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战国策》
掌握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分析唐雎的言辞技巧,理解其如何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体会对比、衬托等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培养文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翻译、复述等活动,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用法,疏通文意,提升对文言文的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感悟精神品质与历史意义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理解其在外交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的智慧与胆识,并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探讨士人精神的文化价值。
学 习 目 标
任务一
识·文学文化常识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玄孙),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人,官至中垒校尉,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及政治家。
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唯存《九叹》为完篇。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政治主张:
多次上书削弱外戚,主张“黜远外戚,援近宗室”,未获采纳。
学术贡献:
融合诸子思想改造儒学,开创新经学,促进思想解放。
记载战国时期(约前453年—前209年)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各国政治、外交动态1。原书由战国至秦汉的零散史料汇编而成,书名不一,刘向校勘整理后定名《战国策》,分12国,共33篇,内容以纵横家言论为核心,反映战国时代“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的权谋策略。
填补春秋至楚汉间的历史空白,记录如“三家分晋”“荆轲刺秦”等重大事件,为《史记》等后世史书提供重要参考;善用寓言和铺排,逻辑严密,气势恢宏;塑造个性鲜明的策士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与时代风貌;宣扬实用主义与个人功名,突破儒家礼制,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与思想变革。
人物介绍
唐雎,魏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使其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任务二
读·文意与文言
唐雎(jū):注意“雎”与“睢”(suī)的区别,读jū,不读zǔ。
怫然(fú rán):形容愤怒的样子,“怫”读fú,不读fèi。
韩傀(guī):人名,韩相,“傀”此处读guī,非kuǐ。
免冠徒跣(xiǎn):赤脚,“跣”读xiǎn,不读xǐ。
以头抢地(qiāng):用力撞地,“抢”读qiāng,不读qiǎng。
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祲”读jìn。
缟素(gǎo):白色丧服,“缟”读gǎo,不读hào。
色挠(náo):面露胆怯,“挠”读náo,不读ráo。
谕矣(yù):明白,“谕”读yù,同“喻”。
庸夫(yōng):平庸之人,“庸”读yōng。
读音辨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通“措”)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
文意速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对……说;告诉
想要用
交换
助词,加强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很好
即使这样

想;愿意


高兴
因此

出使

文意速通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土地来换取小片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文意速通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使……灭亡
况且
存在的原因
把…看作
所以
忠厚的长者
扩充
置意。错,同“措”
表转折
表转折
违背(背叛)
看轻
回答

这样
表顺接
即使
何况只是。直,只,仅仅。
文意速通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
文意速通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平民
摘掉帽子
光着脚
平庸无能的人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曾经
听说

撞地
罢了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文意速通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从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有胆识的人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文意速通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同“苍”
心里
发作
吉祥征兆
降示


连词,如果
这样
拔出
站起
穿丧服
文意速通
译文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文意速通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屈服
道歉

通“喻”,明白
可是
凭借
只因为
文意速通
译文
秦王(顿时)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仓鹰击于殿上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同“措”,安放
同“苍”青白色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词类活用
使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使人谓安陵君曰
出使
派遣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祼露
只,仅仅

怀怒未发
秦王怫然怒
名词,愤怒,怒气
动词,发怒
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凭借
因为
一词多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它”,指土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受地于先王
唐睢使于秦
休祲降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一词多义
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介词结构“于先王”后置
倒装句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任务三
析·艺术与精神
精读细研
1.读完课文,说说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的使命是什么?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的使命是保全安陵国土。
本文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看看唐雎是如何为自己的国家与秦王争辩的。
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
秦王: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手法探究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对比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
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手法探究
对比
安陵君的委婉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衬托
(一)陈述事实,奠定基础
唐雎一开始便向秦王陈述安陵君受先王之地,要守好这片土地的事实。这是在明确事件的根源,为后续的论辩奠定坚实基础,让秦王知晓安陵国对土地的重视和坚守并非无理取闹。
(二)表明态度,坚定立场
在陈述完事实后,唐雎鲜明地表明安陵君“弗敢易”的态度。这种坚定的立场传达出安陵国不会轻易屈服于秦王“易地”要求的决心,让秦王清楚安陵国的底线。
(三)以行动相逼,震慑秦王
当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唐雎毫不畏惧,以“布衣之怒”回应,并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事例,甚至做出挺剑而起的行动。这是以实际行动相逼,让秦王感受到生命威胁,使其难以反驳唐雎的观点。
思考:唐雎言辞具有怎样的逻辑性?
(一)受地于先王”与“弗敢易”
唐雎指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这是因。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弗敢易”,这是果。通过这种因果关系的阐述,清晰地表明安陵君拒绝“易地”是出于对先王的敬重和对祖宗基业的守护,使拒绝的理由极具说服力。
(二)“天子之怒”与“伏尸百万”
秦王炫耀“天子之怒”,唐雎顺势阐述“天子之怒”会导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这里构建了因果联系,让秦王明白其发怒的严重后果,以此来威慑秦王,使其不敢轻易动怒行事。
(三)“布衣之怒”与“血溅五步”
唐雎提出“布衣之怒”,并说明“布衣之怒”的结果是“血溅五步,天下缟素”。这种因果关系的表述,向秦王表明自己即便身为布衣,也有反抗的决心和能力,增强了自身观点的说服力。
思考:唐雎语言中的因果关系有哪些?
针对性强
唐雎的言辞紧扣秦王的无理要求和威胁,针锋相对,明确表达安陵国的态度,使回应有的放矢,直击问题核心。
逻辑性严密
从阐述安陵国坚守土地的原因,到以“布衣之怒”对抗“天子之怒”,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秦王难以反驳。
情感力量充沛
唐雎言辞中饱含对国家的忠诚和捍卫尊严的决心,这种强烈的情感传递给秦王,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增强了言辞的效果。
总结:唐雎言辞妙处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开端)
斗争经过
(发展、高潮)
取得胜利(结局)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发展)
反击护国(高潮)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通过唐雎以智勇直面秦王威胁、捍卫安陵主权的故事,赞颂了其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胆识与忠贞报国的气节,揭示了正义与勇气终能折服暴政的道理。
核心要点:
以弱抗强: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展现小国不惧强权的精神。
外交智慧:借历史典故(专诸、聂政、要离)驳斥秦王,以逻辑与气势取胜。
人格力量:通过“伏尸二人,天下缟素”的决绝,凸显士人的气节与尊严。
任务四
联·“士”文化
体现“士”精神的古文选例
弘毅担当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强调士人须胸怀宽广、意志坚韧,以践行仁德为己任,至死方休。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士人无论穷达,皆以修身济世为准则,彰显责任与格局。
体现“士”精神的古文选例
气节与风骨
《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
解析:荆轲、豫让等义士以生命践行忠义,体现士人重诺轻生的气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不为五斗米折腰。”
解析:拒绝屈从权贵,坚守士人独立人格与尊严。
体现“士”精神的古文选例
济世情怀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士大夫以天下兴衰为己任,超越个人得失的济世精神。
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解析:士人终极理想在于文化传承与天下安宁。
体现“士”精神的古文选例
修身立命
《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析:士人以修身为本,逐步实现家国理想,体现内圣外王的境界。
《庄子·秋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解析:士人若无法践行道义,则失去存在价值,凸显对道德的坚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