 47 页
A.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朱熹。
B.《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程颢、程颐认为《大学》
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C.《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
“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D.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把四书贯串起来。
三、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
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
“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 万章等共同编定,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
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1)文文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
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②“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③“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仁”: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
《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
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
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
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为什么说后人读四书考科举,违背了朱子的本心?
第 8 页 共 47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第八
一、填空题
1.战国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________________以后,日渐强盛。
2.秦国和其他六国对峙时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叫“________”派,代表是苏秦;有的
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这叫“________”派,代表是张仪。
3.《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________时代至________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4.《战国策》常用比喻或寓言故事来增强说理性,著名的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亡羊补
牢”等都出自《战国策》。
二、根据《<战国策>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
1.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
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判断:__________
2.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判断:__________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
文中的唐雎是战国时的策士吗?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觉得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9 页 共 47 页
四、简答。
1.请你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汉书》第九
一、填空题
1.《史记》由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
一部________体通史。
2.《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________”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3.《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____________》等,____、____间才简称为《史记》,
《史记》便成了定名。
4.《史记》记________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
5.班固的 《汉书》是用《________》作底本的。
6.《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_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 130篇,五十二万
六千五百字。
7.《史记》虽然窃比《________》,却并不用那______________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8.《史记》体例有五:______________,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
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_______________,记侯国世代存亡。_______________,类记各方面人物。
9.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________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
书》,便弘丽精整,多用________,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10.《汉书》采用了《________》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
成书。
二、选择题
1.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
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B.司马迁以其“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
中国史书的典范。
C.《史记》里有议论,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入狱有关,这也贬低
第 10 页 共 47 页
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
D.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
上。
2.下面对《史记》与《汉书》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B.《史记》“文赡而事详”,《汉书》“文直而事核”。
C.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
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
D.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朱自清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
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请你结合《周亚夫军细柳》中对将军周亚夫的描写,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
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
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
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
概括二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子》第十
一、填空题
1.春秋、战国之际,“____”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第 11 页 共 47 页
2.第一个开门授徒是孔子,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是第一个将学术____________的人。
3.孔子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____”,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教学生读各
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说人性是____的,荀子说人性是____的。性是生之本然。
5.________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
所行的。
二、选择题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这种学说是“正名主义”。
B.孔子以后,儒家还有孟子和墨子,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C.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D.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反对功利,孟子却注重它。荀子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B.法家出于“法术之士”, 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
国政,这就是法治。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C.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D.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乙】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
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
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
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
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你对甲文划线句子中的“心”的理解。
第 12 页 共 47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
道家学派除了墨子以外,还有哪两位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主张思想?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辞赋》第十一
一、填空题
1.《楚辞》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________》尤其是
千古流传的杰作。
2.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趋势,屈
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
3.东汉班固作《____________》张衡仿作《____________》,晋左思又作《____________》,这种
赋,是陆贾、荀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
4.“离骚”是“________”或“________”的意思。
二、简答。
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第十二
一、填空题
1.后人把种种乐歌称为“____________”,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
代歌谣,成为一书,题作《________________》。
2.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是陶渊明,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________;不是谐调的诗,称为________;又成立了古、
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
4.汉乐府的声调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B.陶渊明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也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
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
第 13 页 共 47 页
C.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
D.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B.苏轼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把
散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C.陆游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的诗有万首;最熟于
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
D..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诗派变化出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
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
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第十三
一、填空题
1.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____。
2.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________》。
3.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________”或“________”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4.到了宋代,又有“________”,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
为“________”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5.明代____________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____________”可算登峰造
极。
6.胡适之先生提倡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第 14 页 共 47 页
B.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史记》只是记事,《左传》进一步描写人 。
C.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谔等纷纷响应,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
“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
D.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
B.第一部有系统的书是《战国策》。《淮南子》有逻辑的秩序,结构就严密多了。
C.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却不重辩。“老学”所重的是自然。韩非注重功利,主张以法禁
辩,说辩“生于上之不明”。
D.战国末期,“雅言”之外,原还有齐语、楚语两种有势力的方言。
《经典常谈》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 20世纪 30年代末到 40年代初为____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我
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只注意到________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________所能接受的广
度。
3.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 305篇,也称“____________”。
4.《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_史书,西汉末年________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共三十三
篇,分为十二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其中。
5.《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6.《经典常谈》全书共________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典著
作,并概述了________________、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7.朱自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
时,破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说。
8.《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
________________,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10.《________》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____________篇。
11.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________所作的《____________》。
第 15 页 共 47 页
12.《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14.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
年。
16.《________》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断代成
书。
17.《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
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18.《史记》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是太史令____________的儿子。
1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史记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_______________,是编年的。十____,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____,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________,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________,类记各方面人物。
22.《史记》共___________篇,________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
二、选择题
1.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
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
