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课标要求了解隋朝的统一及其历史贡献,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教学目标历史解释: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历史地图,记忆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主要人物、都城及其 历史意义。史料实证:.识读历史地图,运用相关史料,说明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比较科举取士和前代选官制度的异同,结合史料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史料实证:阅读相关史料,联系过往所学王朝的兴衰历史,说明隋朝速亡原因。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2.教学难点了解大运河和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 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言,指出各部分对应课题内容,简单介绍本单元所讲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阅读提取信息,对本单元历史形成整体概念。课程导入 展示大运河安徽段图片及胡曾《咏史诗·汴水》和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两首。 简单向学生介绍图片和两首诗,提问引入本课。 不同意见的两首诗,引发学生兴趣。提问过渡:这是一条怎样的运河?为什么人民对它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修建这条河的隋朝又是怎样一个王朝?它真的是因为修建大运河而灭亡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任务一 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展示历史地图《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回忆所学,一个王朝的建立有哪些关键信息? 阅读历史地图,找出隋朝建立的关键信息。 教师补充:隋朝的关键信息还有一个统一时间589年。 涵养时空观念,提高阅读历史地图能力。2.展示七年级上册后附大事年表(220年-589年) 依据表格,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基本特点-分裂——推出隋朝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多次出现的“统一”一词,指出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进一步点明在几百年的分裂中,在战争与和平中,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隋朝能最终结束分裂,是顺应了这一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它的统一,也为中国各民族创造了更为广阔,更为和平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标出表格中卫温到达夷洲的信息,展示《隋朝疆域图》,标记流求,指出隋朝时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最后展示《隋书》中关于流求的记载。 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史料中历史信息的能力,并从中体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播放视频《洛阳回洛仓遗址介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看完视频,你对隋朝的印象是怎样的? 阅读课本,说一说,为什么隋朝如此富庶呢? 提高学生从视频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总结过渡:隋朝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为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贡献之一,开凿大运河。任务二 探究大运河与隋朝的兴亡 1.展示历史地图《隋朝大运河》 (1)完成教材问题:看地图,指出隋朝大运河主要的四段河道并找出每段河道的两个端点和连接的主要水系。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用笔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3)带领学生在地图上寻找支持课本说法(隋朝开凿运河原因)的证据。 (4)补充文献史料,进一步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5)播放视频,联系视频内容和课本,教师对大运河的作用进行概括。 过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到隋亡为此河”的说法呢? 提高学生读图和文献史料能力,涵养史料实证素养。2.小组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隋朝灭亡和大运河的关系。 (1)学生讨论。 (2)教师展示胡曾和皮日休的诗歌,提出根据讨论结果,说一说两位诗人谁的评价最为恰当?为什么? 教师总结:皮日休的评价最恰当,因为他在指出大运河开凿不恤民力,开凿后隋炀帝巡游奢侈无度浪费人力物力,从而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矛盾的不利影响时,也强调大运河对促进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看到了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并指出: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内容,即全面看待历史事物,一分为二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涵养唯物史观素养。3.教师展示资料《隋炀帝即位后大事记》及《帝鉴图说》中隋炀帝东巡图片,提出问题“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所作所为”。带领学生看课本,并指出这也是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奢侈无度的表现。 引导学生联系过往所学王朝的历史,思考隋朝灭亡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 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探究历史规律的意识。总结过渡:隋朝虽然短命,但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还是做出了重大贡献。大运河是其中之一,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建科举制度。任务三 科举制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选官的重大变革? 1.教师展示知识小贴士,对九品中正制进行简单讲解,并带领学生在表格中进行简单概括。 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2.比较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提出问题“这种变化会对个人(人才、皇帝)、对国家、对整个社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呢?”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展示如下材料,带领学生一起读材料,进一步理解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三 中国的考试据说历来是公开举行,监考人员以及各级地方官员不得存一点偏心。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人公开,没有人被排斥在这种机会之外。穷人子弟受教育机会少,录取的可能性小,但有天赋的穷人子弟还是能通过这种制度脱颖而出。 ——节选自乔治·伦纳德·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四 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天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曾谈到:“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荀春生、朱继国、陈国梁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培养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涵养史料实证意识。3.知识拓展 简述隋朝之后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联系现实公务员考核制度,向学生指出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才成为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之一。 帮助学生联系古今,且以后能更好地对接高中知识体系。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在互联网上参观大运河博物馆,和同学交流为什么大运河能成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