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生物学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合计24分)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c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均为图b所示类型2.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下图为显微镜下一个计数室和中方格内的菌体分布情况(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是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专用的盖玻片B.为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寻找菌体数量适中的小方格计数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如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3.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有关C.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D.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4.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培养基,并在其中培养2种原生生物(下称生物X与生物Y)。单独培养时,这2种原生生物种群密度(细胞密度)的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将这2种生物在光照下混合培养,其种群密度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生物X和生物Y的种群密度B.生物X和生物Y利用相同物质和能源,是竞争关系C.生物Y捕食生物XD.生物Y可以进行光合作用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B.热带雨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D.荒漠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6.下图是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的方向总是由简单群落向复杂群落进行B.上图各种群落中对阳光利用率最高的是青冈栎林C.杂草群落结构简单,不具有垂直结构D.发生在采伐迹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7.如图,曲线a、b、c代表的生物可构成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c→bC.若c灭绝,则b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8.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Ⅰ组和第Ⅲ组到达K值所需时间相同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9.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10.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11.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或线粒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12.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合计16分)13.福寿螺引入我国后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水稻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试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福寿螺与水稻为捕食关系,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福寿螺卵块的密度B.在6月中旬~7月中旬,幼年福寿螺大量被捕食导致卵块数量明显下降C.在8~9月份福寿螺的出生率较低,导致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降低D.放养中华鳖能有效抑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14.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5.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其种间关系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酢浆草同化的能量最多有20%流向蜗牛三、非选择题(未标注的空为2分每空)17.(12分)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参考图Ⅰ、Ⅱ、Ⅲ回答问题:(1)第一小组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1分) 。图Ⅰ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圆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株。(2)①第二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鲤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带标记有10尾,估算该池塘内鲤鱼的总数有 尾,此方法为 。(1分)②若图Ⅱ表示该种鲤鱼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Ⅲ中能反映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因为在此水平 。18.(14分)图1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1分)(填“b” “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1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 。为了绘制得到图2的曲线图,可采取 (1分)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3)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 (1分)。如果用台盼蓝染液对酵母菌液进行染色,在计数时应只统计 (1分)色的酵母细胞。(4)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 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 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9.(12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密度/株 密度/株 % 密度/株 %A 1267 100.00 0 0 0 0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C 50 4.95 80 7.92 880 87.13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 (1分)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1分)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1分)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1分)法,理由是(3)A种乔木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 。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 (至少写出两点)。20.(14分)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2)图甲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3)图乙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 营养级。(4)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1.(8分)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C D B B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AB AD ABD AD17.(1) 随机取样 8(2) 3200 标记重捕法 B N/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18.(1) b ef 变大(2) 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物的充分结合 抽样检测(3) 偏高 无(4) “S”形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19. C A B 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光照、温度和水分等20.(1) B ②③ (2) 消费者 二氧化碳 (3) 生产者 三(4)逐级递减21. 藻类数量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