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
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
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
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
“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2.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
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
第 16 页 共 47 页
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
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3.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
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B.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
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
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4.下面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C.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D.《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三、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
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
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
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
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_
____________》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
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
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1.画线语句分句间的关系是( )
A.递进 B.因果 C.并列 D.条件
2.下列词语中与“注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想起 B.回顾 C.程度 D.统一
3.以上文段节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____,字________。其中文中 A处应填
《________________》。
四、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第 17 页 共 47 页
伏羲氏恐怕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
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
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
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1.上面的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段内容,简要介绍一下什么叫卜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
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
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
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
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
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
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
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
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
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费话。重叠
可以说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才发展出来
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
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歌谣主要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8 页 共 47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一)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
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
些罢了。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做“辞”;辞原是“讼”的
意思,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造都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
公平的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
情形。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
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的人。郑是
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引古为证,婉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
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慎辞”。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意起
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他的确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
是婉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的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
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言语”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出
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指。各国派使臣,有时只口头批示策略,有时预备下
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时候总还得随机应变,自己想话说;因为许
多情形是没法预料的。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
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卜、《尚书》和辞命,大概都是历代的雅言。讼辞也许
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写出,而写出的和说出的雅言,大体上是一致的。孔子说“辞”
只要“达”就成。“辞”是辞命,“达”是明白,辞多了像背书,少了说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
辞命的重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周代的讼辞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选段内容,说说人们在运用辞命时有哪些要求?
第 19 页 共 47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
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作“变
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
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
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
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
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
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
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
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
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
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说说什么是“近代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
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
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
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
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
倒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
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
第 20 页 共 47 页
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然。”不足为《汉书》病。
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
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
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件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
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
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呈;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
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
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
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
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作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
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
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选段中,围绕《史记》《汉书》的优劣之论,大致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作者对《史记》《汉书》的争论相应地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
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
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
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入章,三个人唱,拿着牛
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
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
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
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
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
第 21 页 共 47 页
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
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
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
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春秋》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
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
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后
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
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
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
国太史记“崔杼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
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
《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
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
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从选段中可看出,《春秋》是一部什么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及弟子对《春秋》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第 22 页 共 47 页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
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
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
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
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
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
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
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
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
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
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选段,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3 页 共 47 页
《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训练(答案版)
《经典常谈》分章节阅读练习
《说文解字》第一
一、填空题
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2.东汉(朝代)和帝时,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
3.“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形声字最多。
4.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
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D )
A.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
B.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
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假借字。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解析】《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
的。
2.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D )
A.《说文解字》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的体例。
B.东汉(朝代)和帝时,许慎(人名)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
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C.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
庞杂。
D.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
【解析】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铸”,还有“书”和“印”。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
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
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
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
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第 24 页 共 47 页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D )(多选)
A.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称为“会意”。
B.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的是“形声”。形是音标,声是意符。
C.“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D.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形声文字。
E.“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解析】B项形是意符,声是音标;D项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2.请根据象形文字的图片,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 木 ) ( 日 ) ( 月 ) ( 山 )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有什么特点?
