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考试考生信息栏考卷共2张,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必要信息填写在考卷和答题卡的考生信息栏上。答题时,按照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规范作答,在考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语文考卷第1页(共12页)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一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规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材料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规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一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语文考卷第2页(共12页)2025 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1.A 【解析】材料一指出 “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说明真相并非可望而不可即,A 选项中 “可望不可及” 表述错误。2.C 【解析】A 选项,“有个人在码头上” 为假,存在多种情况,可能码头不存在,或人不存在等,不能得出 “这个人不在码头上” 一定为真且人在除码头外任何地方的结论;B 选项,文中未提及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D 选项,真相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而不是因为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C 选项符合材料二观点。3.B 【解析】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是揭示事物真相有难度,因为真相与假象常混淆。A 选项中孩童对太阳与地球距离判断错误,是因真相与假象混淆;C 选项叶尾壁虎融入环境,真假难分;D 选项 “虚假新闻” 体现真假混淆。B 选项说的是不同审美观下对杨贵妃美的看法,与揭示真相的难度无关。4.材料一:侧重论述真相的两种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以及符合论和融贯说的关系,强调本体真相是基础,逻辑真相建立在本体真相之上,融贯说依赖符合论。材料二:重点阐述揭示事物真相的难度,包括自然和社会原因,以及揭示真相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认识主体在揭示真相过程中的作用。5.印证了 “揭示真相有难度” 的观点。在故事中,人们不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是因为害怕被认为不称职或愚蠢,这体现了社会因素对揭示真相的阻碍。体现了 “人作为认识主体,要勇于说真话” 的观点。小孩子不受世俗观念影响,勇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与大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6.B 【解析】文中没有信息表明 “政府灾后措施完备,暗含作者对政府的感恩”,属于无中生有。7.B 【解析】A 选项,介绍旅游开发规划不是为展现云中村风景,而是为后文村庄变化做铺垫;C 选项,溪水喧哗不是乐景衬哀情;D 选项,移民村女人不用动物油脂头油是怕与别人不同,阿巴对这种变化文中未体现欣赏态度。B 选项分析正确。8.以阿巴的行动路径为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情节推进自然流畅。这些地点的变化,见证了云中村地震后的衰败与变迁,渲染出悲伤、凄凉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过去云中村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地震给村庄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化了主题。9.“告诉” 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阿巴对着照片娓娓 “告诉”,体现了他对传统习俗的坚守,也表达了他对妹妹的思念之情。通过阿巴的讲述,补充了云中村村民的后续情况,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展现了村庄变迁后人们的生活状态。10.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仁钦的提拔是因为地震这一特殊情况导致人员变动,工作需要他承担更多责任,并非他主观上 “趁人之危”。在灾难面前,需要有能力的人站出来,仁钦获得提拔是为了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服务,不能用 “趁人之危” 来片面评价。11.B 【解析】A 选项,“枣梨之花未赏” 中 “未赏” 是 “花” 的谓语,应断开;C 选项,“好” 是喜欢的意思,“图鬼魅而恶犬马” 应断开;D 选项,该部分是为了说明人们不了解事物却妄加谈论,并非增强语势,不应分别断开。B 选项分析正确。12.D 【解析】“何以解忧” 中 “以” 是介词,意为 “用”;材料二中“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的 “以” 是介词,表原因,二者用法不同,D 选项表述错误。13.B 【解析】文中没有体现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B 选项无中生有。14.(1)随着我孤陋寡闻的见识,把这些见闻放在心里然后写出来,哪里能恰当呢?(2)然而品味他(神农氏)的两个字的徽号,至今仍然存在。15.经济困难,缺乏购买奇物考证的资金。缺少交流场所,难以召集同人商讨内容的真假。16.D 【解析】“山翁” 是诗人自比,并非对山中老人产生认同感,D 选项理解错误。17. 做到了 “淡吟诗”。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 “一筇老健惬山行”,符合清新恬淡的风格。18.(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满招损,谦得益(或谦受益 )(3)示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答案合理即可)19.D 【解析】“不吐不快” 意思是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不痛快,符合语境。“一吐为快” 侧重于尽情说出;“怎吐怎快” 表述不当;“不吐不爽”强调不说难受的程度,没有 “不吐不快” 准确。20.“掉在地上” 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说话生硬尴尬,没有得到回应;“粗鲁” 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人们担心自己的话被认为是粗鲁的。21.①错误:“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中的逗号,修改为顿号。②错误:“紧篐儿” 的 “篐”,修改为 “箍”。③错误:“目的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修改为 “目的是使彼此能够避免误会”。④错误:“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许多人只好……”,修改为 “在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下,许多人只好……” 。22.怕被误解,所以会在铺垫上多此一 “句”;怕惹是非,所以会在说明上多此一 “句”;怕生嫌隙,所以会在表达上多此一 “句”。23.甲:绝没有别的意思 往往表达 “我只是单纯表达观点” 的意思丙:退一万步讲 丁: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戊:绝没有别的意思24.【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基于材料引发联想和思考的作文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关于苦难以及人们对苦难的态度。可以从分析经历苦难时人们展现出的乐观、团结和坚韧不拔精神入手,阐述这些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接着对 “歌颂苦难” 和 “创造苦难” 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危害等。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非典、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提出对待苦难应有的正确态度。参考立意:(1)正确面对苦难,拒绝盲目歌颂:苦难本身并非值得歌颂的对象,我们应看到在苦难中人们展现的精神力量,但不能忽视苦难带来的伤痛。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苦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一味歌颂。(2)警惕创造苦难,珍视和平与安宁:创造苦难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伤害,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创造苦难行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共同营造美好的社会环境。(3)在苦难中成长,传递正能量:虽然苦难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在苦难中锻炼自己,培养乐观、团结和坚韧的品质,并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他人,共同战胜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答案.docx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