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高一开学测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的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如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的1.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下列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安发现中,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是长A.出土了造型雄奇的青铜器B.发现了炭化的粟以及稻粒 C.居住遗址有简单防御工事D.遗址中发现大量打制石器2.赵武灵王意欲在赵国推行便于骑射的改革,他先召相国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后又与敬将军楼缓“谋”,“欲胡服”。虽然赵国“群臣皆不欲”,但有肥义和楼缓的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是推行了。这一决策过程说明赵国韶A.华夏认同趋势增强B.变法成为社会的主流总C.朝议制度开始形成D.君权具有一定集中性3.汉初统治者均积极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无为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主张加强对社会进行软性控制的儒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A.恢复发展经济的迫切性B.郡国并行制弊端日益暴露C.道家宣扬以民为本思想D.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4.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改革时,将汉族中“士庶不婚”的惯例推广到整个北魏社会。其中要求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士族通婚,不能与汉族庶族通婚,严禁非类互婚,并颁布律令,违反者以“违制”论处。这一规定A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B.助力了政治婚姻的形成C.旨在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D.改变了北魏的选官制度【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5.阅读表1所示唐玄宗的部分诏令。由此可推知,当时表1时间诏令令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志亮在要害之处“量加兵马”,“择有干略人”,开元十六年(728年)修筑城垒,以对吐蕃严加我备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对当时安西节度使王斛斯、北庭都护盖嘉运、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多次下达敕文,至二十七年(739年)令王斛斯与盖嘉运相与“审筹形势”“必取良图”,应对西突厥突骑施人A,唐廷逐步平定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重C.军镇设置利于边疆安定D.节度使专职管理民族事务6.南宋初,金统治区诞生了著名的道教三大道派,其中全真道势力强大、影响最久远。全真教宣讲老子、孔子和释迦皆为显迹之神,他们于三方立三教,“如鼎之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这有助于说明宋金时期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儒释道三教的融合C.道教思想深入人心D.宗教思想传播迅速7.在明清方志中,关于端午日人们“艳妆盛服”或“盛服游街”的记载屡见不鲜,如太湖县,“五月五日,土人制龙舟,竞渡于龙潭,好事者,多于两岸间,插锦标,争夺为喧笑。是日士女盛服靓妆,结彩棚帐,纵观于龙山之巅,乐饮而归”。该现象的出现源于明清时期A,政府放松社会控制B.城镇市民文化兴起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8.清代藩部主要包括新疆、蒙古、青藏地区,其同清廷的隶属关系既与行省有别,又与属国有异。但对清人来说,藩部隶属“版图”,几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这体现出当时A.理藩院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高B.改土归流的范围不断扩大C.国家强盛推动宗藩关系的扩大D.大一统国家观念得到强化9.《南京条约》签订不久,当时连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认为英国是数万里之外的蛮夷小国,凭借着奇巧利器,以图挟制天朝大国,因此必须学其长技,以利器制夷。而在更多人看来,这不过是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据此推断,当时A.外交体制向近代转型B.宗藩关系开始解体C.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D.民族意识尚未普遍觉醒【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2024一2025学年高一开学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B【解析】炭化的粟以及稻粒的发现,说明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能够稳定地获取食物来源,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的重要体现,故选B项:青铜器制造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并不成熟,故排除A项;居住遗址有简单防御工事,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居住安全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组织和防御意识,与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没有直接的关联,故排除C项:大量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故排除D项。2.D【解析】赵武灵王在“群臣皆不欲”的情况下,凭借肥义、楼缓的支持仍能推行改革,说明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群臣的反对,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华夏认同趋势增强,故排除A项:仅从赵国赵武灵王改革,不能得出变法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故排除B项;朝议制度“开始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材料重点不是朝议制度的形成,故排除C项。3.A【解析】秦朝末年的战乱以及楚汉相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初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政府不过度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汉初统治者奉行道家思想,而儒家加强对社会软性控制的主张不符合当时恢复经济的迫切需求,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弊端日益暴露是在西汉中期以后,故排除B项;儒家也强调以民为本,这不是汉初统治者选择道家思想而不重视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不是道家思想受推崇,儒家思想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吸取素朝教训更多体现在避免过度使用民力等方面,与道家无为思想契合也是为了恢复经济,故排除D项。4.A【解析】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加速了鲜单贵族接受汉族文化、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等,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故选A项;政治婚姻在这之前就已存在,故排除B项:推动北方民族交融是这一规定带来的客观效果之一,并不是其目的,故排除C项:该规定没有改变北魏的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5.C【解析】从诏令内容看,唐玄宗通过让节度使在要害处加强兵马、修筑城垒以及筹划边疆形势等举措,这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维护边疆安定,说明军镇设置在当时利于边疆安定,故选C项;728一739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故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后严重化的,故排除B项;单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节度使专职管理民族事务的结论,故排除D项。6.B【解析】全真道宣扬老子(代表道教)、孔子(代表儒家)和释迦(代表佛教)为显迹之神,且说三教“如鼎之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这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故选B项;在宋金时期,儒学依然是正统思想,故排除A项;仅从全真道宣扬三教合一的观点不能直接得出道教思想深人人心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宗教思想传播迅速的内容,故排除D项。【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pdf 扫描件_历史卷子021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