答: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
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
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2.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
汉末“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
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
行书和草书之间,最为适用。现在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
这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周易》第二
一、填空题
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
2.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
3.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有“简
易”“变化”之意。
4.战国末期,儒家在儒家、阴阳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便是
所谓的《易传》。
第 25 页 共 47 页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C )
A.《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断”的意思。象
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
B.筮法里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有“抽出来”之意。
C.周朝用甲骨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D.《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
【解析】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B )
A.筮法里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
B.早期的《周易》就属于儒家,战国末期,儒家对《周易》卦爻辞的新解释并非是对《周易》的
解读,仅仅是加入了自己的所谓“哲学”。
C.古代巫与卜官就是史官,《周易》的“简易”也只是对于当时的卜筮官而言。
D.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它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解析】“《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早期,
《周易》不属儒家,后由于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文化变迁,《周易》变成儒家的经
典。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
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
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
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如何形成的?
答:八卦逐渐演变,由整画、断画形成八卦。八卦再次排列组合,成了六十四卦。
《尚书》第三
一、填空题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记言为主。
3.“书”原是记录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4.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5.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雅言”,如今却为古语,时代
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
第 26 页 共 47 页
二、简答题
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
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
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答:《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
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
《诗经》第四
一、填空题
1.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
奏更规律化些。
2.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诗》三百”。
3.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
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4.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也叫复沓。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
6.到了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借用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
理。
7.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8.《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
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
9.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
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
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
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
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
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
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
第 27 页 共 47 页
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
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
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
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
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
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
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
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答: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
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4.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答:①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诗的内
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②孔子时代,孔
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③“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
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
《易》《春秋》,称六经,后《乐》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三礼》第五
一、填空题
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天地、亲、君师。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以礼治乱。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
源于对天地的信仰。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宗教仪式。日常生活需要秩序
和规矩。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
以说礼有时也是风俗习惯。
第 28 页 共 47 页
4.《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C )
A.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
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其中,《周礼》是一套理想
的政治制度。
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解析】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故选 C。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
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
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
说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
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
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上述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
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答: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
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
高的社会理想。
《春秋》第六
一、填空题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
第 29 页 共 47 页
2.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
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这使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3.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
4.《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5.《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榖》二传早些。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C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
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
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解析】《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
三、简答题
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
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
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
答:《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
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 30 页 共 47 页
(选自《左传》)
有人评价《左传》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请你结合第①段说说好文笔体现在哪里?
答: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文中多记曹
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
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
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四书》第七
一、填空题
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
《书》、《礼》、《易》、《春秋》。
2.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4.《论语》《孟子》不如《大学》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大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5.朱子认为,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A.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朱熹。
B.《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程颢、程颐认为《大学》
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C.《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
“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D.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把四书贯串起来。
【解析】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三、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
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
“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 万章等共同编定,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
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第 31 页 共 47 页
(1)文文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
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义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答:儒家学说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告
诉我们如何高效地学习;人要“养浩然之气”,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正义之人。
(二)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
《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
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
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
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为什么说后人读四书考科举,违背了朱子的本心?
答: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他将《中庸》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后人却重在猎取功名;所以这是不合
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战国策》第八
一、填空题
1.战国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
2.秦国和其他六国对峙时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叫“合纵”派,代表是苏秦;有的劝六
国联合起来亲秦,这叫“连横”派,代表是张仪。
3.《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4.《战国策》常用比喻或寓言故事来增强说理性,著名的寓言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都
出自《战国策》。
二、根据《<战国策>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
1.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
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判断:正确
第 32 页 共 47 页
2.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判断:错误。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
国策》。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
文中的唐雎是战国时的策士吗?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觉得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唐雎是战国时的策士。这篇文章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
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文章内容精
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
四、简答。
1.请你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
答:①苏秦和张仪是战国策士,是游说之士。他们有智谋和辩才,他们因人、因地进言,具有广
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②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求揣摩主上的心
理,顺从君王的意志,迎合君王的喜好。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答: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
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
一、填空题
第 33 页 共 47 页
1.《史记》由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
断代体通史。
2.《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3.《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等,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
便成了定名。
4.《史记》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
5.班固的 《汉书》是用《后传》作底本的。
6.《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 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字。
7.《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