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预习清单1.滑轮有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_____滑轮;滑轮的轴与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_____滑轮。2.定滑轮______省力,______省距离,但是可以改变力的________,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杠杆。(前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定等臂定滑轮动滑轮动不能不能方向预习清单3.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缺点是不能改变力的______,且_____距离。动滑轮的实质是_____力臂为_____力臂2倍的杠杆。4.用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方向省力可以省力费动阻改变力的方向导入新课胖子与瘦子在提米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工具? 为何会出现上图中的这种情况呢?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定滑轮:使用滑轮时,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细线、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钩码的重力G。(2)使用定滑轮缓缓提升钩码,记录整个过程中拉力的大小F、钩码上升的距离h物 、拉力移动的距离s绳及拉力的方向。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实验步骤:(3)改变拉力的方向,分别沿竖直方向拉升、斜着拉升、水平拉升钩码,观察拉力F1、F2、F3的大小。把实验数据记入表格中。(4)改变钩码的重力,重复上述实验。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5)数据记录。任务一:定滑轮及其特点分析论证:(1)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F=G,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2)拉力的方向:改变了力的方向。(3)拉力(绳末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上升的高度之间的关系为s绳 =h物。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任务二:动滑轮及其特点动滑轮:使用滑轮时,如果滑轮的轴能随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任务二:动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动滑轮、细线、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任务二:动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钩码的重力G。(2)使用弹簧测力计缓缓竖直向上拉动滑轮提升钩码,记录整个过程中用力大小F、钩码升高的距离h及拉力移动的距离s。任务二:动滑轮及其特点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步骤:(3)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上述实验过程。(4)实验数据。任务二:动滑轮及其特点分析论证:(1)拉力与重力的关系:F<G,即使用动滑轮能省力。若不计动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时,则拉力为。(2)拉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拉力(绳末端)移动的距离s与钩码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s绳 =2h物。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任务三:滑轮组滑轮组:将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这种装置叫做滑轮组。任务三:滑轮组这两种绕线方法的不同之处:(1)绳端的固定点不同:甲固定在定滑轮的轴上,乙固定在动滑轮的轴上。(2)拉力的方向不同:甲通过定滑轮向下,乙通过动滑轮向上。任务三:滑轮组滑轮组的特点:①用力情况:如下图甲所示,重物由二段绳子通过动滑轮吊着,每段绳子都要承担物重,因为同一根绳子上的力相等,所以拉力的大小为 (忽略动滑轮的自重、绳重与摩擦)。任务三:滑轮组滑轮组的特点:②距离情况:图中的重物由二段绳子通过动滑轮吊着,若物体升高的距离为h时,则每段绳子都要上升h,两段绳子上升的总距离都要被拉力拉走,所以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h。任务三:滑轮组滑轮组的组装:绕绳方式的判断——“奇动偶定”。当承重的绳子段数n为偶数时,绳的起始端系在定滑轮的挂钩上;当n为奇数时,绳的起始端系在动滑轮的挂钩上。简称“奇动偶定”。核心总结课堂评价1.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将同一物体拉到楼顶上,不计滑轮重力、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用力一样大B.甲使绳索移动的距离大于乙使绳索移动的距离C.乙用力比甲小D.甲乙使绳索移动的距离相等C课堂评价2.如图所示,用20 N的拉力向上拉动绳子,使重为50 N的物体5 s内匀速升高5 m(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15 mB .动滑轮重为10 NC.物体上升的速度为1 m/sD.绳子自由端拉动的速度为6 m/sD课堂评价3.在图中用线代表绳子,将三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且绕线符合图中要求。课堂评价4.如图所示,在绳子自由端拉力F 作用下重为20 N 的物体沿水平面以0.01 m/s的速度匀速行驶20 s,受到的摩擦力为30 N。拉力F=________N,绳子自由端拉动的速度是_________m/s。(忽略绳子和滑轮的重力及轮与轴、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100.03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